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2014年而言, 2015年的世界经济变革会显得尤为激烈,各国面临的出牌会更为棘手。其中,对于汇率战的应对似乎显得更为迫切与关键。虽然经历了2014年世界多极角逐中破旧立新的开局之年,但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真正落到实质性角逐上,都将会在2015年后的几年内逐一发生。世界政治经济新规则新秩如何构建,会在几年后博弈的结果中获得初步答案。
2015年的开局问题显得复杂。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全球采取普遍宽松货币政策,应对美元汇率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世界经济变局具有杠杆性效应。我对其作用方式与演绎路径做下浅析。由于数据、时间关系及水平限制,所建分析模型不能做到精确,但是简单采用中,尽量体现路径的清晰。
一、美元汇率的力量:世界经济战或有扩容趋势
1、美元汇率的力量:世界普遍宽松的背后
美国推动人民币升值花费了十年的口舌。但是,自2014年10月底,美国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于12月8日开始,一日暴跌200点,12月9日开盘后继续一路走低,盘中跌幅超过300个基点,跌破6.2。进入2015年,人民币一路跌势,1月26日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已经跌倒 6.2278。人民币汇率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
美国于2013年8月底于美国大提顿国家公园召开的全球央行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年会上,退出量化宽松就已经成为会议讨论的焦点。接着10月与12月美联储召开两次议息会议,为2014年退出量化宽松做出准备。2014年10月29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于本月结束被称为量化宽松(QE)的资产购买计划,并将注意力从货币刺激转向加息。
正因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整个全球的经济形势与政策方向发生了逆转。出于应对美国量化从紧所带来的美元升值的压力,世界包括欧盟、日本、巴西、印度等在内的众多国家,普遍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经济贸易的稳定。进入2014年12月,量化宽松已经成为除了美国之外,全球一个普遍现象。这个普遍现象背后给2015年带来怎样的风险,其背后埋藏着怎样的危机作用路径又是如何?
2、世界经济战或扩容:欧元区汇率战一旦启动,或将世界拉入黑暗期
从衡量美元兑换指数的6大货币,包括:欧元、日元、英镑、巴西里尔,以及其他11种货币,在2014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周三),上升0.33%,升幅达到90.288点。全年全年涨幅高达12.8%,写下了自1997年以来最大年升幅。
2014一年中,欧元和日圆兑换美元贬值幅度高达12%。2014年12月31日周三美元兑换日元,一日上扬0.28%,报收119.79日元。进入2015年欧债危机持续发酵,1月15日欧元贬值创新低,欧元/美元汇率报收于1.1622低位,1月26日再创新低,以1欧元兑1.1247美元公告了其难以抑制的颓势。
2015年1月22日,欧洲央行货币政策会议决定正式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措施。根据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计划,欧洲央行将在今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间每个月购买约600亿欧元的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债券。虽然欧洲央行不断通过货币放水快马加鞭应对危机。但是,令欧盟雪上加霜的是,欧盟危机引发的“功劳”国家之一的希腊( 希腊债务危机曾经威胁欧元区的存亡),2015年迎来大选, 1月26日大选结果出炉:极左反对联盟Syriza赢得大选,Syriza获得36.5%的支持率胜出。
希腊左翼联盟获选的背景是欧洲的民粹主义进一步抬头:“疑欧和反欧势力得到加强。去年5月代表右翼的法国“国民阵线”和英国独立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大胜,他们公开鼓吹解散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现在希腊激进左翼联盟又从左的方面呼应这股正在兴起的民粹主义浪潮,其大选胜出将标志着民粹主义政党在欧洲首次登台执政,打破长期以来由中右政党轮流坐庄的欧洲政治生态”。
