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霭之痛:大家来侃“柴”


  

大家来砍“柴”?

公元2015228日,我的手机被“穹顶之下”刷屏了。然而我因为工作繁忙,后知后觉,到第二天清晨才完整的看完了这个片子。31日正好是环保日,感慨无奈的情绪还没平息,手机又被柴静是高龄产妇、抽烟导致女儿患肿瘤,开大排量车等词充斥了。正如一名网友说言:“中国的互联网舆论环境就像街头吵架的泼妇。那些喜欢发声的人们总是围绕事件的鸡毛蒜皮纠缠,到最后忘记了事件本身。更让人恶心的是那些阴谋论者,夹杂着铜臭味,总是试图搅乱浑水”。

人家本来打算做个安静的女子,虽然我一点不美,但是后来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决定以其人之道而还之。对于这些“高智商”的网络喷子的言论我向来是不予理会的,也不值得理睬。当然我也保留对于某些人(竟然很多是媒体人)发出的各种谩骂诅咒柴静的人的鄙视的权利,这也是我的义务。你能保证你不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你能保证你没拿任何人的好处,来这里使坏?

我能保证我没有,之前我也不认识柴静,《看见》也仅仅是在书店免费翻了几页觉得没啥可看,连买都没买。但我以后会买,即使我买回去不看垫桌子,我也愿意买。我出不起一百万,我还出不起一百块?因为我还想看《穹顶之下》的续集,我打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柴静自费再拍个《河流之中》或《地面之上》什么的续集。我就是这么任性、这么不客观,这是我的义务,更是我的权利!

因为曾经作为财经记者的我,见过山西因为挖煤而坍陷的大地,见过河北乃至华北的钢铁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让环保设备生锈把毒气直接排放后呛人的天空,见过被山东和江浙的水泥厂活生生被挖平的丑陋的山体,更见过帝都北京一年100天的雾霾天和珍贵的APEC蓝。

这可恶的雾霾使我整个2014年冬天都受着百日咳的痛苦(这里说明下,我不抽烟、早睡早起、不开车、没去过美国)而转天在农村老家过年的近半个月里我“健康活泼”,甚至怀疑自己之前在北京的病态是装出来的。2003年初来北京我非典出门都没带过口罩——我一度认为怕污染天天带“防毒面具”的人都是爱作,而现在医生给我唯一预防慢性鼻炎咽炎复发的处方就是带口罩,难道我365天戴口罩?要我说,非典不可怕,雾霭更可怕!因为非典是大张旗鼓来宣战,你还可以顽抗一下;雾霭是一天天悄悄把你蚕食了,你还不知敌人是谁,最后还幸灾乐祸地替人家站台,说风凉话。那些说柴静女儿肿瘤是自找的,似乎雾霭、似乎环境污染和你无关的人,真的和你无关吗?一年两年无关,十年二十年也无关吗?就像我们2003年不知道什么是霭一样,我们谁也无法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等着吧,等你免疫力被破坏,等你年老体衰抵抗力下降、等你被疾病困扰的时候,看你有没有勇气说这话-------鄙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让“柴静”消失》一文的作者沙小皮说,“在看这个片子时觉得中国还有救,但是看到一些评论却觉得中国完蛋了”。是的,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谈环保的时候他在说绯闻。当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一次呼吸,都在滑向疾病与死亡”的刻不容缓的时候,他们却在那里制造八卦新闻,消遣柴女神的私生活。

自作孽不可活的节奏。可见,雾霭不是在穹顶之下,它就在你心里!在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女孩,以一个好奇的背影伏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世界。更触动我的是,她会否料想到,窗外迎接她的,却只有雾霾笼罩的真实世界和流言蜚语乱飞的网络世界?非常有可能,有一天这也是我们女儿(儿子)的命运。

 “有义务没权利”。这真是对于我们最好的讽刺。环境保护是所有人的权利,更是义务!十多年前采访一个双十佳煤矿的矿长。在煤炭工业大跃进大家拼命追求利润的时候。他非常看重回采率。他说,我知道这件事不挣钱,费力不讨好。但是我们不能把容易的、荣誉的都自己做了,留下别人收拾烂摊子。所有的资源都有用完的时候,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条后路。他拍着桌子说这话的样子,至今刻在我的脑海里。是的,因为“我们不能在用光所有资源之前,就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可是真正知道这个道理又去做了的人,有多少?

