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球与原子核球——《西方科学的败局》连载之五四


 原子球与原子核球——《西方科学的败局》连载之五四

53.原子球与原子核球

人类通过放大装置模模糊糊勉强能看到原子的排列,而原子核更小,无法用放大的方法看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球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球体,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颗粒组成的球体。西方科学通过“原子核击碎机”(即各种加速器及对撞机)把原子核撞碎,再通过照相乳胶和云室技术在显微镜下寻找径迹并测量径迹,说找到了几百种粒子。《粒子物理学》中所谓的标准模型、基本粒子表、夸克模型、量子色动力学等等,全都是一笔糊涂帐。由于认识错误,①衰变寿命极短,不稳定的瞬间不能看成是存在;②质量与能量混淆不清,自己乱了阵脚;③所谓的粒子带电,是其中含有电子的缘故,粒子中只有电子是带电的;④宇宙中根本没有正反粒子一说,这是错误概念;⑤粒子间受力根本无需力的传递子。由于粒子微小,实验困难,认识错误,努力了百年建立起来的粒子物理学,最终会推倒重建。不推也会倒,只是时间问题。

无需多说,力的本质是场与场的作用,场与场的作用就是空对空的作用,力从来都不需要由谁来传递那些指定传递力的“子”都是画蛇添足。凡因传递力“子”而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算是捞上了,因为靠没有的东西又捞荣誉又捞美元,当然是捞上了。粒子物理学学科算是倒霉了。

 

现在要说说,原子这个球与原子核这个球是怎样形成的。就是说,电子和原子核怎样形成的球,质子和中子怎样形成的球。例如,几十个电子与原子核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有些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加在一起有230多个,它们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西方科学说那是由于力结合到一起的。原子中靠电磁力,电磁力是靠放出光子和吸收光子,这样一交换力就传递过去了。原子核中靠强力,强力是靠交换介子而传递。日本的汤川秀树仅仅靠预言介子的存在就获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用“力”及“交换子”解释原子球和原子核球是解释不通的。

说电子受原子核吸引,太远了不吸引,太近了相排斥,只能在规定范围吸引;质子与中子之间也是这样,远了不吸引,近了不能更靠近,只能在规定范围吸引。力也太有个性了吧?远了,力不管了,交换子也不交换了。近了,力反目为仇,交换子方向也变了。力的怪脾气都是西方科学编出来的故事,逗你玩!

其实,物周围有场。场有两种,发散场和涡旋场引力场是发散场,伸向远方无尽头,非极性,只有相加没有相减,没有平衡状态。电磁场是涡旋场,有极性,既能相加又能相减,有平衡状态,圈无论大小一定是闭合状态。原子核及质子和中子都是复合结构,内部有高速转动的粒子,在结构外表形成涡旋场。例如,质子内部有多种粒子高速运动,在质子不远处形成多层的涡旋场,像洋葱一样层层包裹着子,外面电子在固定层中运动,当电子变换层次时要么吸收电磁波,要么放出电磁波。电子可以脱离涡旋场飞出原子,电子不可以进入涡旋场圈内,表现为巨大的斥力,正是这种洋葱皮般的斥力场撑起我们的世界,使物体很难压缩。另外,在贴近质子的表层,有很窄的几层涡旋场,这种近层涡旋场表现为强力,把质子和中子(本质上是相同的复合子)结合在一起。脱离涡旋场失去强力作用,进入涡旋场内部表现为巨大的斥力,这是原子核更难压缩的原因。因为近层涡旋场和远层涡旋场都分有层次,所以原子中电子有能级现象,原子核也表现出能级现象。因为粒子带有场,所以在涡旋场中会产生场对场的作用。这就是原子球和原子核球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至于质子远处涡旋场和近处涡旋场产生的原因,这与质子中粒子运动状态有关。这可以用电磁场来比喻。电子振动产生电磁场,电子所在范围不同,运动状态不同,电磁波的频率波长不同,也与涡旋场圈大小不同。从原子核飞出的γ波,因电子在核内空间狭小,运动速度极高,所以电磁波波长极短,电磁场圈极小。原子最内层电子,运动范围比外层小,所以产生的X波频率较高。因此可以看出,粒子运动范围和速度决定了涡旋场的状态。

 

关于原子球与原子核球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为什么有奇特的性质,这关系到现实世界的规律性,也关系到对宇宙的认识。因为宇宙是在原子形态下形成的。地球和生命也是原子的产物,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原子,人类就没有资格长存于天地之间。说来说去,还是关系到人怎样认识力的问题。动物说,物接触物表现为力。宇宙说,场与场作用表现为力,地球与月亮是这样,电子与原子核是这样。人应该放弃动物那一套,改变看的视角从猿真正变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