“ 2015年希腊到期的债务高达170亿欧元。如果激进左翼联盟拒绝在紧缩政策问题上让步,欧元区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断绝对其支持,希腊就会出现债务违约;二是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欧盟不得不“以大事小”,同意部分取消希腊债务,以换取希腊留在欧元区。两种抉择对欧盟来说都不轻松,都需付出沉重的代价。”。(见,吴正龙 “希腊大选令欧盟忐忑不安” 北京日报, 2015年1月26)
欧洲的学者担心: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政党获胜,可能带来“欧元区”瓦解的灾难。左翼政党的上台会带动其它国家反欧元势力的效仿。
这是一个“两难”的结。希腊如果选择离开欧元区就必须同时退出欧盟,由此会破坏欧盟制度体系。由于近年来多国“反欧盟”政党获得的民意支持率不断攀升,一旦由希腊撕裂开这个口子,那么,就会有其他国家效仿,进而各国将抛弃“紧缩政策”,争相实行自主的本币贬值政策,会将欧洲拉进货币竞争性贬值的灾难区。但是,如果希腊不脱离“欧元区”,那么,欧盟不得不在债务问题上向希腊做出让步,同样会引发意大利、西班牙等其他南欧重债国的效仿。那么,欧债危机亦会陷入新一轮的困境中。。
3、汇率问题仍在继续
虽然国际分析家认为,仍不清楚2015年上半年美元是否会持续升值,而各国普遍宽松与货币争相贬值,能否拉住美国升息的步伐。但是,仍然认为2015年美国升息将会持续。
欧洲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欧元区的货币贬值势头同样令人民币承受巨大压力。
在这个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面临下行,各国货币进入持续升幅通道的轨迹中,美元兑各国汇率会对各国的经贸关系会形成怎样的变化,风险点在哪里?
二、全球各国货币普遍宽松的损失:美元升值下的损失,我国外汇市场损失粗略估算
美元的杠杆通过美国升息及购债等政策的微调,一直在世界经贸格局中发出异乎寻常的声音。美国利用美元定价结算杠杆,在去年发动了货币战与石油战,将俄罗斯卢布拉入了深渊;又发动了石油战,令俄罗斯、委内瑞拉、墨西哥、俄罗斯、尼日利亚等产油国经济面临全面崩溃。
欧洲与美国历史千丝万缕联系,欧洲民粹主义与“反欧元”势力在欧盟危机中壮大,这背后是否有美国的影子不得而知。但是, 不容置疑的一点是,“抱团取暖”的欧元区或许有走出危机低估的一线希望,而分裂的欧盟则会造成各国不得不面临的汇率战与货币的竞相贬值,那么,一个失去商品贸易保护的分散的贸易博弈战、货币战与汇率战即会拉开帷幕。
1、美元汇率风险:中国汇率损失粗略估算
第一,中国汇率损失粗略估算:汇率导致的贸易损失效应——表象的分析
不可否认,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汇率风险能够输出有其必然的作用方式与路径。
近二十年来,对世界发达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形成直接打击的全球性危机,近一半是通过汇率触发,而九成危机都有汇率的影子。特别是后发新兴市场化国家是直接受害者。而现在,欧元区的发达国家亦成为了美元汇率打击的主角。
按照一般逻辑,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元汇率的微调对于各国的影响可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大致可以从表面说明美元汇率变化对于各国国际贸易真实购买力缩水的损失情况:
以我国201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例,国际贸易总额26.43万亿人民币,以2015年1月25日汇率(1美元/6.2278人民币)计算,约合4.244万亿美元左右, 居全球第一。
以进口与出口分类,按中国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外贸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口2.34万亿美元,进口1.96万亿美元,顺差3825亿美元。而2013年我国贸易总额4.16亿美元,出口贸易2.21万亿美元, 进口1.95万亿美元。
如果以去年为起点,按照美元指数走高的幅度估算,至2014年12月底美元兑一揽子货币综合升值几近13%,呈17年来最猛烈之势,为1997年以来最大涨幅。
那么,以2014年美元13%的升幅,估算我国货币贬值引起的真实购买力的缩水,按照一般逻辑,可以获得我国贸易损失的规模:
进口:
2013年我国贸易进口美元缩水程度:1.95万亿美元(进口)X13%=0.2535万亿美元
2014年我国贸易进口美元缩水程度:1.96万亿美元(进口)X13%=0.2548万亿美元
出口:
在长期角度看,美元的升值,必将贸易商品的定价拉到较低区间。那么,我国出口收汇亦进一步缩水。
2013年我国贸易出口美元缩水程度:2.21万亿美元(进口)X13%=0.2873万亿美元
2014年我国贸易出口美元缩水程度:2.34万亿美元(进口)X13%=0.3042万亿美元
那么,可以知道,由于美元升值,仅在2014年即为我国国际贸易造成了0.2548+0.3042=0.559(万亿美元)的真实外汇的缩水。
第二,风险路径会从多角度彼此作用的:中国持有债权溢出效应会带来什么?
