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共性—《揭秘血管病》连载之一四


 单细胞生物的共性—《揭秘血管病》连载之一

 

1.11单细胞生物的共性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共性。地球上只有三大类细胞,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这就是“生命三域说”。现在能找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支原体和衣原体,支原体没有细胞壁,那我们就把注意力锁定在支原体上。

好!找到最简单细胞,简单之中共性的含金量最高,共性中有本质。接下来,如何找共性成为解密生命的关键,也是生命科学走向错误还是走向正确的分水岭。在此,人类以“自我”分“内外”思维的支配下,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错误。

近百年来,生物学大师们始终遵循这样一句名言:“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一致认为这句话内涵很深,包宗了生命科学的真理。然而,错误恰恰就出在这句名言上。大家想一想,“一切”、“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请问!为什么不能转身180度,环细胞四周都去寻找呢?多视角看问题有什么不好?再想一想,细胞会是孤零零的细胞吗?没有细胞的外,哪会有细胞的内呢?细胞的存在和活着决定于外,我们有什么理由只研究内而放弃外呢?根本错误就在于此!究其原因,是以人为中心看细胞。

支原体具有:①磷脂双分子的细胞膜;②细胞质;③基因组;④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⑤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权威教科书指出,“支原体具有生物三种必要的器官:细胞膜、核糖体和基因组”。这种认识是套用了看人体的器官思维模式,认为生物都是由器官组成的,并重复分内外的错误,一心往里看,认为生命只在内,不在外。再有,人类的主流思想认为蛋白质和核酸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当然应排第一位,因此,寻找生命规律和研究生命起源时,把精力都集中在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的形成过程及相互催化关系上。核糖体和基因组被列为必要器官就是基于这样的主观认识。因此,不可能把支原体看明白。

其实,支原体细胞膜及其膜两侧的水溶液才是真正的共性,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才是真正的共性。这正是人类苦苦追寻的所有细胞都必须遵循的共同特征。只因为膜和水朴实无华,一副草根状态,分裂方式也太过平常,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尊敬。当看到膨胀的细胞核,内藏亿万碱基对,周围还簇拥着万种蛋白质打工“白领”时,人们投以既惊讶又崇敬的目光。这正是人类重自我心态在轻视生命规律上的自我写照。

细胞膜是一种奇特的膜,把水分成两部分,一侧形成“小室”、“液泡”,成为生命活动的水基地,一侧形成生命活动的水场所,两侧的基地与场所相互作用形成生命体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如果一定要以膜为界分出内外,这边为生命,那边为非生命,把整体拆成“是与非”、“内与外”两部分,这就是人千不该万不该犯下的大错,是一种主观的、霸道的、极难改正的错误。这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过三关的第二关——人类如何看生命?此处是问题的关节点。

膜是最重要的结构,对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生命本质和活”都蕴涵在膜及两侧。这很好理解,我们认为的生命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这些都要通过细胞膜及两侧才能得以实现。都要通过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才能得以延续。

 

小结——单细胞生物结构共性体现在细胞膜及两侧的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