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一家工厂的重新开工、一家餐馆的重新开业表示赞赏,社会经济活动总在不断刷新记录,改变人们的观念,但是对于重新建设的事项更甚为关切。其实,这样的事项并非原有的复制,即使没有从前次的教训中得到的改进,市场格局、社会情势已不如昨。但是,这存在两点值得关注的推论。
首先,个人的经济选择需要通过组织的公共选择来完成,任何孤立的个人都不存在经济选择,基于人们的商品、观念的交换以及由此带来的差距、约束确立了这一点。
再次,个人的私人选择具有长期性而公共选择具有短期性是个人和组织的共同选择。个人偏重利益的取得、积累和传承,而组织则侧重透过个人由此而来的努力、借助市场需求的短暂窗口期获得收益,二者考虑的视角不同。
这样问题也随之而来,问题一,人们的选择是被动产生的吗?观念在人们之间不断传播,彼此交换,淘汰和确立共同认可的观念却非常之难,历时长久才能完成。世代的变迁并未彻底促进社会每一个人的进步,每一世代都会存在各种技能、品质层次的人,因此社会观念并非简单通过“呐喊”得以确立,个人的利益选择是其基础。然而正如布坎南所说:如果个体对自己的未来境况全然不知,他们就没有各自明确的利益。观念的选择、组合透过经济组织的形式确定出来,人们才能完成个人的私人选择。
问题二,发展长久的企业为什么不存在长期的选择?首先,企业不会存在时间约束下一致的管理层、股东,同一个管理层不会有长久的发展,这是最主要的,而且股东的不断改变也促使企业代表不同人群的私人利益选择。而且社会世代的观念不会存在时间约束下的一致,为了吸引社会最具创造力的人群汇聚于旗下、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则不得不做出调整,而这样的过程必然是短期的,而且会使的一部分人群不适于私人选择。
布坎南在《无规则的政治》中提及个人选择和公共选择中对社会贴现率的认识不同,导致后者仅仅考虑短期收益,也是对上述现象的一种解释。社会发展强调帕累托最优,这要求个人的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应该具有同一种意义,相应的要求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正确”的传导观念,但是这往往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所以企业长久发展需要格局。
这引出另一个问题,企业投资的价值往往为人们的私人利益所“稀释”或者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比如员工技能的提升、产业市场的探索,等等。表面上讲,资本总要从拥有者流向非拥有者,这样才能产生资本与劳动力、科技的转换,但究其实质,需要将个人的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达成一致,否则将降低社会投资的整体收益。
人们对于重建的事项深怀感念,其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