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中国实业?


 从企业和企业家角度来看,现实环境下,转做投资当然是更明智更理性的选择。但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实际上,我国政府早已认识到真正拉动经济往上走的只能是实体经济,为此也出台了很多扶持实业的政策措施。但,为什么实业依旧疲软?

  
    扶持实业还是国进民退?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首先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包括4万亿的两年投资计划,随后公布的对汽车和钢铁两大行业的调整振兴规划,还有对装备制造、纺织、船舶、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在扩大内需方面,也有诸如鼓励小排量汽车的政策,有家电下乡的政策。货币政策也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而其中最为民资关注的,就是2010年5月13日出台的“新36条”。从纸面上看,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2009年持续至今的煤炭资源整合,2010年上半年开始的史无前例的楼市新政调控,还有2010年8月8日刚刚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死亡企业”名单,似乎又传递出相反的信号——这是否新“国进民退”时代的到来?
  
    事实上,这反映出国家在政策一致性和连续性上的力不从心。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曾经告诫我们,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旗帜鲜明,因为政府的立场是公众形成经济预期的重要因素,如果政府的立场含混不清或出尔反尔,公众就无法形成清晰的行为预期,它会导致经济活动的迟疑和混乱,从而严重损害经济效率。
  
    近二十年以来,每当钢材、水泥、玻璃、纸张供不应求,焦炭不够用,化肥不够撒时,主管部门就鼓励“投资多元化”,对能耗、污染不闻不问,意在吸引各路资本投进来。等国有企业完成产能和技术提升,“清理”就要开始了。“五小”、“新五小”、“新六小”、“十五小”……无数民营企业被划入“落后产能”遭到淘汰。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当今中国经济生活当中绝不少见。
  
    比如地方积极要求经济发展以解决地方的经济问题,增加税收、增加就业,这样就要求增加投资,结果投资增大了,信贷就跟着增大了。这样又造成一个结果,产能就开始过剩了,并且物价上涨。这两个达到一定程度,政府就赶快收紧。一收紧以后,地方经济困难,又再次循环。
  
    又比如,最近宏观调控主题是节能减排,许多地方政府就“急行军”,在短时间内强行完成目标。
  
    这种把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势不能理性把握中国实体经济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