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乾隆,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那位风流倜傥的大清皇帝,还有他六下江南的风流韵事。
但如果说到写诗,乾隆对诗的挚爱,不由得让人感到“不明觉厉”——不明白他写了哪些诗,只感觉他很厉害。
厉害到什么程度?乾隆爷一生写诗四万多首,不但轻松超越大诗人李白、杜甫,而且把号称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陆游,都甩出了好几个街巷。
有人测算过,从十余岁起开始创作,乾隆年均创作诗歌六百余首。最夸张的是,他连上厕所也不放弃创作,曾有一次蹲坑吟出四首诗的记录,比当下许多人坐马桶狂刷朋友圈,还要来得勤快。
在写诗这事上,乾隆实在“也是蛮拼的”。
别忘了,乾隆的正式身份是皇帝。写诗,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领导干部从事文学创作,由来已久,到了乾隆这里,真是演绎到了极致。倘若当时有大清帝国作家协会类似的学术机构,乾隆绝对可以挂个“名誉主席”。
说完数量,该说质量了,乾隆诗歌的内容与意境,很容易让人想起另外四个字:人艰不拆。
有一年下江南,正逢隆冬,漫天飞雪。在杭州西湖,面对诗意满满的雪花,乾隆诗兴大发了,一挥手就出口:“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就在他吟不出来时,随从的一名高官(到底是刘墉、沈德潜,还是纪晓岚,众说纷纭),不愧为“最佳男配角”,快步走上前来,续了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立马解了乾隆的围。读乾隆的这首《飞雪》诗,只觉得喜感十足,什么羊羔体啊,梨花体啊,乌青体啊,简直都弱爆了。
同样是皇帝,同样是业余诗人,乾隆和那位“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水平自然是相去甚远的。
他的《苏轼偃松图》,前四句这样写道:“东坡先生倔强人,画禅笔阵皆相似。秃毫特写老松枝,老松枝偃性不死。”既不工整对仗,读起来音韵和流畅度也成问题。
不但对古代名士评头论足,乾隆对当朝大儒也常以诗相赠,勇气实在可嘉。有一首《赐大学士张廷玉》的诗:“喉舌专司历有年,两朝望重志愈坚。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调鼎念常周庶务,劳谦事每效前贤。古今政绩如悬鉴,时为苍生咨惠鲜。”就是写给“三朝不倒翁”张廷玉的,不知满腹经纶的张宰相,领到这份诘屈聱牙的犒赏,心里神马滋味。
乾隆写诗的劲头,正应了一句话:“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
撇开“他人捉笔”的质疑,文艺青年乾隆同志,毫无疑问是发自内心爱写诗的,否则,也不会如此勤勉。至于质量嘛,作为皇四代的他,有权有钱,写诗就是任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