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为什么穷?


1218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园区经济与全球化论坛”暨中非园区合作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从中国经验看产业园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的主旨发言。

以下为“青思智库”通过微信公号“清华约翰霍普金斯SAIS双硕士项目”独家发布的林毅夫发言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恭喜我们园区经济走出去50人论坛的揭牌,同样感到非常高兴,能够在今天的论坛上面谈谈我对中国经验的看法,以及从中国的经验当中,我们可以吸取什么样的政策建议,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他们国家的经济可持续性的,包容性的发展。

我们知道,中国在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字,在1979年的时候,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2美元,比当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平均数,500美元,中国连三分之一都达不到。中国在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实际上在80年代、90年代,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在改革开放,苏联、东欧,拉丁美洲,非洲国家,在世界银行基金的支持下,进行了所谓结构调整,其实也是改革开放。但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90年代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其实是令人失望的。有一位经济学家做过非常详细的统计数字的比较,发现在80年代、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比在他们改革开放之前,60年代、70年代平均增长速度是慢的,而且在80年代、90年代,发展中国家各种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比在60年代、70年代,各种经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还要高,所以就把80年代、90年代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的这20年的改革开放,称为是发展中国家迷失的20年。

但是,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开放,大家很清楚,中国从1979年以后,进入到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式的发展。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看,持续36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9.7%,而且对外贸易的增长,每年是16.3%。经过这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在2009年超过日本,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0年超过德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在2013年的时候超过美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进口加出口。在2014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去年2014年,中国的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600美元,现在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平均数的四倍还多,也就是说连三分之一还不到,经过36年的发展,变成非洲国家平均数将近五倍。

在这段时间里面,相对同一个时期其他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高,而且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的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而其他国家是危机不断。这个问题,我想今天跟各位谈谈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跟其他国家的改革开放,它的成绩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首先,要问为什么从1979年以后,中国的经济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

第二,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却是长期的陷在贫困的陷阱里面,跟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陷在贫困陷阱里面。

当然,有人说是因为改革开放造成中国经济这么快速发展,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但是我前面也谈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国家也都在改革开放,为什么他们的改革开放造成了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更慢,而且经济更不稳定,而中国能够取得经济的稳定跟高速增长。从这些中国经验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经验的对比,我再来谈谈园区经济的重要性,怎么用园区经济促进一个国家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取得那么高速增长。首先我们必须了解高速增长是在人类经济史上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也就是在1819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比在18世纪,当时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是西欧国家。西欧国家,按照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在18世纪之前,平均每年GDP的增长只有0.05%,要1400年人均收入水平才能翻一番,西欧国家是这样,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经济增长的。但是在西欧国家从18世纪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叶,突然间人均GDP的增长增加了20倍,从原来每年的0.05%变成每年1%,人均GDP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从1400年缩减为70年。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它的人均GDP增长又翻一番,平均每年1%,变成每年2%,人均GDP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就从70年减为35年。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有些历史学家称为是人类经济史上唯一的事件。突然间收入增加这么快,我想大家很清楚,是因为18世纪中叶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的不断升级,所以讲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因为我们经济发展表现为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它的方式就是在现有的产业上要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所以每个工人生产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第二部分要不断涌现新的,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你可以把附加价值低的产业,把资源配置到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里去,这是推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机制。

对这么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的方式,发达国家是这样子,发展中国家同样是这样子。如果你要经济增长,就要不断技术创新,产业不断升级,但是比较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有一点差异,因为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他们的产业,他们的技术,都是在全世界最前沿。当他的产业他的技术在全世界最前沿,要技术创新就只能自己发明,他要产业升级,新的产业也必须自己发明。我们知道发明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如果你成功了回报很高,但是绝大多数的发明的努力是失败的,将导致发达国家,我前面讲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平均每年的人均GDP,或者每年的人均收入的增长是2%,加上人口增长不到1%,所以发达国家在这100多年来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也就是3%左右。

