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历史公案背后的逻辑


姚日来/

     在一个国学论坛中,笔者发了这样一个故事:

B是法家的先驱,才学横溢,声名不下于AA聚徒讲学,宣扬以仁义治国,B也聚徒讲学,宣扬依法治国,与A的学说相对抗。本来两种学术思想各有其所长,在竞争中发展就是了,可不幸的是,B后来当了鲁国的大司寇并暂摄相权,一下子从民间的学者变为有权有势的官僚,可B不识相,仍然聚徒大肆宣讲自己的主张,是可忍孰不可忍,A于是在上任七天就毅然将B砍头。

     论坛成员似乎会很平静来讨论AB二者之间的人性特点。从某个角度来讲,A君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君子,嘴巴大谈仁义道德,可实际实施的是暴力行为。一旦自己手中握有权力,就会改变自己的心智,最后淋漓尽致地体现一个社会潜规则,那就是“霸王原则”,胜者为王,官大一级压死人。

    

     然而,笔者在另外一个国学论坛中,把A改为孔子,把B改为少正卯,也就是指名道姓讲故事,结果会怎样?

     那些孔迷们或孔粉马上就跳出来,开始追问这个故事是否是历史事实。如果不是事实,就谈要以正视听。否则,大谈人品有问题。

    

     笔者看了之后,甚感奇怪。为什么同样故事内容,把人物名字改了一下,结果就开始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而不再讨论这个故事背后透露出人性呢?

原因是把名字改了,尤其是改成了儒家模范名字:孔子。这种指名道姓式说故事确实犯了“面子”文化潜规则。

几千年来,孔子在我们心目中树立了绝对道德模范,仁义道德的楷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实,当把一个人物神圣化的同时,也就离妖魔化不远了。

一旦有人变个故事,或者弄一个幽默,来讽刺榜样人物。对于那些所谓的“迷”或者“粉”而言,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就会暴跳如雷,然后就会说是在诬陷人物。这里暂且不讨论在法治国家中,是否在诬陷他人,这由法律中说的算。

我们再看看在一些国家中,经常有人拿着总统或者名人来说事。但这些国民会采取包容态度看待所谓的“故事”,一笑而过。一则他们也是人,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二则包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因为他们明白,所谓的故事,都是人编出来的。只是为了说明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想法罢了,何必当真呢?当年“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故事,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历史公案。

在东西方先哲中,有两位伟人影响着世界,西方的苏格拉底,东方的孔子。他们之所以伟大,留下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里也大胆冒昧问一句,孔子留给我们很多故事,也当真是事实?

这个问题没有必要知道,毕竟很多故事是无从考证的。我们之所以向先哲学习,一是因为故事本身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二是孔子经过几千年封建帝王的塑造,已经在我们心目中树立起了绝对榜样。(在战国时期,孔子还没有出名前,恐怕只有他那些弟子们相信和学习吧)。

 

在我们的思维中,习惯于引经据典,而不看重自己持何观点!但先哲苏格拉底所描述的很多故事,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更看重用辩证分析看待世界,重要的是自己持什么观点。

为什么就不能说自己的话有道理,而不需要引经据典呢?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我们潜意识中,“霸王规则”无处不在,谁大谁有理,“领导的看法才是最大的法”。在家里听父母(大人)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在组织中听党的话,在书本里听专家(名人)的话,在媒体中听国字头媒体的。

事实胜于雄辩。故事不是事实,只是一个故事,大都是人类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或者描述出来,最后目的无非来诠释自己的观点。事实要用去看、去思考、去分析、去辩论,要用时间和历史来验证。只有那些符合逻辑和规律的才有可能变成事实,而那些不同角度可以解读的所谓大道理,只不过是不同人解读而已。

雄辩天下,人类才能更有智慧,文明才会更进步。

雄霸天下,文明就会裹足不前,智慧就难以突破。

    有了雄辩,才不至于偏信,更不至于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