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苗实:民间学人要坚强】一个民间学人,尤其是作为思想家,首先要大度,不惧怕扒皮揭穿抹黑甚至伤害,其次要从容,不惧怕风吹雨打浪急甚至天黑,最后要自信,不惧怕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甚至打击。当然,民间学人,百炼成钢,经得起各种考验。也就是说,钢铁只有通过磨练,才能变得更坚固,民间学人也是一样,只有通过困难锻炼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成为成功人士。而且,民间学人,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成为真正的“钢铁”。更进一步讲,民间学人经历过各种挫折失败,才得以成熟,遭遇过各种困难艰险,才得以坚韧,修炼过各种功夫苦境,才得以智慧。所以,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古代一个大户遭了火灾,宅子烧光了,家里什么东西都没剩下,铜的铁的银的等器皿家具首饰,一样不剩。在灰烬中,只找到不少金饼,后来称量金饼的重量,和以前的金器皿首饰重量一样。所以当时人们就认为,别的东西都能烧化,就金子烧不化。这里的"烧化"不是指融化,实际是指化学变化。别的东西都在大火中变化不见了,只有金子虽然变了型,可依然金光闪闪,重量依旧。
170.【苗实:我同样悲天悯人】屈原有句名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什么意思呢,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我苗实认为,在今天的中国,这句话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过去,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产权不清晰,提到价格不自由,提到法治不彰,提到道德滑坡,根子还是悲天悯人。譬如,其一,产权不清晰,在农村,就是农民利益被侵犯。在国企,就是人民利益被侵犯。其二,价格不自由,利率或汇率管制,能源价格管制,就是人民利益被侵犯。其三,法治不彰,腐败成风,就是人民利益被侵犯。其四,道德滑坡,人心惶惶,就是人民利益被侵犯。试想,人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到处都是侵犯人民利益的事情发生,人民生活能不艰难能不苦吗?所以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产权清晰,使价格自由,使法治成真,使道德盛行,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更进一步讲,像我苗实这类书生,悲天悯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去争论,实质上是为了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男女老少开心自在。希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举天下,都有好日子过。
171.【苗实:资深博主的过去】说起开博,我是在人大经济论坛成为红人之后,于2010年先后在各大网站博客落脚。一般写好文章,在各个论坛先发,然后发各个博客。从总影响来看,博客的总影响力顶多有论坛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在论坛,与成千上万的网友有互动。在博客,互动相对就非常少。虽然,我有微博,内容也不断更新。但是,影响力并不大。由于精力有限,微信不太用。其实,就我本人的体验而言,一个人的影响力,投入产出是成正比的,投入大产出就大影响就大,投入小产出就小影响就小。譬如,我在论坛投入的精力,不止是博客的十倍。说白了,这个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中,主要精力还是创作写文章。首先要读文献,包括著作论文以及各种文章。其次要理清思路,包括写出初稿,最后要修改定稿,包括发表探讨。从2009年到现在,五六年时间,相对以往,挺忙。而且,忙得相当有意义。可以说,整个人前前后后,完完全全变了样。或者说,过去二十九年(即2009年以前)读书学习思考研究,是生根发芽开花,更多是艰难的拼搏。这五六年(即2009年以后)再学习再研究,包括不断创作,是结果,更多是丰收的喜悦。所以,一个人,成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同样,成才也是一辈子的事情,要得功成名就,根本还是坚持不懈,循序渐进,谦虚谨慎,登高望远。