那发展中国家,我前面讲,你要收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同样要技术创新跟产业升级。但发展中国家现在的人均GDP的水平低,人均收入水平低,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代表他现在所用的技术,他所在的产业是在世界前沿之内的。那我们经济学家或者企业家讲创新,不见得是发明,创新的含义无非就是说,你在下一期生产的时候,你用的技术比现在的技术好,你在下一期生产的时候,你进入的行业它的附加价值比你现在的附加价值高,这就是技术高,这就是产业升级,他可以把发达国家已经用过的,比我们好的技术,或者说发达国家已经生产过的,附加价值比我们高的产业,那些技术那些产品引进来,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

那么引进已经成熟的技术和产业,它的风险就低,它的成本也就低。这个就是在经济发展上面所讲的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靠这种引进技术、引进产业的方式,来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由于它的成本低、风险小,所以它技术进步的速度可以比发达国家快,虽然发明比发达国家小,但是实际上在生产中,实体经济当中,继续进行产业升级,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可以比发达国家快,那它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以比发达国家快。

能快多少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经验发现,有13个经济体,懂得利用跟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产业的后发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平均每年7%或更高,持续25年或更长的时间的快速发展的绩效。中国是在1979年以后,成为这13个经济体当中的一个。

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取得这么快速的经济增长,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我们跟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差距,来推动快速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那么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后发优势是中国经济这么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那怎么解释说,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是停滞,中国的人均收入是没有增长的。因为后发优势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存在的,后发优势可以说是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后,它的技术,它的产业快速升级,以后我们跟它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这个后发优势的优势一直存在,至少100200年,怎么会在79年以后才发挥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发展战略。

大家知道,我们在50年代革命建国以后,中国开始摆脱军阀混战或者外国的侵略,经济稳定了,开始发展经济了。当时我们发展经济的战略就是毛主席所讲的,希望10年超英,15年赶美,因为当时英国跟美国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我们希望很短的时间就赶上发达国家。那么这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在50年代开始建国的时候,就要马上发展那些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我们知道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有两个特性,一个它都含有专利保护,因为它是新的技术。而且相当多的这些产业还跟国防安全有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发展那些产业,基本上没有办法靠引进。首先它有专利保护,又跟国防安全有关,当然不会自动的转让给你。如果不能自动转让给你的话,我们要发展这种产业就必须自己发明这种技术,不就是主动放弃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了吗。这是第一点。所以后发优势不存在,因为我们直接发展发达国家的先进产业,你不可能靠引进。

不仅是这样子,这些先进的产业有什么特性,资本非常密切,是发达国家它资本丰厚的比较优势。我们在50年代是什么样的条件,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资本非常短缺。资本非常短缺,要进入到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最重要的成本是资金成本,我们必然比发达国家高很多,所以那种产业我们没有比较优势,那种产业里面的企业在开放进程当中是没有自身能力的。那你要建立产业怎么办,那就靠国家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人为的压低各种要素的成本,像资金的成本、外汇的成本等等,从而把那个产业建立起来。确实在这样一种发展战略之下,我们在60年代可以爆炸原子弹,70年代卫星可以上天。但是由于政府的干预和扭曲,它也付出了代价,代价就是资源错误配置。符合比较优势的,比如像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得不到任何资源、资本。比如农业,农业要耕地,传统农业耕地是用牛,现代农业耕地是用拖拉机,可是在60年代、70年代,牛也是一种资本,所以我们知道在60年代、70年代,很多农村耕地是用人拉犁。这样生产率水平非常低,也就造成了中国长期非常贫穷。不仅主动放弃了后发优势,而且导致各种资源配置效率非常底下。

只有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发展战略才开始改变,改变利用中国资源的优势,中国人多劳动力便宜,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去发展这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这种加工业它的主要的投入成本是工资的成本,中国人多,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资成本低,就导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在国内国际上有很大的竞争力。因此,带来我前面讲的,30多年的,不仅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发展。你这样一个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可以创造很多利润,很多剩余,资本就会积累的非常快,在资本积累的过程当中产业就要不断升级,升级到资本用的更多,技术更先进一点的产业,在逐步的产业升级当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来降低我们技术创新的成本,产业升级的成本。这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前,虽然后发优势存在,但中国经济发展不好,转型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好的原因。

