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经济下行,地方不能眼盯政策工具箱


据媒体报道,全国两会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三个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部委就展开了密集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下行压力加大”在各地是普遍现象。这一点,从与经济景气密切相关的相关数据也不难看出。国家发改委3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铁路货运量与12月累计的铁路货运量都同比下降9.1%,与1月水平持平,连续14个月下降,降幅为20092月以来最高水平。

 

虽然12月份的数据有些不可比因素,譬如春节,但是,从总体上讲,还是基本反映了目前地方的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下行的压力确实是比较大的。即便不会出现通缩,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明显好转。

 

关键在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地方似乎很难找到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更多地方都在等待政策工具箱发力,希望有更多的政策工具来摆脱经济困境,缺乏主动作为、主动应对、主动采取措施的动力和决心。

 

事实上,如果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地方能够积极按照中央的部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扶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上来,从政策、资金、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经济可能早就步入复苏通道了。问题是,绝大多数地方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把政策、资金、资源等全部投向了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以及极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项目。相反,中小企业不仅没有得到政策、资金等的支持,反而受到了进一步的挤压和冲击。譬如融资成本越来越高、税收负担越来越重、发展环境越来越差等。

 

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政策也好,资源也罢,如果没有具体的企业做载体,没有实体经济做基础,都可能只会昙花一现。以4万亿投资为例,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出台经济刺激政策是完全需要的。但是,这些政策应当指向哪里,政府投资有没有其他投资做配套,民间投资能否跟进,实体经济是否也会得到政策资源的支持,都对刺激政策作用的发挥非常重要。否则,政策的作用就只能是昙花一现。事实也进一步证明,4万亿投资就是因为没有其他投资的跟进,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最终只会在短时间内产生作用,无法将中国经济拉入复苏的通道。

 

此后出台的各项稳经济、保增长政策,同样受到了这一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央政策出台以后,地方没有能够根据中央的要求,及时地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譬如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改善发展环境等,而是仍然寄希望于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能够产生即时效应的东西,而置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于不顾。结果,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已经快7年了,城市建设、房地产以及大企业、大项目等方面的投资基本到了极限,没有再继续上升的空间,而中小企业则因为政府把政策、资金、资源等全部配置给了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没有获利相应的支持而继续在困境中生存,在困境中关的关、停的停、倒的倒。留给政府的,自然也就是经济持续下行,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压力越来越大了。

 

相反,如果在这7年当中,尤其是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反复强调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这些年中,地方政府能够把注意力稍稍转向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给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一些实质性的支持,那中小企业的日子可能会好过得多,经济复苏的步伐也会快得多。至少,不会再出现经济持续下行的问题。

 

为什么汇丰和官方在PMI数据上始终难以同步,关键就在于中小企业的数据采集。而铁路运输量下降幅度较大,也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严重不足有关。如果中小企业的需求恢复了,整个经济的元气也就恢复了。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多数地方仍在指望着政策工具箱的发力,指望在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货币政策等方面能够给地方更多宽松和支持。殊不知,这些方面真的已经到了穷尽的时候了,不可能再有新的政策出台。而政策工具箱的操作,也应当调整思路、置换思维了。因为,千万不能再给地方即时政绩的希望,否则,地方政府仍然不会把实体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仍然会出台伤害实体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实质就是希望地方能够把发展实体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放到突出位置。虽然已经错过了很多机会,但是,亡羊补牢,只要从现在起把这项工作抓起来,还是有希望的。即便经济复苏晚一点、慢一点,也能看到希望。否则,真的就没有太大的希望了。

 

政策工具箱到底还有什么政策,地方还想政策工具箱提供什么样的工具,应当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思路转变了。要么不再动用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要么就是强制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使其真正转向发展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也只有让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步入稳定状态了,消费才能真正启动,投资也才有基础。这一点,必须引起决策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