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崩盘倒逼国家储油战略调整


  自2014年6月NYMEX原油从105.51美元每桶的高位开始高台跳水,已经在月K线上连拉了7个阴线,进入2015年2月才显示出转阳的迹象。受惠于此,中国的消费者享受了13连跌的油价优惠,而同步地,2015年2月也迎来了第一个连续降价之后的提价。但是,展望世界各国的经济形势,料定油价由此止跌回升为时尚早,即便是,也几无可能出现V型反转的态势。
  据阴谋论之外的阳谋分析称,这次油价的持续下跌,主要是欧佩克集团为了打压他国同行而展开的价格战。价格战的特点就必然是降价促销,而不是降价伊始各国分析师们期盼的减产保价。所以,当俄罗斯起初提出限产的时候,沙特就明确表示不会减产,而后俄罗斯实际上也没有减产,不得不继续维持产量以应对价格战。一方面是各国需求的疲软,一方面是原油产量的持续扩大,降价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场原油价格战当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其它能源行业,如火力发电、太阳能光伏产业、页岩油开采,当然饶不过其它国家的原油开采业。美国的页岩油在全世界同行领先而成本最低,也已经招架之力全无。必和必拓日前已经宣布要关闭40%的页岩油井。
  不仅如此,美国的原油开采也受到原油价格战的冲击,钻机持续关闭,每周都关闭几十台,据Baker Hughes Inc 2月13日公布的调查显示,2月9日当周美国油井钻机数减少了84个,保有量降至1056个,这是2011年8月以来最低数量,明确显示油价崩跌已对美国采油业构成巨大压力,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美国采油业应对油价巨变而做出的战略调整。
  美国采油业不停关闭钻机的行为,自然是认为采油不如买油。那么,这种采油不如买油的盘算对于中国石油开采企业来说是不是也成立呢?
  其实,早在原油尚处于100美元一桶的高位的2013年,就有人提出了这个疑问。当时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表示,两大石油公司的开采成本在每桶50美元,海上开采成本大概在60美元。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并引据兴业证券发布的分析报告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从2004年至2007年的开采成本分别为:中石油每桶14美元、16美元、21美元、26美元,中石化每桶24美元、26美元、27美元、34美元,中海油每桶13美元、14美元、15美元、18美元。并不象冯世良所说的天价开采成本。但是这种质疑也非常牵强,冯世良说的是2013年,和兴业证券说的2007年时间上差别很大,如果按照兴业证券表述中的成本递增速度,冯世良所说的50~60美元一桶在2013年是完全可信的,并非天价。
  然而时过境迁。当欧佩克把油价打压到如今50美元以下价位的时候,采油还不如买油的盘算的确是可以成立了。而且有预测认为,国际原油价格还有向20美元一桶下滑的很大可能。
  实际上,出来采油不如买油的思路之外,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思考这个问题,那就是买回来的原油存放在哪里的问题,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要不要扩大原油储存量的问题,还是简单地以买代采而数量保持不变。以买代采,思路就已经从生产型转到商业型了。而商家的一贯思路就是逢低吸纳、低位建仓,也就是要在低价位扩大储存。所以,如果采油不如买油的盘算成立,扩大储存能力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现在需要考虑的就是储存成本的问题了。
  下面引用的是一份刊登在“百度知道”当中的关于原油储罐的文章片段,文章披露了一些新港港务公司原油储罐建造的一些基本信息。

【原油储罐(新港港务公司)概况
明细表序号:固定资产-管道沟槽清查评估明细表第21项
设备名称:海滨原油储罐
规格型号:6×100000m
施工单位:中石油土建、中石化土建
设计单位: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购建日期:2002年10月
建成日期:2004年12月
账面原值:161,625,766.36元
账面净值:148,367,464.28元
二、主要技术参数:
公称容积: 100000m³
储存介质:原油
储罐内径:Φ80000mm
罐壁高度:21800 mm
设计温度:50℃
设计风压:800Pa
地震裂度:8度
计算容积:101536 m³
设计最高液位:20200 mm
罐型材质:SPY490Q(日本)Q235-AF 
罐壁:32.27.21.5.18.5.15.12.12.12.12.∠100×10
金属总重量:1900t
结构特点:结构该储罐型式为双盘浮顶原油储罐,罐设有中央排水管、集水坑、搅拌器、加热系统、刮蜡系统、密封和挡风系统、转动浮梯、踏步盘梯等。】

