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精选一文《关于“禅”及中国人的信仰问题》
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文Dhyana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或意译为“思维修”与“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传入中国后,由于与儒家和道家修身修持理念的相符相促而得到发扬光大;也由于与其的不同,或者说各有把持的重点和方向,而让其众说纷纭;当然,也因为佛教、道教以禅修为本修,由于传教的不可言或天机的不可泄,也就更让其披上了一层神秘化的外衣。本着“大道至简,万法归一”的自然法则,我们就试着来探寻“禅”的内涵和实质。
禅,是禅修的简称。许多人认为‘禅’只是清静与寡欲,中国人甚至依据其外在形式,直称“打坐”。但是,从禅修的意义、内涵与发展趋向来看,清静寡欲会让禅意呆板化与简单化,打坐则更是具有片面性与不确切性,因此,以下我们还是称之为禅修。
整体上,禅修就是修身、修心与修行。所谓的“戒、定、慧”,就是通过持戒守规去除人世不必要的情欲、物欲干扰;“明心见性”觉悟宇宙自然之‘道’、社会之‘德’本质而做到意定神聚;最终寻找到真理智慧而坚定信念、努力实现人类生命之价值意义。因此,“禅”,不仅仅是淡泊宁静与守持戒律,更关键的还在于觉悟与智慧,是人类自醒、自悟、自律、自重、自定、自为的修为过程。
一、禅修的方法、路径与方向
1、静: 就是环境清静,身体安静,意识宁静。通过静,排除纷繁嘈杂的人世干扰,从宁静中体味人生真谛。当然,‘静’是相对的,不一定非得是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关键是心‘宁’。
2、淡: 就是节制与淡化。人有眼、耳、鼻、舌、口、身之感觉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意念七情,它们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感性基础,也是一切世间纷扰与社会矛盾的思想本源。通过戒律节制,淡化世间情欲浮华、物欲幻梦,才有可能让心灵接近自然本质与事物根本之道德。
3、简: 就是去繁就简,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可以说是修持较重要的手段方法,佛学讲“明心见性”、道家言“顺其自然”,其实,根本的方法就是“简”。一是去除人欲奸诈,让人性回归动物类的共拥相适;二是去除动物的野蛮掠夺,回归到植物类的互利平衡;三是去除生物之竞争祸害,回归基本物质之奉献利他;四是去除具体物质之选择趋避,回归太阳之光明布施;最后,再去除太阳光明之功利期许,就回归到了宇宙大化价值最根本基础之‘道’的自然而然。
整个路径是:人类的奸诈阴性价值——动物类的掠夺恶性价值——植物类的交换互利价值——基本物质(水、气、温、基本粒子等)的奉献价值——太阳光明物质与精神的布施价值——宇宙大道的大化有无价值,是逐步显现其佛性之光明性的。
如此回归,就让我们能够认识宇宙大化之神奇,世间一切存在只不过是宇宙大爱(正能量)的延续与传承罢了,人类的修持也就是认识自然社会价值规律法则基础上的自悟、自律、自立与自为,是与自然节制相对应的人类主动性自主节制行为。
4、化: 掌握大化精髓,化万物显神奇。
回归是为了见性明道,通过对人性的层层剥离逐步认识宇宙大化光明的善恶之道。但是,若事物均是回归原点,又怎么会有发展呢,地球世界又如何才会具有生机与活力呢?所以,必须明白:回归,是为了走出来!佛教“戒、定、慧”,最终落实在智慧上,而智慧,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顺应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当我们回归到宇宙本质的道,然后再走出来,就会认识到:自然万物均是依据自然“道”的分化,都是宇宙大爱延续拓展、自我选择努力并通过长期自然节制而获取“德”的过程,自然变化、自然存在都是‘道德’的结果。根本的表现是价值作用,而最终能够促进万物化育、展现蓬勃生机的就是物质的利他性与精神奉献性的正面价值作用,也就是人们概括的正能量。可是,为什么宇宙大爱能够绵绵不绝地传递呢,是因为价值体中精神的神奇作用,精神的利他亦利己性与可重复利用性,能够促进它物的价值增值而不自损,是有别于物质的零和游戏的;精神作用活力的应用不绝,确保了宇宙大爱的无限传递延伸,让自然万物越来越具有活力与生机。这也就是人类应该淡化物质(金钱、财富)纷扰、崇尚伟大精神的根本。
