安康梯田文化


在安康,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广大丘陵、山区,到处可见成坡、成沟、成湾的梯田。在起伏连亘的秦岭、巴山各个山系中,一座座几十级至几百级的梯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可以说,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其中,最著名的是汉阴县凤江、堰坪清代万亩古梯田,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民居板房交错,充分展示出了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是陕南文化遗产的一个大亮点
梯田是与水稻栽培相伴而生的。安康先民们,发现水稻产量高,稻米又好吃,就千方百计扩大水田面积。山区平地有限,而山高水长,山泉山溪水丰富,就在坡地、台地上修起了梯田。他们又发现,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通风透光好,有利于作物生长,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于是以愚公移山精神,冬季和农闲时就全家齐上阵大修梯田,并一代传一代,永续干下去。并不断总结经验,按田面坡度不同修成了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依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来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注意了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农家肥、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和河流的水,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为了不误农时,减少用水纠纷,不少地方的先民们自古以来就订立有“刻石定水”的民约。民约根据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沟与田块的入水口处设一横木石,并在横木石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
水牛是耕种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安康先民的敬牛习俗经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犊,全家即上山割嫩草喂它,还加喂豆浆和甜酒;如遇冷天,不惜用旧衣服、棉絮为之包裹御寒。牛犊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将蒸好的一大甑子酒米饭放在牛圈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数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饭团,给牛各喂一团后,家人分取一团就地食用。此俗意味着人、牛地位平等。
许多安康先民喜欢居住在山腰地带,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要寻找生命之源——泉水溪流,然后观察此地是否可以修田。这些条件具备后,即开始在附近择定宅址,建立村寨院落。其居住格局多是:山顶及周边有茂密的树林,中间是一幢幢草房或石板房,房前或屋后有竹林,盘山上下是绵延的层层梯田。远眺陡立的梯田,既像一座雄伟壮阔的天梯,又像一幅神奇美丽的图画。安康山寨人,以树林、竹林、水田调节着气候,一年四季始终保持温和湿润。
梯田是安康山民的生命之本,也是安康山民的文化之魂。安康山民的一生,可谓与梯田结下了不解之缘:孩童时代,嬉戏于梯田旁;青年至壮年时代,将生活的重心,全部投注在梯田农耕上,老年在夕阳的陪伴下追忆一生与梯田共度的时光……所以,形成了梯田文化。
安康梯田文化,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自然奇观和文化杰作。特征为“温和柔顺、热情豪爽和富于坚韧性”。这也是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群山中的安康山民,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造了梯田,而梯田和围绕梯田发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探寻出了一种人面对自然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态度。这正是安康梯田文化蕴含的精神实质:感激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
安康梯田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分布广袤、景观壮丽,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美学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突出表现在:
一是“江河——梯田——村舍——森林”四素同构、天人合一的神奇景观。山民们居住的环境显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朴实的人与自然共生思想。大山之脚奔流着江河,弯弯曲曲,静如白练;一座座灰色的村寨农舍犹如一簇簇雨后出土的蘑菇,散落于半山腰,拙朴灵性,风情别致;村寨农舍下方和两侧是山山相接、绵延不尽的梯田,为无与伦比、壮观恢宏的大地艺术;后方是苍茫绵亘、满目青黛的群山。“江河——梯田——村舍——森林”的壮丽景观是梯田文化景致中最直观、最富民俗特色的部分,也是最具美学观赏价值的成分,故而成为梯田文化旅游观景赏美的首选对象。
二是神秘的云海天象景观。安康不少地方的梯田景观是一幅风味独特的水墨画,绘制的仿佛是世外之景;又似是一首歌,伴随飞扬轻舞,撩人心魄;而云海是其最瑰丽、神奇、灵性的成分,是梯田神秘美丽的霓衫羽衣。安康河流众多,山高谷深,沟壑交错,地势高低悬殊,故雾气浓重。冬春时节的清晨,漫漫云雾溢满千沟万壑,形成茫茫云海,铺天盖地、柔波柔卷、舒展奔涌,隐没在其间的村落、梯田、山峰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宛若世外仙境;当红日东升时,云海与霞光交相辉映,一派云蒸霞蔚的气象;而云海渐渐散去后,梯田揭开神秘面纱,在阳光下水波粼粼,尽展动人真容,美不胜收。
三是雄浑的地质地貌景观。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汉江及各支流两岸,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属深切割中山地类型。由于长期受江河水系的侵蚀和切割,地形呈一个大“U”和一个个小“V”形发育,地势向两侧倾斜,为开垦规模宏大的梯田创造了必要的地质地貌条件,也为开展梯田文化旅游奠定了地理环境基础。
四是风情万种的民风民俗画卷。安康山民祖祖辈辈靠梯田生存,终年在梯田上劳作,一生与梯田为伴,影响到了他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方言谚语、穿着服饰、农舍建筑到饮食习惯、民风民俗、民间文艺等,无不来源于梯田,并融入到梯田的整个活动之中,同时也全方位地通过梯田的运行活动得到完美的展示和充分的体现,具有难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旅游价值。
安康最早的原始梯田产生于春秋战国,唐宋时已具规模,至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只是古时梯田多为土埂“近水田”,相当一部分系“雷公田”、“望天丘”,塘坝、堰渠等水利设施不配套,遇到天灾人祸梯田容易被废弃或重新退为坡地。到了清代、民国,湖广移民和本土农民恢复重建了大量土坎梯田。新中国,又掀起了一次次修石坎梯田高潮,并逐步做到了水利设施配套。可以说,安康梯田是历代山民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是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是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它呈现出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所蕴含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在现代工业文明进程日益加快和信息时代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安康梯田理应得到珍惜和保护,理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载李家成著<安康走笔>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