172.【苗实:六段珍贵的记忆】第一段,发生在1985年到1986年,小学五年级期间。家里当时有两本书,《岳飞传》和《戚继光传》,前一本厚,后一本薄,我读得非常认真相当入迷。毕竟,这是人生第一次阅读课外书。可以说,这两本书,使我有了成才报国的理想,至少幼小的心灵不排斥成才报国。第二段,发生在1989年至1991年,初三复习和高一期间,当时购买了《罗斯福传》《丘吉尔传》《斯大林传》《希特勒传》《墨索里尼传》《东条英机传》《蒋介石传》和《毛泽东传》,经过仔细阅读,成才报国的理想更坚定了。第三段,发生在1992年夏天,高二第二学期,我与一位严姓同学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透漏了自己在未来想成为思想家的梦想。随后,我们还交换了自己心爱的书籍,以开阔眼界。第四段,发生在1993年夏天,第一次高考结束,填写志愿。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有意于财经专业。可是,我是理科生,财经专业是文科,无法对应。那会儿,对经济学还一无所知,就猜测极有可能与钱密切相关。第五段,发生在1998年前后,上大学期间,有两个人预见到,我将来会成为学者,一个是我的同班同学,岐山人,一个是物理系主任袁老师,扶风人。当时,我本人还懵懵懂懂,唯有读书,不断读书。第六段,发生在2005年左右,闭门读书期间,记得那时压力相当大,担心满腹经纶,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去请教一位哲学教授,他开导说,既然想在经济学方面有所造就。第一有这个决心很好,再加上毅力,有志者事竟成。第二现在是开放社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被埋没,请放宽心。今天回想起来上面六段珍贵记忆,感觉自己是幸运的人,可谓天道酬勤,老天厚我,应当珍惜机会,勇于拼搏,再立新功,造福社会。
173.【苗实:伟大的学术灵魂】今天,我要宣布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民间学人有一颗伟大的学术灵魂。毕竟,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权,不为私,只是批判性思考,勇于说真话。本质上讲,他们的学术,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坚持真善美,批判假恶丑,遇到产权不清晰,他们批判,遇到价格不自由,他们批判,遇到法治不彰,他们批判,遇到道德滑坡,他们批判。评论家刘仰介绍了这么一个情况,他在新浪博客中说,手边有一本小书,书名叫做《鲁迅批判》,作者李长之,字数10万字左右,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它是唯一一本鲁迅自己阅读后同意发表的关于鲁迅的评论,该书完成于1935年。付印之前,鲁迅看完了全部样稿,订正了一些日期上的错误,并给作者一张本人的照片,作为封面。1936年,该书在上海出版,出版后不到一年,鲁迅在上海去世。在将近70年的时间里,这本小书经常被其他评论鲁迅的著作或文章引用。有人说,他是关于鲁迅的评论著作中引文率最高的。但是,这本书以及这本书作者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鲁迅批判》,其实,他的内容总体上还是肯定鲁迅的,作者李长之写这本书的时候只有25岁,还未从清华大学毕业,是一个深受鲁迅影响的文学青年。然而,这本书出版后,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被定为左翼出版物,虽然没有被查禁,但也遭到很多排斥,这点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鲁迅总是同国民党过不去,赞扬鲁迅的书当然不会受国民党欢迎。在日伪统治时期,这本书被列为禁书。新中国成立后,对这本书的评价也不高。1950年,作者针对这本书写了一个《自我批评》,表示愿意重新再写,但是没有兑现。到了1957年,作者被划成右派,该书再次成为禁书。文革期间,北师大工宣队员指着李长之的鼻子说,鲁迅是可以批判的吗,就冲着‘批判’,你就罪该万死。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一家出版社找到李长之,提议他将书名改为《鲁迅评论》,就可以顺利出版。李长之说,批判其实就是分析评论的意思,我为《鲁迅批判》遭了一辈子罪,不改,不出,也罢。1978年,李长之先生去世,此后又过了20多年,直到2003年,北京出版社才出版了这一本薄薄的小书,一本冠以《鲁迅批判》名字的书。即便由鲁迅本人同意,在中国也遭到这样的待遇,实在是一场不幸。看样子,鲁迅的名字在很多人那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李长之的这本书中究竟说了鲁迅哪些“坏话”呢。我看遍了全书,找出一些最严厉的文字,提供大家参考。第3页,他彻头彻尾是近代西洋科学精神下的一个信徒和传播者。