二、禅修的目标境界
(一)大化慈悲
宇宙大化是一切事物的起始本元,是万物存在、有序、统一、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维系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既促成了万事万物价值的存在与发展,又能够抑恶扬善,化解任何极端,拯救、博爱与度化万物苍生。通过化有无、化正反、化善恶、化生死,对立统一,辩证互化,造化一切生机与活力;通过宇宙大爱与自然节制实现自然和谐,让万物生生不息,而又不刻意为之,使之顺其自然。
修持目标:达到的是佛的境界。慈悲万物,普度众生,因果缘合,自然而然。
(二)光明布施
太阳布施的光明能量价值,是地球万物生机与活力的本源动力,表现为‘注能’与‘注神’,让地球世界呈现了繁荣兴盛、生机勃勃的盎然景象。它是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全面给予,是不求回报的善意馈赠、是无选择的宽仁厚义、是最高尚的情爱滋润、是最无私的光明奉献。
修持目标:达到的是菩萨的境界。博爱苍生,引渡众生,牺牲自我,成全别人。
(三)精神奉献
水、大气、温度、基本物质元素等对万物生长发展起到的作用,自身并未失去原有的价值,甚至于还得到了更新,对万物的发展却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让万物能够各具价值、各显生机、实现其生命发展的价值意义。虽然,通过物质方式来参与,却主要是精神力量的无条件馈赠,体现的是主动的、积极的、高尚的精神意义奉献价值。
修持目标:达到的是罗汉的境界。修行功德,积极而为,尽己之力,善待他人。
(四)互利共生
微生物、植物、动物,各善所长,各尽所能,发挥自我价值,同时也分享它物创造的价值。通过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实现了和谐基础上的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是因时而发、顺势而为,各善其长、各尽所能,自身主动性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关键,而相互有用、互利互惠、平衡和谐是根本基础。
修持目标:达到的是行者的境界。发挥特长,尽其职责,恪守正道,互惠互利。
认识禅修境界,也就明白了修持是具有层次的,情怀与境界决定外延,胸怀与情操注定内涵。所以,儒家讲修身到互利和谐,佛家讲修光明到奉献布施,道家言修道到顺其自然,只不过是目标要求高度与境界层次的不同罢了!
三、从禅修理念认识儒、释、道及各主流宗教文化信仰的区别
1、儒家学说
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轴,同时,为了不作恶害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道德底线;为了避免行为偏颇,提出了“中庸”与“和谐”的把持尺度;为了和平共处、真诚相待与互利合作,律定了“三纲”、“五常”与谦让宽恕礼遇的行为规范;为了激励庶民士子,倡导“穷则自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奋斗精神。只不过,由于长期的封建官僚统治,抛却了‘格物、致知’,也就背离了科学与真知,不兴科技国家则止步不前;一切服从皇权意志,官宦仕子只会点头哈腰,用僵化理学的‘愚忠愚孝’与‘三从四德’愚民政策让百姓茫然做人,让精英们不愿诚意与正心,修的就是唯君命是从、唯名利是从,不循天道地理愚弄平民也就颠覆了最基本的物性人情,平天下也就是妄言了!
