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相对独立属性


 

 

实体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存在,与我们关联的也都是实体,或者实体的组成部分,即存在体。那么我们能否进入实体的内部?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宏观与微观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实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如果分离开来,前者是否成立?在实体概念中,我们界定了实体的内涵,在理解实体的时候,或者在解读实体的内涵时,我们始终不能忘了实体形态。实体具有实体形态,实体总是以一种形态存在。我们尽管把宇宙的原始形态与表象形态依然称之为宇宙,是遵循同质规律的引导,方便我们在概念上的延续,但如果把它的不同形态称为两种实体也并不错误,只是这样理解宇宙,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不方便。后一种理解,表象形态的宇宙就有了起源。尽管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判断,然而在存在中是相同的,犹如不同的语言,对应的真实存在是一样的。当然,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或许需要更加谨慎的处理,不同的表述尽管对应的真实存在一样,但给我们表象的感知会产生不同的诱导。遵循同质规律的引导,宇宙尽管有不同的形态,但仍然是一个实体,虽然它在前后两种形态中具有不同的属性,但依然是同一个实体,这是一种更加广阔的视角。另外,实体形态总是处于变迁之中,如果过分区分形态的变迁,那么对实体形态的认识将难以进行,所以我们引入极限量变与极限质变的判断概念,从而方便我们认识实体。对于实体本身,实体具有极限属性,实体形态的变迁也是极限变迁。

对于实体形态的变迁,我们一旦引入宇宙原始形态假说,可以获得完满而简洁的解释。时空场形态的不同趋向必然产生在极限范围内的运动变迁,以及在有限范围内的运动变迁,这种极限变迁在相对关联中产生了两种趋向,一个趋向弱平衡状态,另一个趋向强平衡状态。这两种趋向可以统称为趋向平衡状态。我们从实体概念的内涵中通过思辨逻辑来理解实体形态的变迁,实体形态的相对独立属性是相对属性与独立属性的极限趋向关联,这种关联又可以称为趋向矛盾属性。实体的相对属性与独立属性的不同趋向必然产生实体形态在极限范围内产生形态变迁,以及在有限范围内产生形态变迁。因此实体的变迁是自因的,并非来自外部。当然,当宇宙从原始形态迈入表象形态之后,实体不再是一个,实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成为实体变迁的外在动因,但永远不会是决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思辨逻辑来理解,外部的因素必然要通过实体内部才能产生对实体的作用,即使不接受或者破坏也是如此,否则我们无法理解外部是如何产生作用的,也必然与实体的独立属性产生对立或矛盾,这是不可能的。

实体概念是遵循同质规律的引导获得的,否则实体概念就是不成立的。相对独立属性也是如此,否则相对独立属性就无法统称实体的所有属性。这里我们可以列举一个我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例子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南北议和中,当同盟会成员用人民的概念来劝说袁世凯接受废除帝制,建立共和的政治主张时,袁世凯回答说,他没有看到人民,只看到一个个人。在摈弃遵循同质规律的情况下,我们将无法建立任何知识体系,当然,袁世凯是在回避政治本质,用表象的肤浅来狡辩。人类社会在变迁之中,变迁的趋向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潮流,社会尽管是一个个人,但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否则他袁世凯何以能在辛亥革命时期呼风唤雨,他又不是蚁后。即使一个个人,在社会形态里的本质趋向却是趋同的,人民的概念也因此成立。袁世凯依靠社会组织而蔑视个人,不承认人民,这是一种严重的逻辑关系倒置和混沌。依靠北洋军阀的社会组织,而人民是更宽泛的社会组织,人民是北洋军阀的逻辑前提,而一个个人更是人民的逻辑前提。袁世凯全部倒置过来了,而且自我否定,陷入矛盾。当后来的袁世凯做起皇帝的美梦时,他对人类社会的这种错误认识埋葬了他。这是令人遗憾的。

