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满投资的街道与令人世界倾慕的中国文化


 (小议文化:中国如何增进与世界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往来?系列之二) 

 

一、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何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遇到的问题

 

据《纽约时报》20141011日评论称: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创了一条路,即以私营企业来繁荣中国经济,今天,中国的私企和国企一起,正掀起一场海外投资热潮,这其中包括中国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公司,像阿里巴巴、百度、华为、万达等。

据有关媒体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已达1030亿美元。中国公司在全球的外国雇员人数达160万人,其中100万人是当地人。德国《世界报》引用管理咨询公司安永的报告称,2013年中国投资者购买了120家欧洲企业,2004年仅为34家。201012月,根据华为和Option公司的合作协议,华为投资1000万美元整体收购M4S公司。20147月,联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资,斥资约9亿英镑,收购英国著名休闲连锁餐饮品牌PizzaExpress。而在欧洲投资并购的有华为、TCL、中联重科等众多企业。但是,这些投资者在海外的战略并购与经营几乎隔离于当地本土文化之外。令人惊奇的是, 企业的管理中方派驻的管理人员多的仅有三十几人,而最少的竟然在收购后不派驻一人,而完全由外国人具体管理当地公司,而在并购后,中国人只于董事会行使决策权。

 

二、新的辉煌需要怎么打造?塞满投资的钞票或令人世界倾慕的中国文化?

 

《环球时报》2014年11月以“奇袭”欧美多个领域,中企掀“收购狂欢”为题,介绍说:据意大利《晚邮报》报道,光明食品集团已于107日签署协议,从丰塔纳家族手中购得萨洛夫卢卡橄榄油集团的多数股权。这家企业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占据着美国和英国橄榄油市场的头把交椅,年营业额约3.3亿美元。这是近期中国企业在意大利的第三笔较大规模的收购行动。此前,国家电网集团7月斥资约2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电网公司35%的股份,正式进入意大利能源市场。而上海电气集团5月已经收购了该国安萨尔多能源公司40%股权。英国《金融时报》7日称,近年来中国投资对意大利进行了“奇袭”,包括收购在欧债危机中陷入困境的意大利奢侈品牌“。

在此之前,《金融时报》称:“丝绸之路沟通了欧洲与中国,现在从中国到欧洲的路上实际“塞满了投资”。

而安邦保险收购华尔道夫酒店的消息震撼了美国。这是中国买家对美国物业地产的最大笔投资。《纽约时报》网站8日的标题是“中国人带着20亿美元重返华尔道夫”,配图竟是1974年中美关系刚解冻时,邓小平访问美国时与基辛格等人的合影。报道称当年邓小平第一次到访纽约时就下榻在华尔道夫酒店,并在酒店的房间里用茅台酒招待了基辛格。40年后,中国的保险公司购买了这座地标建筑,并计划翻新赋予这座老建筑以新的光辉。那么,这个新的辉煌到底是什么?塞满投资的钞票亦或是令人世界倾慕的中国文化?

“华为在瑞士公司500多雇员,中国人仅30多人,而且第一把手是瑞士人;中石化在瑞士花费76亿美元收购ADDAX公司,雇员1300多人,仅派出13个中国人;海淀集团在瑞士收购了四个表厂,没有派出一个人;TCL在欧洲的第一把手是法国人,管理层也只有一个中国人;中联重科在意大利米兰以5亿欧元收购了CIFA公司,没有派出一个人;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公司,在主要车型供应低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没有派出一个人。中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全球化进程,主要通过董事会做出管理没,而几乎不派干部。即使收购来的公司高管不行,也通过当地猎头公司寻找本地合适的人才,而不是从中国派过去,因为中国人过去管不了他们。这背后有几个假设:即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西方管理优于中国管理,西方人才好于中国人才“相较跨过公司进入中国大陆的人才战略:第一个十年主要干部都从本国派出,在大陆主要招司机、秘书、翻译和低级技术人员;第二个十年,招派港台及海外华人主管,开始招本地销售,技术骨干担任中层;第三个十年用大陆当地人担任主管,几乎很少用母国的人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在中国母文化、中国母公司、中文母语的条件下管理西方发达国家、有西方文明中心潜意识的西方人才,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见 佚名“中国全球化”)。由于文化的差异,即使很优秀的中国人才也很难在发达国家公司驾驭局面。

 

三、文化:战略全胜?! 

当前,文化认同不仅体现在世界主要国家力量之间的合作中发挥作用,同时,在影响国际间政治认同与经济合作中发挥战略作用。在越来越受到人文观念所引领的世界经济交往中,优秀包容而强势的文化,不管是在科技创新还是创造世界新生产力,抑或是打造新的供给与需求中,都在成为未来世界的新主题。可以说,未来的经济世界中,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获得全胜,也来越体现在人文战略中的全胜上。

 

     (续:敬请于列表中阅读系列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