儒学重视精英,注重教育,强化传承,随势而化,形成了以“律己修身,立世为人”为标志的经世致用理论体系,展示的是通过穷物究事,辨道识理,而后自重、自律、自为、自立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对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可供各人类文化群体应用借鉴。但是,由于只注重社会,也就缺少与自然万物或神灵的深层沟通,从禅修的境界来讲,达到的也只是互利共生级别与较少的奉献精神,有必要统一思想、强化信念、提升精神、并凝聚信仰灵魂。
2、道家学说
以《道德经》与“太极学说”为基本纲领,禅修是其修持方式,阴阳与因果是其变化依据,穷天下之至理而归于道,依‘善道’而行以聚‘玄德’。其人法天地、道法自然、万物合一的思想,阴阳对立辩证统一的思维,随势而为顺其自然的心境,以及怀柔‘负阴以抱阳’、‘圣人无身,以天下人为身’的修为精神,可说是治国治民与修身修行不可或缺的大法,似乎也揭示了当今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重大难题的关键所在。只不过,因极力倡导自然之道而淡化了人类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其只有言简意赅的五千字、而让人们以为不违背道的‘无为’就是‘不为’,造成了社会认识的消极印象。
‘道’与‘德’是万物根本,‘爱’与‘善’是天地精神,人类社会治理不能颠覆爱善,也决不能偏废道德。从禅修境界认识,达到的是宇宙大化级别,因而,对自然安宁、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等人类生命奋斗的终极理想具有指导意义。
3、佛陀教育
由释迦牟尼创始的佛陀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系统、最深刻、最富智慧的灵魂教育,根本目的是智慧觉悟。它不属于宗教,是依据佛理善恶进行的理性教育,对节制人类的意乱心执、物欲贪婪、仇恨争斗与疯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人们贪图享乐耐不了‘戒’的清苦,因人性私欲贪婪而难以让心灵醒悟入‘定’,所以,真正的人类灵性‘慧’就难以企及,“戒、定、慧”也就被夭折了;再者,佛学理论对社会公共价值拓展关注太少、以其戒律禁欲的心灵安宁特点而略显为出世的消极,因不主张族群差别而缺少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民族的竞争发展生存不利,难以改变社会大流崇尚争斗、安于享乐的现状,因此,追求的社会光明就似乎成为了梦想。
佛学文化内涵精深,认真研修必有所得,若能剔除后续变质宗教之庸俗、迷惑与糟粕,用现代科学成就进行注解阐释,似乎能够启示人类的未来光明。其衰败并不是佛学理论不高明,根本的原因:一是人性贪婪、人世险恶的时态难以扭转,为政精英缺乏如此之胸怀境界;二是由于时代认识的制约,释伽先知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注解人类与万物最根本统一之价值,‘识’、‘知’一体没有定论,倡导的光明也就缺少内涵与精神的凝聚;三是传承者缺少明师大家,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的进行变通弘扬,把佛学理论演变成为了世俗宗教;四是法典太多律规太严,让信徒如坠云里雾里、中途退缩,到不了彼岸,也就汇聚不了群体的精神力量。修为境界有精神奉献,有光明布施,甚至从慈悲、普度的角度讲,还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大化境界级别。
4、共产主义
以马克思系列理论为精髓的共产主义思想,无疑是世界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新型光明的信仰,它立足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世界观、方法论与理想目标的统一,也是理论、实践与现实行动的统一。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规律与阶级剥削压迫的根源,喊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最强音,揭开了神灵救世主的面纱,指出人类只能‘自己救自己’,冲破了种族与民族宗教的桎梏,并且,倡导的集体主义、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精神,实质上就是倡导精英治理与大同社会崇高理想,开创了人类寻求统一理想目标共同奋斗的先河。只不过,社会人类的心灵还没有达到光明净化的程度,后续的实践者也没有很好地解决‘私’与‘公’、领袖与群体、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问题,由于彻底的无神论让人们失去了对神灵天地的敬畏,所提倡的阶级斗争显示出了社会暴力性,同时,‘物质第一性’理论是否与当今时代物欲横流有直接关系、阶级‘剥削’理论是否渲染过头?值得商榷!
