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创造财富、人品就是资本
问:关于财富的来源问题。一般人都会说劳动创造财富,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经常说交换创造财富,还有某个企业家说智慧创造财富。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答:生产商品的要素(必要因素)有四种——1.土地、2.劳动、3.资本、4.企业家才能。其中企业家才能是指资源配置才能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生产四要素都分别是创造财富的必要条件,因此,单独说哪一种要素创造财富都是片面的,即把必要条件说成是充分条件,从而否定了其它要素的作用。由于劳动只是生产活动的一个要素,因此说劳动创造财富是片面的、错误的。由此推导的剩余价值剥削论也是不能成立的。至于说智慧创造财富,由于智慧是劳动的内在要素,智力劳动是劳动的一种形式。因此说智慧创造财富就是说劳动创造财富,因而也是错误的。事实上,除四要素外,个人道德、法律、社会制度、自然环境,也是创造财富的必要条件。
在上述创造财富的多种要素中,个人道德与资源配置是被人们忽视的因素。我在《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一书中重点研究这两个因素对创造财富的重要意义。
资源配置的本质是通过个人以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市场均衡价格为准绳的选择来决定生产要素最佳组合,这就是保障社会以一定经济资源的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量。因此资源配置的本质就是节约,包括节约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节约是财富和资本增加的最重要的源泉。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中共高层已经认识到健全市场经济制度,发挥每个经济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实现财富增长的重要性。
道德观对财富创造的重要意义,在于要用“自利不损人”、“为己互利”的市场经济道德观替代“无私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因为后者否定了个人追求利润的应当性,也就是否定了人人节约的正当性。长远来看,一个人守道德、懂得感激别人、赢得别人的尊敬和赞同,一定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问:有一种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社会是一种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社会,就是拥有大量资本和财富的资本家剥削拥有财富很少的工人的“血汗”的社会。但是经济学者谢作诗却说,在市场经济社会,“人人都是资本家”。这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社会不存在阶层之间的剥削、压迫。您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答:我同意“人人都是资本家”的说法,普通人即使存几百块、几千块钱到银行也是在通过“钱生钱、利滚利”使资本增值。亚当·斯密曾经说过,节俭能使资本增加。言下之意就是说,资本家就是因节俭而积累了财富的人,只要有人通过节俭获得了货币储蓄,并把它存进银行,银行再把它放到资本市场贷放给职能资本家去创造新的财富,储蓄者又能从银行获得利息的回报,这个利息实际上就是他依靠资本积累获得的利润。小资本家通过长期厉行节约包括生产和生活的节约能够成为大资本家,大、小资本家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要加一个限制条件,即在人人平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资本家。在权力资本主义社会中,靠贪腐发财的特权者不是资本家,而是贪腐分子。当代中国人都受过资本剥削论的教育,认为地主剥削农民,资本家剥削工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资本剥削论“否定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价值观与中国市场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互相冲突的。
问:有人说,我们这个经济社会人人逐利使社会衰败,道德沦丧。您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经历了我们社会的整个变迁的过程,按照您的经验,我们的社会这种人人追逐经济利益、人人都想发财致富的行为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每个人“钻进钱眼里”这种行为到底对不对?