我前面谈到,80年代我们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由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们知道很多发展中国家像非洲的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殖民地,在50年代、60年代开始摆脱了殖民地的统治,开始在他们国家跟中国一样,第一代革命家领导人的领导下,开始追求国家的现代化,当时世界上普遍的发展模式都是一样的,希望赶快的赶上发达国家,所以不管是在非洲、南亚、拉丁美洲,当时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展战略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建立起现代化的大的产业,这种资本很密集的大产业。他们的条件跟中国当时一样,都是贫穷落后的农业经济,资本非常短缺,为了把现代化的产业建立起来,同样要政府动员资源,同样进行各种价格信号的扭曲,对产业进行保护补贴才能建立起来,所以在60年代70年代,虽然是独立的,开始把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人民的手中,但实际上经济发展的都不好,所以在80年代跟中国一样要进行改革开放。

他们进行改革开放要解决的问题跟中国的问题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中国取得了经济稳定持续的其他发展,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反而经济发展的绩效更差,增长率更低,危机的频率更高,为什么是这样子。主要的原因,根据我的研究,最主要是转型的战略不一样。

因为我们知道,其他发展中国家他们在80年代开始转型的时候,是受到所谓当时的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好,是因为政府的干预,市场价格信号受到扭曲。从新自由主义发生来看,如果让发展中国家提高绩效,就应该把各种政府干预取消掉,把各种价格信号,按照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由市场竞争配置资源。这种理论看起来好像是很正确的,因为我作为经济人,你只要有干预有扭曲必然造成资源错误配置,效率一定是低的,好像是非常清楚。因此在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当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出的改变方案就是所谓的休克疗法,要进行私有化,要进行市场化,要进行自由化,而且政府应该平衡预算,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发展,干预资源配置,这样一个华盛顿共识的休克疗法。

这个休克疗法从理论上来讲好像很正确。劳伦斯·萨莫斯(Lawrence Summers)当过美国财政部长,当过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他在90年代初写了一篇文章,他说经济学家经常有一个笑话,你拿5个问题问5个经济学给你6个答案,谁都没有办法。对于这种发展中国家怎么进行经济转型,经济学界有一个初期的共识,这个共识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如果经济要发展好就是要私有化,要市场化,要自由化,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这是一个共识。

但这个共识忽视了一点,发展中国家那些干预扭曲为什么会存在。是因为想建立起一批比较优势的现代化大产业,那些大产业在60年代、70年代建立起来的,效率很低,但如果你把干预扭曲一下子取消掉会怎么样呢,那些产业都垮台了,那就造成大量的失业,当你有大量失业的时候社会就不稳定,政治就不稳定,而且新发展的产业是反对政府干预的,所以新产业发展不起来,旧的产业去了工业化,问题非常严重,你可以想想看,有大量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没有就业,那怎么维持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有政治稳定,国家怎么发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这种理论好像很清晰,很有说服力,但它带来的后果却是非常严重的。

中国要解决同样的问题,是中国的干预跟扭曲导致资源错误配置,不能利用后发优势,是这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能取得稳定跟快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中国是以务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了所谓双轨制的改革,这个双轨制的改革是承认的。我有一大批资本很密集,很先进,我有比较优势,效率很低的国有企业,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把各种保护补贴一下子取消掉,那就全部要垮台了,那就影响到社会稳定。而且那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很多资本技术很密集,跟国防安全有关的,我如果允许它垮了我就没有国防安全,所以老人老办法,我继续给你转型期的保护补贴,这样的话又不会垮台又很稳定。

另一方面,放开一些符合比较优势,劳动力密集的,传统上是受到抑制的劳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他们在刚刚发展的时候是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因为中国劳动力多,劳动力便宜,所以在这个产业里面的要素生产成本是低的。但是我们要在国际上竞争,总成本的竞争,一方面是有要素生产成本,你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我要把这个产品卖到市场上面去,需要交通基础设施,降低交通成本。我而且我这个产业要发展,必须有电力,必须有各种必要的基础设施,才能够降低这个产业生产跟流动的交易成本。