  从这份资料来看,建立一个10万立方米的原油储罐,按照当时的造价约为2600万人民币。但当时的1900吨钢材是按照每吨5900元的价格计算的,考虑到现在的钢材价格材料费至少减少500万元,造价约2100万。
  如此,相当于每立方米原油的储罐建造成本是210元人民币,按照当下的汇率也就是34美元一立方左右。一立方原油约合6.3桶,也就是说每桶原油的储存能力的建造成本是5.4美元多一点。
  中国的石油储备明确起步在“十五”期间的2003年。根据当时的储备规划,计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建设储油基地,投资额为1000亿元人民币。据2014年11月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期储油基地已经建成并开始储油。但是仅有1243万吨的战略储备量,按现在每天78万吨的进口速度,只够储存16天的进口量,这远远低于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进口量的安全指标。而按照国内的1260万桶每天的炼油能力来看,这个储量仅够维持国内炼油厂大约一周的消耗。
  在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08-2020)》,国家石油储备二期于2009年初启动。2020年以前,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日前透露出的消息显示,和一期工程主要沿海而建不同,二三期工程将建在内陆的中西部地区。
  但即便是按计划完成三期储备工程,届时的储备量也只能维持炼厂约30~40天的消耗。
  另据有关资料分析,一个防腐设计得当的油罐的使用寿命可达30~40年。如果按照36天的周转周期来算平均每年周转10次计算,则一个油罐可以储存350批次,分摊到每桶原油之上,还不到2美分,几可忽略不计了。
  当然,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油罐还有一个运营成本问题。据相关资料分析称,一个大型的地上原油储罐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用约为0.2美元/桶左右,但比起每桶50~60元的采油成本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
  显然,只要国际油价维持在中国采油成本之下,采油不如买油的说法就可以成立,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看,原油储存的成本完全不足虑。何况还有更加经济安全的地下岩洞储油方法可以考虑。
  这样分析,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何美国长期放着本国资源不加开采而大量进口国外原油,原油储备高达4亿多吨,并且不惜以武力保卫海外石油资源的原因吧。基于同样的商业和战略考虑,德法日韩等国无不是石油储备充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进口依赖度超过50%并且越来越高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学习美日德法等国建立足量的原油储备是值得研究的战略考量。
  固然作为商品的原油的价格不可能是恒定的,有涨就有跌,有跌就有涨。接下来可能需要考虑的只是,当前的国际油价能够在中国采油成本之下维持多久。从目前世界经济状况来看,应该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如上述资料显示大型地面油罐的建造周期约为两年,只要能确认两三年内油价不可能回复到60~70美元/桶以上,采油不如买油的观点就应该得到支持。
  如此局面,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08年-2020年)》已经凸显调整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了。当初的三期共1000亿的投资预算,比起同期经济危机期间做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就显得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了。如果按照原计划到2020年才完成千亿储油投资,将在能源安全方面错失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
  况且,每一个储罐都是一个钢铁巨无霸,建造储油设施对疲软的钢铁业也是一个拉动,且建造储罐还涉及防腐技术、自动化设备等多个领域行业。原油储备还会利好船运业和输油管线的建造,而船运和输油管线的建造也会拉动钢铁业。
  如果采取以买代采的战略,国内油田如何生存?不妨也学习美国,一方面关闭产量低下的小油井,一方面维持大油井的生产,用进口做商业储备,而以自采的余量做战略储备。关闭钻井引起的就业压力可以向原油储备(建造和运营管理)环节有序疏导转移。

  如此,当下国家在大力投资高铁等之外是不是又多了一个投资拉动经济以对抗油价崩跌带来的通缩预期的手段选项?

  钱皮在此所说的投资,不是指把其它领域的投资挪用过来,而是指真正的投资——印钞。这可以用发行石油储备专项国债的渠道实现新钞注入。而那种批评中国过度发钞,预测人民币将贬值崩盘的说法更像是一个阴谋论。在这些阴谋家看来,美国日本欧盟都可以用量化宽松应对经济低迷而唯独中国就不行;美国当初不遗余力甚至以汇率操纵的罪名强压人民币升值竟然是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金玉良言。
  在货币经济机制之下,对货币发行的操控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如果信任他国的货币(也就意味着信任他国政府),就只有努力扩大出口换取外币;如果信任本国货币,则就应该发行本币。而对本币发行一味从紧,实则是对行使国家主权缺乏足够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