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PK日本工业


众所周知,在中国买国产的本田雅阁要比在日本买日本产的同款车贵,其他已经国产化的车型也是如此。按道理,中国工人的工资比日本要低很多,做出来的产品就应该便宜一点才合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中国的合资工厂截流了高额的利润了吗?也许有这种可能,但我认为合资工厂的生产成本并不低。
    在一辆汽车中,要用成千上万个螺丝螺母,其中大部分是通用的标准件,即符合国家标准的紧固件。中国的国家标准代号为GB,对标准件的要求与日本的JIS标准没有什么两样。生产机械零件,不可能象数码科技那样,0就是0、1就是1,而是所有指标都有其上限和下限,国家标准就是规定零件的实测指标必须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比如,一个M6螺杆的外径公差范围就规定在5.974毫米和5.794毫米之间,另外对内径、牙距、材质,表面处理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日本,几乎找不到不符合规定的标准件,不合格的零件根本卖不出去。因此,有关厂家经过不断的努力,从生产阶段就几乎杜绝了残次品的出现。而且,通过充分的竞争,在日本市场上的标准件都非常便宜。
    再来看看中国市场,可以说没有哪个型号的标准件是找不到不合格品的。有些整车厂家在市场上采购零件回来后,通过全检才采用,但无法杜绝不合格的零件。知名品牌的合资汽车厂为确保质量,不能从市场上采购零件,就只好订做了,从原材料一直到表面处理,一路上跟踪下来,小小的螺丝螺母就耗费了不少成本,其他零件也多是这种情况,累积下来,整车的成本就提高了。
    站在中国标准件厂家的角度,他们也不一定是一开始就打算生产不合格产品的。然而,整个市场气氛都是重价格轻质量,质次价低者大行其道,严重冲击市场,为了生存,也只好随波逐流。
    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关方面放任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流通泛滥。螺丝螺母如此,橡胶、塑料零件如此,以至各行各业都存在着这种情况。其后果严重的造成各种事故,轻一点的也必定缩短产品的寿命。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如果单单将产品寿命与价格比较,或许认为不会有多大的不同,用三分之一的价钱买使用寿命只有三分之一的产品,合算起来也不一定吃亏,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可以用得更久。但从社会总体考虑,情况就不同了。
    如果从能源方面考虑,一根可以正常使用十年的螺栓,如果变成三年就要换一次的不达标产品,至少它就要比正常产品多回炉两次,还得跑来跑去费时费力进行更换,白白耗费了大量的能源,更不要说这根螺栓在不该断的时候损坏而造成的后果了。
    可见,质次价低产品的泛滥,粗放式的生产和市场现状,是造成中国污染的一个原因,也反映了中国工业基础的落后。
    再比较一下笔者比较熟悉的水龙头行业。
    先比较一下材质。当前世界上极大多数的水龙头都是用黄铜制造的,国内水龙头业界都使用大量的废铜材来制造铜锭、铜棒及铜管,最有实力的铜材厂家都购置了先进的分析仪器,对每一炉材料都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再补充纯铜或锌锭来调整成分。
    客观上说,国内大型铜材厂家所生产的材料在主要成分上都能达到标准,问题是铜合金的次要成分如铝、铁等的含量就不好掌握了。由于废铜来自五湖四海,这些成分时多时少,构成了铜材物理力学性质不稳定的隐患。
    在日本,铜材厂家往往也使用一定的废铜材,他们的流程是这样的:水龙头工厂在使用某家铜材厂的某种型号的铜材进行铸造或加工时,会很负责任地将这种型号的废料集中收集存放,再由原来的铜材厂家统一回收。这样,铜材厂家就很容易掌握每一炉材料所有成分的含量,保证每一批次材料的所有指标的稳定性,从而对制定铸造和加工工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再比较一下加工工序,以用铜棒加工零件为例:在日本,铜棒通过自动送料机送到自动车床进行加工,铜屑排到地槽的自动输送带集中起来,整个操作几乎不用人手,而且几乎不会有废次品出现,工人只需要定时收集加工好的零件和更换刀具就可以了。
    中国的大型厂家也完全有能力购置这样的设备,问题是铜棒的外径偏差大,整根铜棒的同心度和垂直度也不规整,甚至每根铜棒的硬度等指标都不一样。这样就无法预测刀具的损耗程度,因此在生产中失去对零件精度的控制。
    负责任的厂家会用卡尺和规具对加工出来的零件进行全检,这样就耗用了大量的人力,而且一定会检出一定量的次品拿去报废。因此,在日本加工一个零件的成本不一定会比中国高。另一方面,由于材质不稳定,在中国全检及格的零件也只能说在尺寸上得到控制,其物理力学指标依然存在隐患。
    以上只是以国内有良好信誉的厂家作例子的比较,其他条件稍差的企业就更加难以控制了。至于水龙头里的橡胶、塑料、阀芯等配件也是这个原理。
    可见,中国的工业基础依然很薄弱,还需要国家、企业、经销商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的GDP总量或许在这一两年之内就要超过日本,但GDP的背后是粗放型体系带来的完全不必要的高能耗和高污染,只有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才可以缩小与日本工业水平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