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明灯高照,柴静再借以“APCE蓝”在微博上刷曝《穹顶之下》,让环保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中独领风骚,已无可能。也就是说,既然有了顶层设计,无论是环保议题,还是房价议题,总归都是小议题。只不过,硬是要求民众沿着新华社记者对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2万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迅速挖出的那100条“干货”,显然,也不太现实。
换句话说,主流媒体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来展现国家最新战略布局,是大方向,而坊间议论的只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小议题。但是,也别忘了,既然国家总理出来说报告,向全国人民报告政府一年来的工作,两会它就是七嘴八舌的事。何况没有民众的批评,政府工作的不足得以修正,也无从谈起。更何况,一人也难称百人心,有批评的声音,在所难免。
毕竟大家混到今天不容易,如之前的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国之大员,如果当年也能多听一听基层民众的声音,虚心接受民众的批评,或今就不是这个结果,像秦桧一样,跪在人民足下,变为“介下囚”,而不被党内识为同志,民众识为国之功臣而载入史册。
啰嗦大半天之后,笔者发现,在这些七嘴八舌中,“立法”成为了新议题。如新华社将其列为头号法治关注点,《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更是称其为今年两会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此,我们就要问了,为何主流媒体如此关注《立法法》?透露出啥信息?细心人就发现,过去的《立法法》已经太过老套,已经实施了15年,立法部门化、立法不专业不科学,借改革为名破坏法治等现象频频出现,直接影响了国家立法,民众参与立法。根据现在的《立法法》修正案,日后如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事实上,这也是全国人大作为最高立法机关的职责所在。
官方关注《立法法》,坊间同样关注《立法法》。大家不约而同的如此关注国家法治的建设,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现在已经感受到了许多依法治国所带来的好处。拿调控房价为例,过去调控房价,甚至变成了政府的“国几条”中的某一条?嘴泡磨起不少,但不耽误房价也是越控越高,地产商更是越控越肥,一些腐败官员家的房也是越囤越多。这些现象从不管现已被查处,从家里搜出上亿人民币的星斗小官,还是专门找了个女兵给自己看钱,后被女兵拉走一车钱,不敢言语的军中“某大佬”,还是利用自己的儿子、女儿,及亲戚流人,占据有利地形,拼命往家捞钱的那些主。以一人之躯,睡了多少祖国的田亩,血泪斑斑。
这届政府在反腐上动了真格的。像挤脓胞一样,不管是政治局原常委,还是当年的和坤,查处的官员数以万计。由此,国家的方向似乎越来越明朗,依法治国的方向也越来越清晰。现在人们关注《立法法》,让立法也不要去掺假,自然是相信,今后反腐会变得越来越常态化。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也说,拥有权力但不能任性,或也是对于之前人们提出的质问,2015年,“打虎拍蝇”将剑指何方?包括纪检体制改革、官员财产公开、“裸官”监管、反腐立法等反腐“治本”工程怎样推进?所作的一个有效的解读吧。
站在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两会,美国侨报援引在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工作的乔纳斯的话说,近两年,中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周永康、薄熙来、刘志军等人被查处在丹麦的媒体都看到过。他在工作中已经感受到了变化:比如中国政府部门代表团到丹麦后更加注重如何节约开支,酒店和饭馆费用什么价格才算合理等。反腐正改变中国,也正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西蒙诺夫也说,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采取了非常严厉的反腐措施,整治了官僚体系中的不良风气,并从制度层面强化法治建设,特别是强化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作用,在外界看来,这些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基础。不仅此,这家美国华人媒体还援引埃及赫勒万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安拉的话说,近两年的反腐风暴查处了许多腐败分子,目前反腐工作到了关键阶段,接下来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依法治腐的机制是关键。
当然,笔者前文提到的柴静及其引发数亿智能手机屏幕上最为火爆的《穹顶之下》这家媒体也有关注。该报在援引法国《费加罗报》认为,在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经济正成功实现软着陆。与此同时,同污染作斗争已成为国家的一个优先事项的同时,也援引德国之声的报道称,由于《穹顶之下》的推出正值中国两会开幕前夕,“保护环境”的话题极有可能受到“两会”的特别关注。英国广播公司也称,中国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记者会上回答了有关大气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他表示希望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留住“奥林匹克蓝”。
就此,英国《金融时报》说,在《穹顶之下》公布到网上之后的头48小时内,仅在一个热门视频门户网站上,就录得1.36亿次点击,围绕该视频的讨论也极其火爆。(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