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年以前不说了,改革开放后,国企的先天性缺陷问题一直解决不了,还有就是国企和科研的两张皮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是科研,企业是企业,企业里面没有科研院所,这样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就不能有效的转化产品。在国企搞不好的情况下,国家把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的竟然交给了外资,依靠外资来解决中国的就业、地方发展等问题,结果造成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最不正常的状况。
这就是一方面国企搞不好,还有因为意识形态问题,限制民企发展,同时希望通过外企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外资来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同样是私有经济,外资就允许他们发展,民企就不允许他们发展,这么奇怪的事情就在中国出现了,出现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谁都知道谁都没法说,就在这个情况下中国畸形的支持外资在中国发展,中国成了外资最有利可图的市场,这一情况竟然在中国持续了近30年。中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对民企对内开放,也只是最近这几年事情。国企得不到发展,民企长期以来被限制,这就是中国基础工业在改革开放后这几十年里也没有多少发展的根本原因。03年国企改革后,国企还是很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适应计划经济的科研体制被摧毁以后,适应市场经济的科研体制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起来是另一个原因。
3、不同的产业需要的创新体系不同,比如高科技产业就需要一套活跃的教育体系,风险投资等金融体系和相应的科研体系相配套组成。但是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机械、汽车、化工等产业这套体系就不行,必须组建另一套体系,比如日本对于液晶面板产业的开放为例,日本相关财阀,有的是通产省就组建一个部门,统一协调相关企业进行分工,每个企业根据自己的优势等开发这个产业链的相关部分,政府和企业还会找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等进行分工协作,最终完成一个产业链的组建。这种大型的产业链,单个企业无法完成,需要协作才能完成。而中国就是缺乏这种适应相关产业的这种协调机构,在日本是大财阀或者通产省等政府机构来做的,中国就这种微观协作机构和机制,即没有这种观念也没有现成的体制可以用。这有点像中国现在通常组建的产业联盟一样,但又不一样,它承担的机能要多得多。
4、政府应该针对中国基础产业落后的情况,制定一个追赶计划,协调中科院、各个科研院所、大学、企业针对中国基础产业的相关链条进行重点突破。我不妨把中国基础产业相关落后的部分先列出来,让大家看看:
1)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中国数控机床在加工精度等方面离德国日本还差得远。据说中国连加工材料用的刀具的材料的热处理工艺都还没有掌握,这些也得投入资金进行开发。
2)碳纤维、石墨烯、高端合金、稀土合金等材料技术。
3)航空航天发动机、柴油机等技术。
4)机器人相关技术。
5)轴承,轴承很多地方都需要,中国能生产但是只能生产低档轴承,据说中国航空发动机之所以迟迟不过关也与航空发动机轴承不过关有关。
中国的工业基础为何差?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