境界层次是以光明为方向,倡导社会精神奉献,根本的目标是互利共生的人类世界大同。
5、其它宗教
重点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基督教衍生的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
欧、亚、非接合处,是地球聚集人类种群数量最大、民族众多、最缺少天然地理屏蔽的区域,社会矛盾、种族竞争、国家吞并就异常激烈,因而,其创立的各种宗教就都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一是均具有悲悯色彩;二是竞争性极强;三是都强调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四是个人自律与群体束缚强;五是都用神灵来强化意志;六是太计较群体差别。他们的优点是具有节制、坚韧、纪律、竞争、群体团队精神,由于长期的斗争磨砺也发展了忏悔、感恩、博爱、互助等社会相容思想,特别是通过文艺复兴破除神权与工业革命后,逐步发展完善的科学、民主、法制、人权、教育、管理等价值体系与制度开明,对人类社会的现代产业发展与制度文明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缺点也是极为明显的,其一是包容性差难以容人;其二是视丛林法则为根本破坏性极强;其三是由资本主义放纵私欲导致的丑恶与邪恶,如只会要求别人、指责别人,总是带着侵略与掠夺性等,对社会文明和谐具有负面意义。整体上来讲,就是优点突出,缺点分明,有利于社会启示创造,却不利于整个人类的社会和平、自然和谐与世界大同。
四、禅、信仰、宗教的关系
禅:从本质上来讲,禅修包括修、持、行,即:节欲养性、修身修心、最终达到智慧觉悟的修行,可以说是去除杂欲、明心见性、寻找真理、坚定信念与识道而为的综合过程,只不过,佛道禅学由于社会纷扰与大多数修行者的觉悟能力限制,对修行与社会实现的结果强调得太少而也。因此,戒欲、修身、养性是禅,知善、明爱、感恩、忏悔是禅,探索、分析、发现、总结、反思是禅,也就是说,科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的行为努力均表现为禅,人类现实生活与进步发展就离不了禅!禅修就是斋戒与清静吗?不一定,当代人提出的行者禅、生活禅也是修持,常言道:“只要心中有佛,必然智慧光明”。不一定讲究修持的路径形式,却一定要心存‘戒、定、慧’;不一定注重修身修为结果,却一定要秉持正道善业。
信仰:是对理想信念的凝聚与升华,是人们对认识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与宇宙观的崇信,是对生命价值、美好追求和真理探索的执著,而论其实质,就是对人文价值和完美精神的坚持。信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行走在爱、善与和谐的光明大道上。只要坚守道德、只要崇信因果、只要释放的是对他人它物有益的正能量,社会就会给予你更大的生存空间,自然也会赋予你更长的生存时间,生命必然彰显价值;而你绽放光明的能力大小,则在于你凝聚信念内涵的丰富性与光明性,在于你执著于伟大理想的坚韧付出与奉献精神。整体上,信仰就是人类群体凝聚的信念精神,是人类灵性智慧爱之奉献与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个人信仰创造个体价值,社会共同信仰则展示人类生命存在的伟大意义。
宗教:其实就是分源流的社会群体差别信仰,是群体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心灵寄托、精神传承等行为信念的崇信与传承统一。宗教推崇的各种社会行为道德精神,是人类灵性智慧对社会与自然的主动性适应,对人类走出蒙昧、迈向文明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对群体进步、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各种宗教文化的存在也为人们研究文明、研究历史、寻找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不论任何民族、任何文化、任何宗教,都需要坚持自我扬弃、都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自我完善。比如,谁能证明到底是“一神”或是“多神”?如果神灵是慈善的,为什么要挑动人们相互厮杀、相互仇视?如果是全能的,又为什么不制止人们因战争而造成的灾难与痛苦?为什么不对野蛮掠夺的侵略者进行及时严厉的劝戒惩罚?等等。所以,人类应敬仰神灵,却不应该为神灵背书,而是要遵循“科学、理性、爱之奉献与创造、和谐”的人类文明准则,识天道、明地理、懂物性、尽人情,坚守求同存异、互惠互利、互助互爱、公道正义、互谅和平的理性原则,通过对人性良善的推崇、通过对人类灵性美好道德与大爱奉献精神的倡扬,在互信包容的基础上,寻找光明!寻找幸福!实现人类生命存在真正的价值意义!