答:在私有制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个人具有自主经营、自主择业的权利,所以人人可以逐利,人人可以节约资源,所以社会才能富裕,经济才能高速发展。司马迁在2000年前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
利是什么?利是经济剩余、余额,利是节约,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履行节约的结果。所以,人人逐利,人人“钻进钱眼里”表明人人都在为节约资源做出贡献,这是市场经济社会兴旺发达的表现。
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里,人人拼命干活,斗私批修,反对利润挂帅,否定经济核算,其结果导致大饥荒,饿死人数千万,活下来的人也处在长期饥饿之中。这是消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制度、剥夺个人自主选择权利,导致人人不能求利,人人不能赚钱,人人不能有经济剩余,人人不能节约的必然结果,也是破坏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导致巨大资源浪费的必然结果。
至于说今日社会是否衰败,道德是否滑坡,这要区别看待。对于贪腐官员和官商勾结的不法商人来说,他们的道德不仅是滑坡了,而是彻底溃败了。而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其道德水平是大大提升了。仅举一例,改革前,人们去饭馆吃饭,不仅要先付饭钱,而且在基层社会,还要付餐具的押金,不如此,许多人会吃完饭不付费,还把餐具偷走。1979年,我在新华社工作,就有一条新闻报道说,某地饭馆实行先吃饭后付钱的经营方式,该新闻被认为是作者能够发现“新事物”的范例。至于今日人们在大小超市中自由选择商品后再付款的“寻常事”,那在前30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天方夜谭了。
80后其实很幸运,节俭才能致富
问:媒体说,虽然没有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上山下乡、“4050”下岗再就业,但作为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独生子女政策催生的一代,80后在成长过程中几乎经历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全部,80后用一代人、30年的时间,经历了其他国家几代人、300年所经历的焦虑和冲击。王老师您是30后,您同意这个说法吗?能否针对这段话,从经济政治大形势上,分析一下作为“最悲催一代人”的 80后苦逼的大环境原因?
答:80后这一代人呢,首先,在你出生的时候你的父母已经能吃饱饭了,而不是像他们年轻的时候一直挨饿。然后,你生下来以后的成长过程也是在一种能够吃饱饭且相对自由的环境下生存的,只要是愿意学习的人,基本上都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而很多青年人像80后这一代人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你们中间,由于能自主选择,包括创业,出了很多非常年轻的企业家。所以,我要为你们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没有受到像我们那个时候受到的饥饿和残酷阶级斗争的迫害,为你们祝福,为你们的幸运而表示祝贺!
因为我是生活在计划经济年代,在那个年代,一个人没有任何自主权利,你的就业和消费,你的财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力全部归国家计划来控制,个人没有任何自主权,当然,在这个条件下也可以获得至少在普通民众中间一个平均的生活水平。但在这个条件下呢,个人没有权利自主地配置资源,不能在各个环节中去节约资源,国家也不可能管理到每个生产环节,这样,资源不能达到最优配置,所以社会生产力整个受到下降,大家都处于贫困之中,甚至有人被饿死。经过长期的饥荒、饥饿磨难以后,所以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还给人以自主权利,就业权、消费权等等归还到个人,但对人的生活的那个保障没有了,每个人都需要靠自己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获得盈利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以及发展问题。这时候你可能感到巨大的压力。人们的自主权利是以社会保障的失去为前提的,80后感到的压力实际是这个压力。这个压力在我们30后的人看来,那是一个最自由、最幸福的时代。
因为啥?因为你至少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我们那个时代,你再有能力也不可能选择自己的职业来自主经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市场经济社会,收入差距是一定要产生的,因为能力不同,机遇不同,但是,这个差距的存在并不妨碍劳动者都能普遍地提高生活水平。因为社会生产的生活资料最终是要卖给劳动者来消费的,如果劳动者不消费,企业家生产的东西就没利润了,所以这个社会就能保障人们最低的生活水平。这种最低的生活水平也远远超过计划经济社会人们普遍的“高生活水平”。所以80后千万不要相信30年前改革开放前的生活,似乎那时候毫无压力很美好。那时候真没压力,但是大家都是穷逼!
你们觉得有很多痛苦,这实际上是这个时代转轨时造成的痛苦。在这个转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还不是由于你们父辈的不努力造成的,而是这个时代本身在转轨过程中就存在旧的特权没有消除,那就产生了竞争的不平等,不平等的话你们就感到痛苦,感到悲催。
实际上,应该说,中国整个60年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西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这个阶段的全部的痛苦。我们经历了这么长的过程,前30年是处在中世纪的最黑暗时代,然后改革开放应该说是“文艺复兴”时代。所以在这个时候,人们的思想是极其混乱的,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对社会的观察视角不同,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些已经发财的80后对这个时代就满意很多,在竞争中那些没抓住机遇的或没有条件的80后那就变得非常悲催。所以,80后的情况应该辩证地看。
我们“苦逼”80后应对这个社会问题的唯一的办法,那就是,我们既然知道了资本是节俭的结果,我们穷,我们就不要去装阔、装逼,不要去追求那种奢侈的生活。我们过勤俭的生活,同样能积累基本。我们从最小的生意做起,一步步学习商业技巧,有机会就创业,同样能发财致富。
给80后财主支招:最大的节约是创业
问:低工资如何实现富裕?