当然,这个粗略的估计仅仅在一个路径上评价了这个风险的代价,却远远不足以反映其对国民经济在多角度上形成的影响。因为,汇率的变化不仅会造成整个贸易规模的缩减,亦造成外向型外贸产业规模以及国民经济整体投资的缩减(我们接续会通过模型论证),当然,本币的贬值也面临着本国物价指数变化及通胀压力。这个风险的传导是各个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目前,还未有有效地抵御机制。
那么,外贸产业与国民经济投资规模的所见,直接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大幅波动,对工业化初期的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冲击。大宗商品处于产业链终端,前后侧关联面窄,具有剧烈波动的属性,是引发风险与危机的重要的翘班。
另外,以2014年中国持有美国债权12729万亿美元计算,外汇溢出效应或者为持有美元的升水为,12729X13%=1654.77(万亿美元)。但是,对于这部分溢出货币来说,我国与其他东道国处境一样,是很难在本国通过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为,在不具备大幅扩张经济增长规模的条件下,转化为投资,必然通过本币超与信用的扩张完成,但进一步加剧通胀的风险。
所以,我国4万亿高额的储备并不代表风险的抵御与掌控能力,2014年我国已经改变主要用于购买美元债权的做法,通过外汇出海,构建紧密与战略区域之间的国际合作框架机制,打造稳定的产业互相依存的内在关联环境。
2、汇率背后的风险交叉传导路径与杠杆解码:“双刃剑”覆盖路径——以欧盟为例
第一,欧盟外汇市场与贸易市场风险真实研判:外汇与贸易市场交叉作用轨迹及其临界点
A、汇率战的背后:“双刃剑”,形成风险累加效果
2014年第三四季度,欧盟逆差开始有所缩减。但是汇率问题又将其拉入危机的底部。汇率杠杆效应能够在哪些路径形成对欧盟经济的重创呢?在什么位置使欧盟达到危机爆发的临界点?欧元区各国是否有彻底走向沦陷的可能?
商品贸易的市场与该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市场之间的内在机制,是密切相关、互为条件的,或者说是不可分割的过程。
诚如我们所谈及,由于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各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的变化,同时影响该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市场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但是,一国被动的货币贬值或降低本币的价值并不能对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的赤字作出校正,贬值亦不能对国际收支盈余做出校正。相反,会由于经常项目下进出口收支的缩水,使得进出口贸易规模发生规模性缩量。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美元升值所引起的商品贸易市场的风险与外汇市场的风险会同时存在。如果从如上两项系统整体的作用机制角度看,外贸真实购买力缩减与规模缩减同时作用,将会形成风险传导的一把“双刃剑”,形成风险累加效果。
美元杠杆在这个方式下的风险传导,影响最大的则是处于开放与转型道路中的新兴与转型经济体,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向拉动的发展中国家。不过,欧盟在这个阶段则是一个处于历史风险敏感期的特例。
第二,美国汇率变动下对欧盟商品贸易影响分析:进口与出口两个市场综合评判
如下图,我们以商品贸易市场中的欧元兑美元形成的需求和供给曲线运行变化趋势,来说明当前欧元面对美元的不断升值,被动贬值下,欧盟的国际收支与商品贸易规模形成怎样的影响,其变化趋势如何?
如果美元在2015年继续保持10%左右幅度的升值,基于欧元走弱的现实,我们将这一升值区间设定在0%-20%之间,欧元区会形成怎样的风险影响?