第136页,鲁迅在许多机会是被称为一个思想家了,其实他不够一个思想家,因为他没有一个思想家所应有的清晰以及在理论上建设的能力,鲁迅在文艺上乃是一个诗人,至于在思想上,他却止于是一个战士。第139页,强烈的感情,和粗暴的力,才是鲁迅所有的。第153页,鲁迅是没有什么深邃的哲学思想的,鲁迅像一个动物一样,他有一种维持其生命的本能。他的反抗,以不侵害生命的为限,到了这个限度,他就运用其本能的适应环境之方了。一是麻痹,二是忘却,也就是林语堂所说的蛰伏或装死,这完全像一个动物。第157-158页,鲁迅在灵魂的深处,尽管粗疏枯燥荒凉黑暗脆弱多疑善怒,然而这一切无碍于他是一个永久的诗人,和一个时代的战士。在文艺上,无疑他没有理论家那样丰富正确的学识。第160页,然而鲁迅不是思想家,因为他没有深邃的哲学脑筋,他所盘桓于心目中的,并没有幽远的问题,他似乎没有那样的趣味,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倘若以专门的学究气的思想论,他根底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常说不能确知对不对,对于正路如何走,他也有些渺茫。
174.【苗实:仰望星空情趣浓】追求学术,就是要集中时间,把大量精力运用在读书学习思考研究上,甚至要放弃挣钱的机会,要放弃娱乐的机会,要放弃闲暇的机会。甚至可以说,学术是仰望星空情趣浓。心思,不在油盐酱醋上,在钻研问题上。不在呼朋唤友上,在追求真理上。不在游山玩水上,在创作发表上。当然,做学术,还要克服困难,还要化解风险,还要顶住压力,还要不畏人言。说白了,做学术,是良心活,不能说假话,是功夫活,不能去偷懒,是毅力活,不能半途而废,是穷苦活,不能贪图享受。历史学家杨树标先生说,我们这种人,打个比方,就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历史是由世界史和中国史组成的,我只懂得中国史,中国史有古代近代现代,我只懂得现代,现代里有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我研究人物好点,研究人物里面,我又是研究蒋介石好一点,所以我是铁路警察,绝对不可能管一段,只能管一站,而且是个非常非常小的站。丁东在《重温杨树标事件》一文中介绍,1984年,全国开展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浙江省纪检委向中央上报,杨树标在授课时说,只有两个半中国人是懂得中国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蒋介石,半个是毛泽东。他还说,国民党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党,对蒋介石的反动罪行有翻案之嫌。浙江省一位领导也在几次会议上点名批评杨树标,《杭州日报》则公开发表了署名“木易”的文章,严厉批评杨树标,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厉声质问,是蒋介石了解中国国情,还是毛泽东了解中国国情。如果说蒋介石比毛泽东更了解中国国情,他怎么会被毛泽东打败的。这位在省内颇有名气的历史老师,在一次次讲课中讲座中反复讲这段话,这难道不是哗众取宠吗?他把毛主席放在什么位置,把共产党放在什么位置。在他眼里,蒋介石要比毛泽东高明得多,国民党要比共产党伟大得多。这是什么立场,这是美化国民党,美化蒋介石,贬低毛泽东,贬低共产党。中央一位领导作了批示,杨树标事件被列为全国清除精神污染大案。为此,浙江省委组成了专门的调查组,进驻杭州大学进行调查,调查组组长是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雷云,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最终结果形成调查报告,与杨树标见面,报告称,对杨的讲课报告,很有必要作一个总的基本的估价。他讲课的基调是宣传爱国主义,引用了大量史料,又能联系群众思想实际,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和较丰富的知识,并且语言生动活泼,易为一般工人所接受。因此,主流是好的。当然,讲课中也有一些不准确不科学,信口开河的东西,乃至出现某些错误。对此,必须给以严肃的然而是善意的批评,使其引以为戒,接受教训,不再重犯。我们认为,对于一篇文章一堂课一个报告,首先要看它的基本倾向是什么,如果基本倾向是好的,那就要给以肯定和鼓励。然而在这个基础上,也要指出其缺点和错误。杨树标的讲课和报告,就属于这种情况。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杨树标同志的讲课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他的问题,是属于思想认识问题,治学态度问题,宣传纪律问题,杨树标听后喜出望外。在全国清除精神污染的大背景下,调查组能把报告写成这样,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