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中国在内的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共同磋商与伊朗的核问题谈判,今天(4月1日)在瑞士洛桑进入最关键的时间节点。在经过长达20小时的马拉松式谈判(超出伊朗方面原定的谈判截止日期1个小时)后,据接近伊核问题谈判的消息人士透露,一份初步协议可能在数小时内完成起草。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当天对媒体表示,“立场正在接近”,并表示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说,伊朗和世界大国正在缩小围绕德黑兰引起争议的核计划的分歧,距离达成草案协议的最后期限仅剩一天的时候了,协议为伊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综合性途径,包括确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绝对和平性质及减轻对伊朗制裁的细节措施。
实际上,今年以来,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由王毅亲自牵头做了大量沟通斡旋工作。早在2月15日,王毅便前往伊朗进行访问,就伊核问题分别会见了总统鲁哈尼、外长扎里夫、议长拉里贾尼。
王毅在与这些伊朗高官的交谈中,提及了中国在伊核问题谈判中秉持的原则,其重点是,坚持和平解决方向。无论是进入顺境还是遭遇逆境,中国都坚定支持通过对话解决伊核问题,反对诉诸武力的选项,不赞成单边制裁的冲动。
中国的主张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符合各方利益的建设性意见。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秉持的分步、对等原则为各方接受,最终成为谈判的方向所在,使中国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就在本轮会谈前夕,伊朗总统鲁哈尼还专门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倾听中国的建议和意见。
从这些细节中,人们可以看出,中国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伊核问题谈判中。这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尽管自2008年6月以来,中国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理国身份参与伊核问题谈判,但往往都是随大流,大多充当配角作用。
但自2013年以来,由于“习式外交”脱颖而出,导致中国外交的嬗变越来越明显。无论在阿富汗问题、叙利亚问题、南北苏丹问题、巴以问题等热点问题的解决上,中国外交呈现出空前的积极态度。在2014年11月,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共同磋商与伊朗的谈判,由于中国的积极斡旋,促使伊朗把铀浓缩限制在低水平。
目前,在中国的周边,有两大核危机:一是朝核危机,二是伊核危机。由中国牵头的朝核“六方会谈”,在朝鲜拒绝配合的情况下,已处于停止状态。与朝核会谈的被动状态相比,中国在伊核谈判中显得相对主动,进退也较为自如。这一方面与中国的得当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危机性质与利益关系不同使然。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与伊朗有着友好的基础,中国有资金也有市场,这使得伊核谈判也有了让中国打入楔子的缝隙。所以,双方出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美国和伊朗双方都会来找中国,所以中国实际上起了一个特殊作用。只要中国用力,这个楔子就可能打得足够深。
更主要是,在伊核问题上,现在情势与过去不一样了,美国深感被动,中国则相对超脱。从美国来看,伊核问题达成共识会和对古巴恢复外交关系一样,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任期不多的情况下还算亮点的外交资产。而从伊朗来看,如果不把伊朗的国际制裁解除掉,伊朗就始终在国际社会是个另类国家,后者需要迫切改变它的国际形象。
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不断扩张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中国在伊核问题谈判上参与力度也空前加强。中国在伊朗有着巨大的利益,不仅有20%的伊朗石油出口到中国,中国也有大量企业在伊朗投资,而且伊朗还对中国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伊朗在客观上充当着中国西部地区安全的屏障。
这或许就是中国全身心投入伊核问题谈判的真正原因。一些观察家甚至断言,在本轮伊核问题谈判以及下一阶段的最后冲剌中,中国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中国与伊朗的友好关系以及中国同样担心伊朗取得核武器,这些因素让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本轮谈判中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