我们从下图做下简要分析。现在,我们提炼出欧元与美元间的汇率变动关系,左图为欧盟进口市场情况,SM为供给曲线,DM为需求曲线,两者交于B'形成均衡点,这时欧元/美元汇率约为1.0-1.12左右。如果由于美元升值10%,那么,欧元/美元汇率就会下行至0.9,美元再升值10%,也就是总计升值20%时,汇率会下行至0.8的位置。
欧元被迫相对美元贬值10%,是由于非商品真实价格变化的结果,所以,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DM移动到DM’(下面左图黑色箭头所示方向,其上各点分别以10%的比率左下移动),与供给曲线SM交于均衡点E’点(供给曲线为何不移动?因为欧盟面对的是世界商品市场价格,保持不变)。
可以看到,美元贬值10%,欧盟的进口贸易规模发生萎缩,均衡点从美元贬值前的B'点移动到E'点。
下面右图代表欧盟的出口市场,其变化则正好相反。这次,国际市场需求曲线DX保持不变,欧盟出口市场的供给曲线发生位移,从SX移动到SX'。但是,汇率的短期变化,虽然形成了短期的贸易增加,在长期内,必然被抵消,沿着黑色箭头返回。这样,欧元的贬值影响出口效应被抵消。
第三,欧盟进口与出口两个市场整合分析:彼此牵制下的效应放大
那么,我们将欧盟的进口与出口两个市场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发现美元贬值所形成的贸易规模与国际收支所形成的倍增性冲击效果。
第一,分析框架:前提解读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美元不断升值导致的汇率变化,欧盟会在进出口贸易市场作用下,形成外汇市场中外汇供给与外汇需求的大幅萎缩。
如图中所示,欧盟的外汇市场由两组供给与需求曲线构成,一组为白色曲线D1’、S1’;另一组为蓝色的曲线,D1、S1。但是,所不同的是,S1是个回转弯曲的曲线,因为,美元升值同时,欧元则被迫贬值,那么,初期的短期时间促进了出口,使外汇供给正向增长,但是从长期看,其商品估值被校正,那么,出口供给减少,国内外汇供给曲线必然形成弯曲回转。
由于当前的欧盟经济处于危机最敏感的时期,其对于改善经贸的要求的敏感度极高。所以,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反应弹性较大,那么,较为陡峭的蓝色一组供给与需求曲线,则代表了当前欧盟商品外贸市场的现状,而E点为国际收支均衡点。
第二,风险形成路径与累加效果:且看欧元区如何坍塌,其摆脱厄运的出路何在?
那么,随着美元的升值与欧元的贬值,纵轴向上刻度会顺次移动。那么,沿着纵轴向上方的刻度做横轴的平行线,会分别与这组蓝色供给与需求曲线相交。结果,欧盟区域内的外汇需求会沿着外汇需求曲线D1的黑色箭头方向大幅度萎缩,而欧盟区域市场内部的外汇市场供给会先沿着外汇供给曲线S1先行增加,短期贬值带来的出口效应被抵消后,会沿着弯曲的外汇供给曲线S1曲线方向进一步萎缩。而随着供给曲线的向后弯曲,欧元区各国改善国际收支条件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国内需求的外汇盈余会缩减,社会需求、进口能力与购买力进一步萎缩。如上几点一旦交叉作用。而一旦欧元区崩溃,各国将会陷入汇率竞相贬值的战争,而这个战争将使各国共同拉入大危机中。
在欧盟内部市场外汇需求与外汇供给曲线同时萎缩的情况下,欧盟区域内实体产业与GDP将作正相关的伴随性萎缩。
当,欧盟的货币财政政策不能行之有效的调节做出合理应对,平抑并平衡外贸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双重打压与交叉作用带来的风险,伴随着主权债务的恶化,危机将会爆发,这亦将导致汇欧元区的坍塌,不复存在!