大家可以想想看,在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是一个很贫穷很落后的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非常差,电力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交易成本是非常高,企业本身,比如说我是做一个成衣的企业,我没有办法改变全国的交通,我做制鞋的企业没有办法改变全国的电力供给,可是你电力供给不好,我的交易成本就很高。而且当时营商环境不好,政府各种干预,你要得到那些也要花很多成本,我能够进入到这种行业的政策环境,这些都不是企业自己能解决的。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这个行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你比如说工资成本很低,可能交易成本太高,总成本太高也没有竞争优势。比如今天非洲国家,从工资来看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之间,劳动力密集型最主要的成本是劳动力的成本,为什么前几年根本没有竞争力,主要的原因不是要素生产成本太高了,是交易成本太高了。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好的方式,中国还是像毛主席讲的,固然我知道改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最好能改善全国的基础设施,但是要改善全国的基础设施要多少资源,要多少时间,所以就按照毛主席的话,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撒芝麻的方式,每个地方有一点都不起作用,我倒不如把我集中有限的资源,设立一个经济特区,设立一个加工出口区,设立一个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里面把它做好,把电力供给得到保证,在工业园区里面实行一站式服务,这样能够大量降低交易成本。

80年代刚刚开始,你发展这些工业园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固然总成本是低的,但是产品要卖到国际上去,还要得到国际买家的信息,国际买家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吃穿用这些都需要,当然也能够到价格低质量好的,当他同时还要什么,你每一批量的产品质量是稳定的,不能说有的好有的差,这是一点。第二个,你必须按时交货,我们知道在国外圣诞节前后价格差距是许多倍,所以必须能够按时交货。当时对中国的企业能够生产产品,质量稳定,按时交货的能力是没有信心的,怎么样引起国际买家的信心,中国的方式就是积极的招商引资,把现在在亚洲四小龙,像香港、台湾、韩国,这些生产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的这些企业,由于它那个地区工资上涨,要素成本不断提高,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中国这个时候有比较优势,中国又设立工业园区,然后招商引资,把它引过来,只要它来了以后,它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还有园区里面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好,交易成本低,再加上它过去跟国际买家建立起来的信任,这一下子很快就把中国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了。然后招商引资来了以后也带进了管理和技术,带进了中国企业自己跟国际买家的这种互动,逐渐中国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也可以得到国际买家的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30多年,中国能够取得稳定跟快速发展。

由于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发展非常快,中国的资本不断积累,就把原来资本很密集,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资本积累了,逐渐又变成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当它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时候,企业就有支撑能力,就不用保护补贴了,就逐渐把低轨上面的保护补贴取消掉,也就是说我们不断深化改革。这是我觉得中国发展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非洲国家它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会有很多机会,因为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90年代到2000年前,基本上处于去工业化的阶段,因为在华盛顿共识之下,原来的产业部保护就垮了,新的产业政府又不能扶持,因此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非洲国家非常明显,工业在经济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就使得非洲国家退回到以农业,而且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以及资源产业为主。

但是,你要变成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一定是要技术不断创新,在自然资源领域不断创新,而且必须经济不断从农业,从矿产资源,逐渐转移到附加价值更高的制造业上,只有这种方式收入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够不断创造就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这个道路我想非洲国家,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必由的,如果它能够走在这个道路上,它还可以像我前面讲的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非洲国家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工资水平低,如果经济转型,从农业、从资源转型到制造业,当然必须利用它劳动力价值低,发展利用劳动力比较低的,就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如果非洲国家懂得这种经验去发展经验的话,我觉得非洲国家有机会像中国过去30多年,取得每年9%左右的增长。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哪个国家抓住了国际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转移的窗口期,就能取得2030年的增长,把这个国家从农业经济变成现代化的经济,从低收入变成高收入。

首先是二次大战以后,日本抓住了美国工资水平上升,它劳动力密集型,像纺织成衣这些优势,日本在战后第一个抓住机遇,取得了20年的快速增长。到了60年代以后,日本的工资也上涨了,在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失去了比较优势。随后亚洲四小龙,包括韩国、我们的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抓住这个窗口期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出口型的,取得了2030年的高速增长。到80年代他们的工资也上涨了,这些产业失去了比较优势,正好中国在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按照我前面讲的,建立工业园区,筑巢引凤,积极招商引资,把亚洲四小龙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吸引到中国来,形成竞争优势,带来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