当我们抱怨、指责环保部门、相关企业、既得利益者不作为的时候,我们有反思自己的问题吗?你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用一切资源了吗?因为大部分煤是用来发电——用来保障你的生产生活的,纸是大量砍伐树木造出来——你用了很多纸你种过几棵树,白色垃圾基本是以石油为原料的——我们基本已经习以为常很少垃圾分类很少用可降解的,钢是各种电子产品的主要材料——而你更新换代的速度快赶上大跃进时炼钢的速度了,开的车天天都在排尾气污染空气——可是一周限一次号就觉得不方便,更别说绿色出行了。

所以,间接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的破坏者。靠让别人减排,来保证自己享受碧水蓝天,兼高排放高浪费的生活,靠在网上抱怨谩骂指责别人,来显示自己别人更高尚更务实,这样真的没问题吗?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

“当一场雪崩来临时,每一片雪花都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柴静孩子的肿瘤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谁敢理直气壮地说和雾霭没关系?我们都知道人的身体是一个神奇的生态系统,有它自我运行的规律。在一般情况下一些小的问题或病症它都会自我修复了,而等你真的发现肿瘤或癌症的时候,基本是你已经把它摧毁到没有能力自我恢复了——大自然的机体同样以类似的系统在运作,并孕育着生命和生机,如今它已经是伤痕累累、千疮百孔了,我们却依然浑然不觉。

今天,你到医院去看看,你能想到新生儿患病的比例和疑难杂症的种类如此之高吗?你能想到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各种肿瘤癌症呈现的低龄化的趋势是如此低吗?环境、生活习惯、不安全的食品等等等等,所有因素正叠加着、像片子里的那些病毒,捆绑着交织着来袭,一天天蚕食着你的健康。消费、生产、浪费一切的天灾人祸,正一天天的改变着你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家园。到病入膏肓的时候,您能分辨出压垮骆驼的到底是哪根稻草吗?

请问,那些急着砍“柴”的人,到底是为那般?(未完待续)

 

揭开“拜柴静教”的阴谋面纱?

其实,网上随便一个阿猫阿狗说的抽烟、开车什么的,起不了太大的杀伤力。但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靖写了组《苍穹之下》系列评论。(通篇的都是《苍穹之下》文不对题,您确定您真的看了《穹顶之下》?)。他在《面对方便的事实,我们需要谨慎——评柴静<苍穹之下>》一文中,用严密的逻辑、专业的术语、高超的文采,对柴静的阴谋进行了严肃批评。这真的是一篇高级黑的文章,吴教授果然不愧是高手,这强烈的引起了我的斗志,于是决定将自己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转化成动力,让柴静们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虽然不是环保斗士,但是我至少是个人,是个和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我将来也不可能有条件移民,或买特供的空气不是?

吴教授说《穹顶之下》与美国前总统戈尔拍摄的环境纪录片Inconvenient Truth(《不方便的真相》一样,“两人都使用了之前身份所获得的声誉、名望、社会资本和动员能力来推进自己的‘全新’事业,又都或多或少强调了自己当下的成功完全是出于‘公民的责任’、‘个人的恩怨’、‘想做就做的勇敢’和‘深入处理材料的能力。总之和他们之前所享有的平台、资源,背后为他们服务的团队,以及可能的利益集团支持,毫无关系。”他说,如果柴静的纪录片能够更加开放一些,观众会得到更丰富的有关雾霾问题的知识、辩论、语境和思考框架。

据说,《穹顶之下》是一场酝酿了一年的阴谋,很多人参与其中。2015127日晚上11点数百人,静静的、秘密的观看了这场演讲,全程无人发微博、朋友圈事后也并没有走漏任何风声,直到228日震撼登场。保密工作做的比春晚都好,你没见每年我们的春晚都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严格保密”中被泄密吗?为什么这些人能达到高度的认识去保守这个秘密,去酝酿这场“阴谋”?