那么,欧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寻找拜托债务危机恶化的途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扩大并建立较为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来弥补并稳定由汇率变化导致的外贸市场与外汇市场交叉作用,所带来的“双重打击”。
具有一组倾斜度较大蓝色供给与需求曲线的情形,不仅可以欧元区的情况,亦可以解释外向型程度较高的新兴市场化经济体的情况,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以及转型经济体情况,如,2014年的俄罗斯在汇率重挫、对外贸易、国际收支,以及产业关联性等方面受到的打击,以及国民经济的衰退可证实这个模型分析路径与作用结构。
3、汇率影响于国民经济实体上的复加:瓦伊纳推证模型的变换后对实体产业冲击方式与规模
第一,拖垮产业的趋势如何形成:国民经济警示的临界点在哪?
2014年10月底,美元的不断升值,从长期角度看美国的出口亦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其是否能在2015年完成其制造业的回流,同时,能够使石油、铁矿石等资源性贸易定价继续维持低位,是美国能否继续维持美元升值的前提性下,保证在制造业建立的同时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并维持国际贸易收支平衡与市场份额的基础。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压力自然不轻松,亦是很巨大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欧盟是否可以抵挡住美元一再升值所导致的国内外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萎缩呢?欧盟实体产业的萎缩是伴随汇率的变化形成的,它首先通过美元的升值影响国际商品定价。虽然2014年第三季度欧盟贸易逆差开始缩小,但是,从长期看这个效果必然会被抵消,从而使贸易条件恶化,表现为欧盟市场以外的世界商品价格的回调,这回严重影响欧盟实体产业的贸易条件,导致产业与国民经济进入萎缩期。如下图所示:
纵轴代表国际商品价格,横轴代表数量。图示中的供给曲线SX与需求曲线DX分别代表欧盟区域内部市场的商品供求关系。两者交于均衡点E。
纵轴刻度2代表国际商品价格,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不仅决定了欧盟内部产业的供给条件与供给能力及规模,同时决定了欧盟进口需求的规模。沿着纵轴刻度2做横轴平行线,分别与欧盟内部市场供给曲线SX与欧盟内部需求曲线DX交于J点与H点。J点垂线到U的截距OU代表欧盟内部市场的供给规模,而H点垂线到Z的截距OZ代表欧盟内部市场需求规模(这两点分别在产业可提供产能的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上)。
第二,产业影响模型分析:欧盟外贸产业与国民经济萎缩路径评价
由于美元的升值导致汇率的变化,国际商品真实价格下降,那么当纵轴的刻度(代表国际商品价格降低)从2下移到1时,欧盟内部市场的产业严重萎缩,同时债务危机与财政赤字导致市场需求不能满足。即,从纵轴刻度的1点做横轴的平行线,分别与SX与DX交于C点与B点。而供给曲线SX上的C点所对应的产能规模在横轴的截距为OV,相较于OU则是严重萎缩。同样,需求曲线DX上的B点所对应的横轴截距OW,则是欧盟在债务危机与经济增长低靡下,绝对难以满足的需求。
另外,随着美元在2015年存在继续升值的趋势,国际商品价格将沿着纵轴进一步下移,与此对应,欧盟的产能亦会进一步萎缩。
第三,欧盟风险传导与冲击结构:几个路径综合评价
历史上,欧盟一直是美元作用的重灾区,而欧元区的建立似乎并未能很好地规避美元所带来的灾害。
根据如上分析,2015伴随着美元升值,汇率战一旦启动,欧元区各国不仅在产业与国民经济缩减上承受重创,表现在本国产业的生产能力从OU缩减到OV,并继续向远点萎缩。同时,国内的需求会面向国际市场增加从OZ点增加到OW点,但是财政与债务等方面的恶化使社会收入入不敷出,没有有效的购买力。那么,其必然失去支撑国内需求并支持国内产业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个失衡将会将欧元区各国拉入谷底。
另一方面,随着美元不断升值,维持世界市场商品的真实价格不变,国际商品价格线会沿着纵轴刻度2向刻度1方向移动,并继续下行。以刻度2为起点与横轴的平行线GH(国际商品价格线)与以刻度1为起点的与横州的平行线AB(美元升值后的国际商品价格线),分别将欧元区内部市场的供给曲线SX与需求曲线DX分割为诸多几何区域。