现在中国也到了跟60年代日本一样,80年代亚洲四小龙一样,工资上涨了,工资上涨以后,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中国这个产业必然会转移出去。而且这次转移跟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来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规模不一样。60年代日本整个制造业雇佣人数是970万人,亚洲四小龙当中韩国雇佣是230万人,台湾是150万人,香港100万人,新加坡50万人。这次中国整个制造业雇佣人数是1.5亿人,在轻加工业上面,在劳动力密集型上面就是8500万人。现在谁抓住了这8500万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必然往外转移的窗口机遇期,谁就能够取得像中国那样的,2030年的高速增长,从一个低收入的农业国家转型变成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甚至一代人两代人时间变成高收入。

但是抓住这个窗口机遇期,我前面谈,非洲国家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很低,要素成本很低,但是目前其他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非常差,交易成本非常高,你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必须把交椅成本降下来。交易成本降下来,必须搞上各种基础设施。按照过去的思路,你要改善基础设施,全国都改善,你要等到多长时间,不如按照毛主席所讲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把有限的资源建立一个合适的产业园或者经济特区,把经济特区,产业园区里面的交通基础设施,电力弄好,中国人讲了,“几通几平”,“三通五平”这些东西都做好。这样企业就可以很快降低它的交易费用。同时,你刚刚还是的时候,国际买家不知道你生产的产品是不是质量好,按时交货,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中国目前已经在加工出口,有国际买家的企业引过来,然后这些国际买家就有信心在这里下单,开始大部分是来自于中国的企业,甚至来自于香港的企业,来自于韩国的企业,但是只要你国内的产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国内经济在外商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外商对他们有信心,国内自己的企业很快可以进入。

在这种状况下,我想非洲国家也可以创造奇迹,这里面我在世界银行当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开始推动发展模式跟经验。很高兴,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里面,引进了华间,当年就成功,当年是1月份开始投产,600个工人,3月份就开始出口,5月份就变成埃塞皮革业最大的出口企业,10月份这家企业就盈利了,到12月份雇佣的工人从600人变成2000人,当年就让埃塞皮革业出口增加了50%以上。更重要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家企业成功了以后,埃塞政府自己设了一个工业园区,原来设计当年完成22栋厂房,实际完成只有8栋厂房,但是22栋厂房全部都给租出去了,现在埃塞也学会筑巢引凤,一下有22家企业就来了,而且国际买家也改变了。国际买家过去不敢在非洲下单,即使知道在非洲买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说从非洲买不用付关税,一般是10%30%左右,所以从非洲进口利益很大的,但是过去不相信你的产品质量是稳定的,不相信你能够按时交货的,这样就不敢下单。华间成功了以后,国际买家认为只要跟外商有经验的,是懂得保证质量,懂得按时交货的,像一个著名的外国公司都在埃塞设立采购处。这个故事不仅是在埃塞,这样的思路,后来罗马政府也想学埃塞的经验。该公司在埃塞,开始招200人培训,8月份产品就出口了,同样是成功的。

我相信,这样的经验不仅在埃塞可以创造,在卢旺达这样的内陆国家可以创造,在其他非洲国家也同样能够创造,只要它的政府懂得去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然后帮助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降低它的交易费用,最好的方式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能用的资源很有限,包括国内的资源和国际上,像世界银行,非洲发展银行,中国的非洲基金给你的钱总归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让它基础设施是足够好的,让电力供应是够的,让它从这个园区到港口的道路是通的,让它在工业园区里面实现我们的一站式服务,即使整个国家的商业环境不好,但是在工业园区的商业环境是好的,这样的话交易费用就能够低,为了得到国际买家的信息,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把中国的企业招引过去,那你就能够抓住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转型的窗口期,就能够实现像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有30年的高速增长,我相信非洲国家能够实现它创造就业,创造包容性的增长,实现他们国家现代化的共同梦想。

我们这个论坛对这个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梦的实现,对非洲兄弟们梦的实现起到推动的作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