因此,从实质内涵来讲,禅修是信仰的本质基础,明心见性、觉悟智慧的理性修持,就是寻找真理、奠定理想目标、凝聚群体信念的过程;而宗教,只不过是信仰的族群分化,是分群体的差别信念。由于天地人万物存在价值与变化动力价值作用的统一性,人类社会“真、善、美、和”价值追求的既定性,各种光明的宗教信仰的根本基础就必然是同一的,也就是说,任何宗教信仰若要趋向进步光明,就必须摒弃自我的缺陷、弘扬自己的优点,通过反省觉悟走向进步光明。明白此道理,就能摒弃族群心灵的狭隘,抛却个人无度的私心杂念,寻找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光明点,共筑全人类社会信仰之根本基础。
五、关于中国人的信仰问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了以儒、释、道为基本架构的心灵信仰文化,它的特点:一是以姓氏血缘寻根溯源的家国情怀强化了以家庭为细胞的爱心传承与社会凝聚力;二是以‘三纲’、‘五常’、‘尊师重教’、‘以诚相待’等的礼义道德节制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三是以‘仁、恕、中、和、忍’等的情理宽容调节了社会的和谐相处;四是以儒、释、道不同向往境界的善意修持满足了各社会群体的心灵栖息;五是以注重理想、强调修身、尊重知识、重视道德的人文教育保障了社会的稳定繁荣;六是以勤劳、俭朴、坚毅、及倡导‘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民风气节培养确保了社会的积极上进。上述系列特点,既包容了理想价值的创造追求、社会道德精神的正义弘扬,同时,还兼顾了个人自由的人性张扬与社会群体生存的自律平衡,特别是‘与人为善,与邻为伴’的和谐性与‘平天下’的境界精神,筑就了良好的社会信仰基础,使中华民族在历次的社会动荡灾难中能够复元创新,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泱泱大国的大中华,会从十九世纪初叶开始变得风雨飘摇、弱不禁风,留下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永久伤痛呢?为什么西方国家会散布中国人缺乏信仰,未来世界必毁于中国人的追求迷乱呢?
对此,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从个人认识角度来梳理头绪,试着来回答系列问题。
整体上讲,必然是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但是,千万不要只会强调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与野蛮兽性!毛泽东同志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我们的分析就侧重于民族自身的文化错位、价值缺失与精神颓废,不留情面的触及国人腐朽没落的思想灵魂。
1、封建君主统治的离心离德。封建君主统治是家长制,通常是开国之初有贤明君主,出现昙花般的繁荣;而后,君不上朝、士不理政、淫乱腐败、虐民害民,加上少数统治多数造成的心理畏惧与族群分离,民心焕散就成为必然。有学者认为:起始的明君治理,虽然不具备民主性质、不利于发挥民众的积极性,但家国一体还属于有机的管理闭合系统,民众的利益与呼声还会得到重视;中后期官僚的腐化,既得利益者欺上瞒下,就造成了管理链的断裂,君不知民间疾苦,民失去了明君之护佑,恶行丑事大行其是,社会道德沦丧民风不正,就造成了国家社会的离心离德,这就是中国历史难以摆脱的兴衰周期律!中国人是散沙、总难凝聚成一个整体,在以国家利益凝聚的帝国主义列强面前,就俨如是一家人或一族人在与西方列强斗,甚至于还有内部卖国求荣、内斗内耗,为了自身及小集团利益与外贼相互勾结,成为列强以华治华的帮凶!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八国联军”的几千人,就能轻易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也不懂,为什么大清帝国会沦落到割让国土苟安,使中国地图到处标注葡占、德占、英占、俄占、日占……?也许,科学技术落后是根本,也许,精神意志颓废是关键,但是,说明了民主国家的国家利益确实优于封建官僚的君主利益!只有社会制度实现公道公平公正,并具有社会正义的强力呵护,才能实现全民的利益共享,才能凝聚社会人心,用人民共同的铁拳回击帝国主义的觑觎!
2、社会管理制度与文化思想的没落。大中华的衰落,往近处说,是清朝社会管理制度的腐化没落,执政者的盲目自大、目光短视与造成的社会族群分离;往远处讲,则是从宋朝开始的封建伦理与明朝开始的闭关锁国!《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过宋儒的律定就成为了封建官僚的统治工具,什么‘三纲五常’,什么‘忠孝礼义’,什么‘三从四德’,什么“顺天理,灭人欲”,说白了,都变成了封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奴化人民精神的工具,其实就是全民唯皇帝意志是瞻,一切服从于家国稳定、一切有利于官僚压榨民众、丧失人性的伪伦理。人们的行为意识被压制禁锢,还会有大的社会创造与思想变革吗?还会有国家民族伟大的精神活力吗?而更要命的是,从明清开始封疆锁国,统治者不仅自身不作为,还因怕丢失政权而禁言、禁学、禁商,实施愚民政策,“不学夷人之技、不思创新改造、不念中流击水”,让中华民族成为睡狮、困龙,丧失了一次次大好的发展机遇。无数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不改革开放纳新化痼、不顺应潮流砺志创新,就会倒退落后,而落后就必然会挨打!
