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经济的出路?


 中国实体经济的根本是什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才是根本。

  
    出口、消费、投资,这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我们仍处在二元经济时期——城乡二元、沿海内地二元、国企民企二元。出口不行了,中国的消费水平本来就低下。为什么?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不完善,所以人们要存钱,钱不敢乱花,所以导致消费不行。
  
    而投资怎么拉动?国有体制改革完成了吗?还没有,行业垄断还没有解除,民资不敢轻易进入。更重要的是,中国现在正在进入一个大改革阶段,就是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镇化率45%,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30年之后可以达到75%。在这么大的国家中,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两千万农民要进城。城市要扩大建设,县城、镇要增加住房,办学校,办医院,搞公共服务设施,在全国范围内,这是多大的建设规模?又会拉动多大的实业投资?
  
    这意味着唯有体制改革,才能最终激荡起推动中国实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独立于实业之外的资本,固然是空中楼阁;而脱离资本辅助的实业,却也无法快速发展。唯有以实业促进资本,以资本反哺实业,资与产螺旋演进,才是不论资本还是实业的兴盛之道,也不失为政策尴尬层面下,实业家们的自我救赎之道。
  
    复兴VS联想: “资”“产”螺旋演进之道
  
    我们的企业出现种种问题,仅仅是因为企业家们处于实业的困境与资本的诱惑之间,失去了坚持实业的信心。但事实上,资本与实业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两者反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前形势下,怎样给这些资本找到出口,从而形成对实业的助力?复星和联想,这两个中国的标杆企业可谓是“资”与“产”螺旋演进、相得益彰的范本。
  
    一、资本运作VS产业整合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曾公开表示,我们支持专业化,复星做的每个企业都是专业化运营的。比如说复星医药在全行业净资产排第二,上市的医药类公司中利润第二。复星对它的历史投资也就是六千万左右,现在从创业到今天,保持了14年,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在37%以上。同样,复地从1998年成立以来,全行业排前20名,上海市排前三。
  
    复星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驰骋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到两个关键词,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通过不断的扩张、并购,“复星系”进入了钢铁、金融、地产等众多行业。然而,复星“不务正业”的同时,并没有因此放弃把每个行业都做成“正业”。
  
    看复星的资本路径:收购上市公司母公司、合作成立联营公司或者以原始法人股的方式介入,这些方式在复星控股或者参股上市公司里,屡见不鲜。多年来,复星集团始终以一种极其敏锐的眼光寻找着合适的产业,“复星系”的急速扩张、瞬间长大,靠的是实业经营和资本运营两条腿走路。也正是在这不断的扩张、并购的产业整合中,形成了复星的核心竞争力。
  
    复星集团的壮大,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实业之路——不断进入新行业,根据情况决定是自己操盘、进行管理支持,还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这样的灵活组合,既兼顾实业和投资两者之长,又能糅为一体。
  
    二、只有资本和产业的融合,才能支撑一个产业帝国
  
    综观中国民营企业界,投资控股模式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是复星集团,而另一个,就是联想控股。从生产、销售电脑开始,近年柳传志打造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智地三驾马车,同样是构建联想控股“实业+投资”的“相关多元化模式”:旗下的产业公司之间可以相互支持,金融公司又可以成为产业公司的资金来源。
  
    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认为,联想20多年扎扎实实地在制造业领域里边摸爬滚打的经验,是从事投资成功的重要前提。正是对行业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有做好一个企业的管理基础,为联想后来能够帮助被投企业打下了基础。他认为联想控股旗下的两家投资公司,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他们有能力去帮被投企业增值,而这些都和联想的制造业出身有关系。
  
    因此,从复星和联想做投资的理念来看,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投资以后的财务回报,而是要在若干领域形成自己的核心企业。也只有这样,企业的产业帝国梦才逐渐变为可能。
  
    三、资本与实业的螺旋演进逻辑
  
    观察复星系、联想系的发展轨迹、产业布局,透析他们在资本与实业之间的辗转腾挪,风云跌宕,我们认为,两家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既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因为他们都遵循着以下的产业演进逻辑:
  
    1.阶段性内在动力和外在引力
  
    当实业已然壮大,并形成比较强大的资本平台的时候,尤其是在现有业务进入一个相对饱和和成熟期时,有理想的企业领导者必然会寻找新的机会。企业在稳固并创新发展现有业务的同时,资本会流向其所看好的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资本运作的开始:一方面,可以选择从头做起,创建新的项目平台;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并购或重组等方式“短平快”地获得项目。这就是资本富余带来的内在投资动力。
  
    与此同时,产业的演进带来的巨大机会,形成了资本演进的外在引力。尤其是近十年来,新兴产业和企业不断涌现,带来了大量的兼并和重组的机会。对于这些精明的企业家们来说,他们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与其从头开始搞一个项目,跟别人竞争,不如利用资本手段和管控实力实际“吃”掉项目或从中分一杯羹。
  
    2.“资”“产”之间的价值平衡
  
    不过,尽管资本有扩张的冲动,却也不能“想吃就吃”。联想与复星所做的,是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做好取舍,掌握“资”“产”的平衡。是坚持实业还是偏向资本,抑或是“资”“产”互动,都需要站在企业本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复星和联想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可谓都是在“资”“产”之间导演了一个螺旋演进的过程,既要把每个项目都做好,又强调实业的整体性,还要不断发现和整合新的机会。在“资”“产”之间,两个企业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张弛有度、能进能退,有时候为了战略需要,甚至不惜出售一些项目,在长期、中期、短期寻求一种价值最大化的平衡,
  
    3.金融的工具性价值和实业的本体性价值
  
    从实体经济的本身而言,金融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资本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为实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单纯的虚拟资本经营,带来的只是一串串虚无飘渺的数字。企业的本质目的都是在创造商业价值,实业的本质目的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金融应该更多地发挥其工具性价值,而不能作为价值追求的目的,实业才是价值追求最直接的载体。
  
    在欧美和日本,很少有正身处壮年的实业家在事业巅峰期激流勇退,转向投资。韦尔奇在GE,格罗夫在英特尔,乔布斯在苹果,都是经年累月屹立不倒。即使IBM的郭士纳,也是在59岁退休后才进入私募投资,成为凯雷集团的董事长。
  
    与典型以实业立国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实业家与投资家显示出的是双重的青涩。在国外的实业发展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与德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