我想吴教授太高估我们的体制和机构了,君不见但凡出点坏事、丑事,我们的有关机构和官员都会立马出来声明,自己和这件事无关,即使有人干了,也是临时工,更何况是已经离职的一个“有名”小卒。柴静此举无非是想保护幕后的团队,不管这些人是雇佣还是义工,是出于社会公益还是江湖道义。曾经的记者生涯,更让我知道,所谓的记者也并不是真正有话语权的人,话语权掌握在想让你说什么的机构或人手里。作为记者更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让说什么不让说。作为记者,我也曾经为自己看的糟糕的环境状况而担忧和痛心,也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无奈,为自己的麻木而羞愧。所以,今时今日,我更能理解柴静和这个团队所遭受的压力,以及做孤注一掷的决心。

当然,明白人大有人在。华师大吕新雨教授提醒:以名人效用代替体制化新闻所提供的信用保证,这后面资本操控的隐患值得警惕。吴教授认为,“这个纪录片的最终产品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公共话语资源的雾霾调查和讨论,另一个就是这个调查的执行者与传播者柴静的个人形象。”在他或者大部分阴谋论的眼睛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后者才是真正的企图。“我们确实需要在激动之余扒开幕布的一角,去探查一下后台的状况。是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与哪些人合作、获得了哪些资料、哪些机构的支持,怎样完成的制作、怎样确定的发行时机与方式、怎样制定的传播策略……”调查地沟油的记者无缘无故死于非命,没人关心过幕后的缘由,没人想过他的牺牲意味着什么,柴静做了个片子获得了点掌声,就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你就坐不住了?

雾霭这个“不能说的秘密”,被柴静以“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挑逗成了一场大范围的“社会恩怨”。笑称要做“最大气的记者”南方周末环境记者汪韬在纪录片发布后站出来,说柴静曾经担忧片子“也可能播出后会有很多想到不到事情,但是它有它的命运了。”

柴静是否会想到它的命运,仅仅是“柴静拜物教”的载体。除此以外,《穹顶一下》不过是柴静和她的团队“对于困难问题的想象性解决”和对“雾霾风车堂吉诃德式的进攻”!

语言胆大新奇犀利高深难懂,真叫人佩服。他担心“消费的公众在不断维护拜物教,闭上眼睛捂上耳朵拒绝看到和听到与心目中的神话不相符合的画面与声音。”笔者看来似乎,“闭上眼睛捂上耳朵拒绝看到和听到与心目中的神话不相符合的画面与声音”的更多的是体制内的有关部门、官员、学者教授和既得利益者吧。所以你们才如此的凶猛的批判把,是雾霭震颤性信息把那些麻木的人们震颤了,不好“愚弄”了,所以转而开始恼羞成怒、吹毛求疵了?(未完待续)

 

《穹顶之下》应该关注什么?

当然吴教授说的也并非都没道理。他质疑“网络上一片欢呼《穹顶之下》的超高点击率是‘自媒体’的胜利,是‘划时代’的标志。所谓的‘自媒体’成功如果不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的声望、这么多年新闻调查工作带来的制作团队、人脉资源、社会关系,以及各大主流媒体不知是出于真诚的欣赏、对前同事的善意,还是有什么政治任务而一致的深度报道与推广,还有可能发生吗?”确实不能发生!但是它的诞生恰恰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个世界谁都不傻,凭什么一样干活你名利双收?凭什么《穹顶之下》如此浩大的工程却成了你柴静一个人的战役?凭什么那些官员和专家网络红人站在她身后做无名英雄?“中国的问题,很大原因就是,不做事的人对做事的人指手画脚”,柴静身后的团队还没觉得不公平没觉得委屈,没干活什么事也没做的人就看不惯了?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柴静何许人也?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经的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同时她还以文艺女青年的角色而被视为公知,所以《看见》的版税就让她能拿出一百万自费拍记录片可见实力不可小觑。