3、从宗教文化信仰谈民族信念的凝聚力缺失。中国文化传统有着良好的社会信仰基础,与西方宗教文化信仰相比,一是包容性强利于社会和谐;二是迷信程度低易于改革开放;三是不纵容族群势力容易建立社会公道公平;但是,致命的缺点却是:缺少群体信念的凝聚,缺乏社会理性道德灵魂的统一。怎样才能扬长避短、发挥积极的自主优势呢?其一、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社会管理与精神倡导。日本明治维新后,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树立的武士道精神,虽然,植根于邪土、选错了方向,使日本民族走向了军国主义‘魔性’的不归路,但是,对其凝聚民族精神的做法却是可供学习借鉴的;而其它几个国家彰显国家民族意志的方法,也证明了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塑造力。其二、总结共产主义信仰发展史的理性价值。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理想、目标、信念及价值观的科学理论,推动了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也证明了区别于蒙昧宗教的光明信仰的伟大社会价值,中国革命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奠定伟大的复兴基础的。改革开放后,在西方放纵的私欲、物欲攻击下有所动摇,但是,至少让国人亲身感受了伟大信仰的价值意义,焉知中国不会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修正,从而建立新型伟大的信仰?其三、认真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经济建设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民主新中国,打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基础;邓小平致力推动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国富民强。前者重视精神,后者偏重物质,均为中华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说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需要共同建设,二者不可偏废!
4、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重塑。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不间断传承的人类文明,其强大的生命力也就证明必有其合理性与价值意义,关键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资本主义因其贪婪与掠夺性,必然造成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剧烈矛盾,逐步转向到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然,中国现时‘社、资合一’的制度是当前社会最先进的、最光明的发展模式。再从社会普世价值来讲,人类与万物共同的普世价值是——“价值与道德”;人类社会之间的文明准则是——“科学、理性、爱之奉献与创造、和谐”及社会共同需要的“公道、正义与平等”;目前,西方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只不过是个人立足于自私角度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基本要求,对当今时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要论其普世价值、要分析其道德精神,可能连西方人自己都会认为非常幼稚,加上在世界范围推行的多重标准,也就愈加使其丧失了普世意义。所以,无论从文化理念、现实制度、以及人类未来的光明趋向来看,中华民族都有理由自信!真不明白,大叫宪政、极力鼓动国有资产私有化,推崇‘全盘西化’的人,是认识问题、是缺少自尊、或是另有目的?
5、珍视毛泽东同志身上汇聚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灵魂。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缺少道德灵魂的国家是堕落的!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了救国兴邦的伟大使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能够扬眉吐气地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伟人毛泽东,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将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人民的反压迫事业,其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质、坚定的信念、敢于战胜一切的勇气、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世界人类的杰出典范,必将被载入人类的光辉史册,激励更多的人为光明而奋斗前行。他是儒家仁慈济世和基督自强博爱的化身,也充分体现了道家老子“圣人无身而无敌”、“圣人无身而身存”、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修为理念;从青少年觉悟至生命停息,都展示了自励、自律、自觉、自发的高标准严要求的修身原则,其伟大精神的指导和示范意义是无穷的!当然,他犯过错误,但是,亲自主持制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体是无限光明的,不要论历朝历代,就是与现行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也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的。有人总想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否定毛泽东的一切,有人总爱拿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抹黑建国初期的成绩,实质就是为了摆脱党的领导、实现其向西方乞怜靠拢的狼子野心,党会答应?人民会答应?千百万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会答应?毛泽东树立了很多的敌人,以至于让贪污腐化、搞阴谋诡计者一提到毛泽东就魂飞魄散;但是,他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人民的救星和恩人,有了他,中国才敢于向列强说‘不’,有了他,民才不畏官、能够向特权要求公道正义,有了他,中国人才不迷信一切霸权、特权与传统,能够自由地创新与抗争!他使中国政体的一切都打上了‘人民’的烙印,他让统治者不得不坚守‘为人民服务’纲领,他的光辉思想已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骨髓,他的伟大精神已经溶入中国人的灵魂,这是中国人心灵信仰的依托,任谁也改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