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落幕,维持影响力需要新选择


 2015年6月7日和8日,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山区小镇加米施-帕滕基兴举行。当地时间8日,七国集团领导人共同发布了“领导人宣言”。

尽管宣言一开头就强调,“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决心共同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的挑战。”但是在各方利益诉求并不一致的情形之下,七国峰会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这次峰会上,七国集团的领导人们讨论了乌克兰、俄罗斯、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际安全问题;经济增长、TTIP贸易谈判、希腊等国际经济问题;气候变化和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旨在消除贫困的“2015后发展议程”、女性就业等国际发展问题;以及涉及非洲国家的领土争端、改革、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

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对于欧洲人关心的恢复增长和希腊问题,美国和日本并不感兴趣。日本所关注的南海问题,在G7峰会上也应者寥寥。而对美国来说,少了俄罗斯的G7峰会更像是美国联盟体系下的一个内部会议。

“说到底,还是七国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导致其影响力日益衰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对记者表示。

据最新统计,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66%下降到2013年的47%。而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这一比重还将继续下降。

被称为“强国首脑会议”的G7峰会在上个世纪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上世纪70年代,面对全球的“滞涨”,七国集团会议提出了各国政策的重点应该是防止通胀,并且肯定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协调了七国在能源问题上的立场。20世纪80年代,七国的经济政策具有明显的趋同性,都强调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决定编制“经济业绩指示器”。同一时期,国际政治问题成了G7峰会的另一项重要议题。推动东欧国家转转轨、苏联解体后拉拢俄罗斯,都是G7峰会当时的重要目标。

现在,G7峰会的议题内容日益宽泛,却越来越难以形成统一的口径和一致的政策。

在这份宣言中,在经济领域,七国领导人表示要通过教育和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灵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提高女性企业家的地位,并将在今年年底对G20 和OECD提出打击国际避税的方案。在气候和能源领域,七国领导人表示要确保“绿色环境基金”在2015年完全运行,并成为未来环境金融领域的核心机构。同时共同提高能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保护海洋环境。同时,还涉及到国际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女性经济地位等领域。但是这些宣言内容中,除了有具体时间表的反避税方案和“绿色环境基金”之外,并没有太多可执行和有约束的具体政策。

另外,由于新兴力量的崛起,金砖国家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各种区域组织和国际组织的竞争之下,七国集团已经不再显眼。

“G7峰会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浓,而且新兴市场国家并没有代表,这让G7峰会的合法性开始遭到质疑。在欧洲已经有民众游行示威反对G7峰会,部分原因就是G7峰会成本很高,又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王义桅说。

尽管G7峰会并没有中国的参与,但讨论的所有议题都离不开中国。不论是经济增长、气候变化、能源利用,还是亚太地区的安全问题,中国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参与者。可以预见,2016年将在日本召开的G7领导人峰会上,亚太问题将成为重要议题,而对中国讨论将更无法回避。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七国首脑会议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甚至出现了吸纳中国加入的呼声。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就指出,“将迅速崛起的中国排斥在外,七国首脑会议就缺乏合法性和有效性”。

但是中国的态度比较微妙:加入G7,还是自己主导新的国际组织、和新兴力量一起建立新的国际治理体系?这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将要面临的国际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