《从创业startup视角来解读柴静的此次单飞创业大作》的陈斩竹指出,柴静是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情怀,用产品去改变世界的“极客”,就是那一点点理想主义情怀,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她也许就是凭借了自己的江湖威信,凭借以瘦弱之躯挑起“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的勇气,打动和影响了身边的所谓“信徒”。她让大家相信,即使是出于私人目的,出于利益目的,她做的这件事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出一点力又如何哪?被质疑被利用有如何?而自媒体不过作为一种载体,恰恰靠它的自由和真实,突破了我们曾经以为的无法跨越的体制和审查的关卡,让它如洪水猛兽般被释放出来了。一鸣惊人而没被扼杀在摇篮里,值得点赞。

用沙小皮的话说,“她作为一个公民,用实际行动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她做的这一切是有益于环保有益于大家,她让我们看见了,让国家领导层看见了,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她完成了使命。即便她真的如你们所言不堪,那!又!怎!样!套用经济学之父斯密的一句话:屠户、酿酒师和面包师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但他们也因此满足了公益。”

《穹顶之下》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叠加,所以这个1+1>N的效果未见得,是最初能设计或策划出来的。不论是作为公共话语资源的雾霾调查和讨论还是柴静的个人形象,《穹顶之下》的两个产品都是成功的。不同的是普通的善良大众看到的是前者,阴谋论者看到的是后者。

所谓“惠人达己”。你难道看不见,马云就是想让中小企业在网上做生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不留神“杭州的骗子”做成了“中国首富”。吴晓波没事就闭门替人家思过,结果写了本《大败局》,把自己写成了中国最成功的财经作家和自媒体创始人。柴静不过是想让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国多享受一点蓝天白云,在家带孩子的时候,操了点环保局长的心,鼓捣出了个《穹顶之下》,就能把前任环保局长干掉了(玩笑)就成“柴教主”了。这些应该是阴谋论的策划者无论如何都策划不出来的成功案例吧,以你的智商和情商来判断,你要不给我点好处,我得吃不大亏啊,天塌下来关我什么事?

《让“柴静”消失》一文则认为,让一波官员轮流承认自己无能的原因是上面的意思。“如果上面没有点头?这些采访的结果会是这样吗?不会,绝对的不会,起码在新中国那么多新闻史,从来不曾出现过。这个视频不是柴静的视频,而是国家意志在推动,柴静只是在国家要能源改革的浪尖上,被选中的人物,当然,这个不妨碍柴静这个行为的伟大性,被历史选中的人,总有ta伟大的一面。在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前提条件下,历史选择了今天,历史选择了柴静,所以,视频就出来了。

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阳谋论”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我都姑且相信了,因为如我所讲,考虑到我们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我要不相信,我们基本就没什么希望和未来了。难道我们真的等到出门都带“防毒面具”,像伦敦一样发生重大灾难,才能意识到雾霭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穹顶之上》的知识性、科普性、局限性我也不想妄加评论,其实到今天都不重要了,它已经完成了一次“启蒙”。我们也不能苛求一个100分钟的纪录片,能够完全解决,环境保护如此综合又如此复杂的,涉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政治、经济、历史、地域的世界性难题。

我们只是想要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通过一个柴静打开缺口、一个我呐喊助威,一个你点个赞转发一次,通过一个电话、一个建议、一篇文章、一个记录片去解决它。穹顶之下,没有什么比空气更重要的了吧,你真的打算把这次事件当雾霭一样,视而不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