答:必须厉行节俭,生活中要精打细算,能不浪费就不浪费,实现生活消费品的最优组合,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花费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多的节约,这样来积累财富,必须通过这个方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到饭馆里吃一顿饭的钱可能让你自己能在家做好几顿饭,而且能获得同样的营养。在北京这个地方可能就不适合去饭馆吃饭,因为饭馆的价格都太高,饭馆价格高的原因是房租贵,它必须把房租给摊到饭钱里头,一碗四川的小碗面据说要16块。房价高是导致下馆子吃饭贵的主要原因,因此你要勤劳一点,自己做饭,就能省很多钱。
另一方面,换个角度讲,不要以为自己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就永远是这样了,在这个地方工作必须得想着自己从事其他职业的可能性,就是培养自己的新技术,比如说,你现在是生产线上的人,但是你发现电焊工、木工、瓦工的收入高,那你就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那种新的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然后拿高工资,这样你才能创造更多财富。你要是不学习,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再换个角度讲,不要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就只是个打工者!应该是这样:只要有条件,就应该去创业。最一般的创业就是做一个小贩、小摊子,卖菜等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积累财富,一步一步培养自己的经商能力,逐步壮大。或者在家里,看某个城市缺少某一种蔬菜,我可以在家里种植等等。随时都在观察市场的需要和机会,看我能不能干这件事,掌握住技巧。
问:您怎么看互联网金融的前景?
答: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会逐渐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国家会对它进行某种有效的管理,使它规范化。规范化的互联网金融将是人类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原有的银行掌握的信息、客户量是极其有限的,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的优势,使得它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渠道都广泛地扩大了,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迅速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方式,怎样能够避免风险,是当前金融管理部门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远远超过西方,这是啥原因呢?我们的银行效率太低了,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效率又太高了,这就促使了这样一个结果,非常有趣。这真是天佑中华!跟西方社会“死气沉沉”的经济环境相比,中国人感觉人人都想发财,人人都想创业,这样一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国经济真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问:您为什么在您的著作中说,陈光标裸捐是不道德的?
答:这个判断主要是从我研究经济伦理这个角度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认为无私利人是道德的,那陈光标就是道德的。但从我的研究呢,认为,自利不损人才是道德的。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的本性就是自利(自己满足自己需要),陈光标的行为和本性完全矛盾,那按照自利不损人的原则看,他就是不道德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来看,无私利人就是利人,利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毫无缘由地把自己的财富无偿地送给别人。对于送人的人,按照原有的道德标准,是道德的。但是,被送的人呢?却成了损人利己者。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
还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现在可以找到一个道德的共识的话,那就是“损人利己不道德”,人人都承认这一点。无私利人者把财富无缘无故送给大街上任何一个人,那这个人如果不是一个老弱病残、受灾受难的人,而是一个正常的有劳动能力的跟你平等的人。你送给这个人以财富,这个人就便变成一个损人利己者,那这个人就不道德了。那你送钱的人,制造了不道德的人的人,就是不道德的。讨论道德问题,决不能从这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
另外,陈光标作为一个企业家,是靠他积累的资金来从事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来为社会谋福利,安排就业,给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由国家拿这些财政收入来保卫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都是对社会有利的贡献。而陈光标现在为了道德荣誉,而把自己的钱全部捐出去,这等于把对社会非常有利的企业毁灭了,工人就要失业,国家就失去财政收入,老弱病残需要的国家给予的应有的福利措施都不能实现,所以陈光标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