其中,CMJ区域阴影部分代表欧元区域对于区域内产业保护能力的降低,必然导致产业萎缩。随着美元升值,平行线AB继续平行下移,那么,欧元区内部产业保护能力继续丧失,将持续丧失更大的产能。而伴随着产能的丧失,沿SX曲线,产能萎缩向左下移动。
JMNH为区域为欧元区基于外贸财政收益的丧失,HNJ区域为社会真实生活水平的下降。
4、各国受到风险打击的差异性:风险的触发杠杆作用的先后顺序不同
汇率战对世界各国的直接影响,首先是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的弹性不同,各国受到的打击强弱不同。弹性较大受到打击相对严重。诚如我们所谈及的外向依存度较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对于国际收支恶化的国家来说,汇率战起到的打击尤为严重,它不仅直接作用于贸易条件,同时直接影响外贸产业,比如,转型经济体。但如果汇率战导致本币的竞相贬值,那么,不仅导致国内物价上升,引起通胀,同时,贸易条件亦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恶化。
另外,世界各国的债务与债权规模与压力不同。债务危机重的国家往往会从本国或本区域内部加速了如上风险的反应时间。比如,萧条的产能与较低的失业率、收入及社会消费能力直接会加速贸易条件、国际收支的恶化,导致产能加速衰退。如,欧元区即处于这个危险期。
四、我国的挑战:风险规避方式的思考
1、风险规避方式的思考:如何避免国民经济极度倾斜走向崩溃
我国与如上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破除汇率风险传导的国民经济优势很多。从高额的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角度。我曾在2014年初撰文谈及如何使高额外汇储备出海,围造制度化经贸区域组织的看法。因为,汇率战的环境下,高额的外储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与打造制度化区域集团之间的产业关联条件,而指望其通过货币发行影响社会货币流动性增加的办法,完全是一次性的带有巨大后果的救急之策,但是,一经投入而危机并未过去,那么,整个社会的通胀、汇率及过高的产能,以及信用的流动性将会把自己拉入危机的低谷中。这个观点一些学者拥有共识。
对于任何经济运行来说,在政府调节国民经济失去掌控市场与产业均衡的机制,都会早就巨大陷阱。一个国家政府必须具备这种平衡市场各经济领域均衡的方式与能力。它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经济发展从不均衡阶段,如何拓展增长能力,从而在更大规模上形成均衡的动态过程,为经济发展建立可行的环境与条件。
所以,我们考虑的问题是一个整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解决这个整体的问题,不仅需要遵循经济规律,同时必须把握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经济向均衡发展的目标是求最大与最优,它体现在宏观市场中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宏观经济学称为福利的提升。这是思考与解决经济的基本原则问题的路径、前提与条件。否则,我们就会陷于单项概念的理解,而失去判断战略优劣的能力,失去把控整体经济发展中市场的内在关联因素,特别是有机性的考量,最终落入国民经济极度倾斜下走向崩溃的陷阱。
2、产业如何更安全:国民经济如何越稳健?
有时,经常我们把政府权力、掌控的规模与数量,作为管理社会经济的核心,作为一种超越市场的能力。但是,市场是否运行得好,它却不会吃这套。长此以往,自然总会出现问题。所以,一直以来,吴敬琏先生讲“大政府,小市场”就是这个道理。
最安全与最大化绝对不是政府收益最大化,亦不是政府掌控资源的最大,本质上是依据经济规律从不均衡走向均衡的循环过程,客观体现为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为只要经济发展,就追求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最有,市场上体现为供需平衡获得最优,产业上做到多项(前向、后项及侧向)产业关联形成有机循环。我们通过以储备资本为基础,带动各类资本的出海战略,在与周边国家、东南亚国家、中亚国家、拉美国家、中东国家、非洲国家,以及欧洲国家等的合作中,在所拟围城的制度化经济区域中,可以赢的更多的这个机遇与环境。事实上,产业关联的角度越多,资源要素的循环越有机,产业就越安全,国民经济就越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