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4月21日,在2015绿公司年会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万达正在往互联网金融方向走,由重资产转向轻资产,探索O2O模式。对此,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立即向王健林发问,“你做O2O想付出多少代价?”,王健林回答称,“不准备付出太大代价,代价太大我就变穷了。”
显然,马云是用行业大佬的口气对王健林发问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深谙互联网金融的门道,并不是谁想进就能进、谁想搞就能搞的。不付出沉重的代价,是不可能入门的。即便付出沉重的代价,也未必能成功。
不过,王健林的回答也非常巧妙,就是要把“代价控制在即使失败,也完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万达并不想将身家性命全部搭上去搞互联网金融,以此来获得企业转型的机会。即便如此,按照王健林的说法,5年的总投资也要达到200亿元。如此一笔巨大的支出,就算万达再有钱,恐怕也不会十分轻松。因此,王健林表示,迈达将拉其他投资者一同参与、一同进行互联网金融的探索工作。
众所周知,万达一直走的是重资产之路,几乎所有的“万达中心”,主要商业都是由万达自己持有。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对于确保商业红火是非常有好处的。事实也证明,万达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走重资产之路,总有一天会被拖垮。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传统商业已经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国际上做得非常成功的中国公司,大多也是因为走轻资产之路,才获得了成功,并一直屹立于行业之巅。
也正因为如此,万达也必须做出重新选择,从走重资产之路逐步转向轻资产之路,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但是,轻资产是否就意味着一定要发展互联网金融呢?其他方式是否也能实现从重资产到轻资产的转变呢?
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果能够在这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企业的发展转型是有绝对好处的。前提是,方向必须明确,措施必须扎实,而不是简单的砸多少钱、付出多大代价所能说明。马云逼问王建林将付出多大代价,既是在说实话,又有点自我感觉太好的嫌疑。
作为一家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万达要跻身互联网金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也决不代表互联网金融只能让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才能进入。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对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来说,也才是刚刚起步,并没有积累多少经验。象余额宝,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或者说只是互联网金融的入门课程。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范围很广很广,能够做的文章也很多很多。譬如能否对传统金融轻视实体经济的模式进行冲击,能否改变地下金融过多的局面,能否让国有银行低头等。对阿里来说,真正可以称得上互联网金融,还是阿里小贷。关键是,阿里小贷的操作主体并不完全是互联网。如此一来,对阿里来说,如何真正把阿里小贷做进互联网,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既然阿里自身都没有真正把互联网金融做起来,又怎么能担心万达做不起呢?又怎么要求王健林回答到底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呢?需要指出的是,就算阿里做互联网金融,今后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决不会少。殊不知,互联网本身就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自然,互联网金融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那么,留给万达等企业进入的空间也就会很大。到底要付出多少代价,王健林说不清,马云也说不清。能够说得清的,只有时间。基本的观点是,耗费的时间越短,付出的代价就越少。
实际上,对万达来说,是否一定要进入互联网金融才算是走轻资产之路,现在也很难说。为何不把转型的思路考虑得更宽广、更全面一些呢?譬如进入证券领域,多建几个合伙制的证券公司,开展投行业务,又如打造类似于沃尔玛、欧尚等的国际知名商业零售巨头,与全国供销社一起打造以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等,同样可以达到轻资产的转型目的。毕竟,数十亿、数百亿的投资,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次阵痛,都需要静下心来、放下身段云承受可能出现的痛苦期。而将业务范围和内容拓得更宽一些,而不要把转型死盯住互联网金融一个方面,可能对万达来说更加现实、更加重要,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少。
总之,企业转型需要思想解决,付出多少代价也要思想解放。在市场经济下,并不是砸钱越多,转型的步伐就越快,有时候,会成反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