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尽管财政部尚未公布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决算数字,但种种迹象显示,养老保险出现结构性缺口已经成为可能。财政部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报告显示,2013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17002亿元,支出16699亿元,当年的盈余为303亿元,而在2012年的决算报告中,这一数字为1079亿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养老金出现缺口,是必然的结果。特别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缺口可能更大。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应当通过延迟退休的方式缓解养老金收支矛盾。因为,按照他们的测算,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如果单从弥补养老金缺口来考虑,延迟退休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也是最有效的举措之一。但是,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却是养老金缺口所无法弥补的。特别是企业,可能因此而陷入更加严重的困境。
事实上,我国的养老金缺口,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如建立这一体制较晚,过去的员工都没有缴纳养老金,人口老龄化现象过于严重等之外,最主要的还在于政府并没有真正重视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没有统筹考虑的规划。以养老金发放标准的提高与养老金来源渠道拓宽问题来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在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然而,这种支出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却一直没有成为决策层认真研究资金来源的因素,而是一直在不平衡的状态中进行。即便考虑收入问题,也都是一味地以提高缴费基数标准为前提,以至于目前的养老金缴费基数标准已经是全球最高的。
相反,在养老金发放标准提高的这些年中,能够用于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手段是相当多的,资金来源渠道也是相当多的。财政收入连续二十年以高于GDP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三公”经费可以水涨船高,甚至比财政收入增长还要快,却没有将新增的财力安排一部分弥补养老金可能存在的缺口;短短的十来年时间,各级征收的土地出让金高达50万亿,也没有提取一些用于弥补养老金缺口,而是任凭地方政府修建各种政绩工程;国有企业利润一涨再涨,已经每年有数万亿。尤其是银行,已经赚得连自己的不好意思了,也没有有效提取一些弥补养老金缺口。等等,该提的不提,该缴的不缴,该划的不划,却始终把眼睛盯在企业身上,把解决矛盾的着力点放在提高缴标准上,导致企业负担越来越重,日子越来越难过,关闭、歇业、破产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从而使缴费的基数更加难以保证。如此一来,还怎么能够不出现收支缺口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把解决问题的触角点放到企业身上,以延迟退休的方式缓解养老金收支矛盾,岂不是饮鸩止渴,让企业处于更加困难的状态。
实际上,就算财政收入增长步伐放慢了,各级财政也没有到了难以调度资金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地步。因为,这些年来,事权并没有明显增加,财权却有了大幅增加。如果说事权增加的话,都是政府负债带来的,是政府需要财政承担的偿还政府债务压力太大。那么,就应该倒逼地方政府通过其他方式缓解政府债务压力,而不能将解决问题的手段局限于政府财政。政府财政应当承担的是公共事务,包括弥补养老金缺口。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收益进行一定幅度的转划。
更重要的,为了弥补可能出现的养老金缺口,应当充分考虑如何通过降低缴费标准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让流离于养老保险之外的人员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因为,按照目前的养老金缴费标准,很多人宁可选择商业保险也不会选择养老保险的。所以,缴费基数标准必须降低。
总之,对缓解养老保险收支矛盾,决不能把眼睛盯在延迟退休上。是不是应当延迟退休,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是为了弥补养老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