实体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个判断来源于实体的属性。因此同质规律是符合真实的规律。在哲学与物理学中,我们对真实存在的描述与表述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区分犹如物理学中区分虚像与实像一样。但我们必须明白,这种差异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毕竟它们是在认识本质相同的对象。如果我们回到宇宙的原始形态,实体也就一个原始形态的宇宙,此时的实体是特指的。实体的属性依然是相对独立属性,但在原始形态的宇宙,这种描述变得多余。对于有限的范围内,存在体只具有相对属性,尽管现在依然如此,但在现今的表象形态,这种描述就是必要的,因为有了数量惊人的实体了。实体之间有了关联与差异,这才是我们熟悉的世界。因此,在有限范围内,独立属性是来源于相对属性的。这不是判断,而是描述。我们要区别描述与表述,描述是对于真实存在而言,对于历史,我们只能描述,对于存在,我们只能描述,而不能表述或判断。表述或判断是影象存在的范畴用语,比如我们用数来表述实体的量,数是影象存在的范畴。实体是发展的,这是对实体变迁的本质趋向的判断,发展是影象存在的范畴。相对独立属性是对实体的描述,何谓属性?属性是实体变迁的趋向,实体与实体的属性是不可分割的。在理解属性或解读属性的时候,斯宾诺莎断言,一个属性是不能产生另一个属性,这是错误的。否定属性之间的关联与变迁是不可能的,当然,属性永远是实体的属性。在宇宙原始形态的假说中,我们演绎了不吸聚属性如何从吸聚属性极限质变而来的,时空场在极限范围内的吸聚存在极限,当吸聚到不能再吸聚的极限时,不吸聚属性就产生了,而不吸聚属性就是独立属性的另一种表象的表述。吸聚属性是相对属性的另一种表述,实体的关联就是源于实体的吸聚属性。因此,相对属性是更为原始。实体变迁的不同趋向更本源的来自于肢体的不同趋向,时间、空间与能量的不同趋向。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驱动,这种驱动现今的宇宙依然存在着。

在实体中,相对属性与独立属性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它们的趋向不同,犹如实体的肢体。存在体没有独立属性,并不表明实体的这两种属性趋向可以分割。存在体是就实体的形态组成而言的,比如人的胳膊,对于人的生命形态,它是存在体,它只有相对属性;但一旦从人体中分离出来,它就不在是人的生命形态的组成部分了。不仅如此,相对属性与独立属性的关联产生趋向矛盾属性,事实上就是实体的极限属性。因此,趋向矛盾属性与极限属性是同一个属性。在物理学中,我们使用极限属性,而在哲学中,我们很少使用极限属性,而使用趋向矛盾属性的概念

实体属性的两种根本趋向,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就被人们认知,但那时的人们只是朴素的认识,比如古中国的阴阳学说。老聃哲学从阴阳学说中发展出朴素的思辨观念,它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说;古中国的这一传统尤其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立的辨证学说。在古希腊的哲学体系中,人们把实体属性的这两种根本趋向放在了概念和命题论证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学说,这一点与古中国的阴阳学说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在老聃哲学里,它摈弃了独立的阴阳学说,而发展成朴素的思辨观念。我们从苏格拉底哲学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思辨逻辑,它对概念与命题的论证充满了思辨逻辑。相比之下,古中国的阴阳学说陷入了神秘主义的困境,无法帮助我们认识实体属性的不同趋向。我们现今说思辨,就含有浓浓的实体属性的不同趋向,这要归功于苏格拉底哲学体系的引导。黑格尔哲学形成独立的辨证学说是否必要,我们需要谨慎。如果这种辨证学说脱离了实体的属性趋向就会变得危险,一味地一分为二简直可笑。独立的辨证学说破坏了统一,违背了同质规律,是不可取的。辨证学说与矛盾学说一样是影象存在的范畴,它们是否真实的对应实体的属性,趋向矛盾属性描述了实体属性的不同趋向,但这些不同的趋向存在一个本质的共同的趋向,正是因此,它们才能统称为相对独立属性;回过头来看,辨证学说与矛盾学说完全把实体属性的不同趋向绝对化了,违背了同质规律。实体的属性尽管有不同的趋向,但这些不同的趋向在本质上并不违背一个本质的趋向,即实体形态趋向平衡状态。实体的某种属性可以不同于本质的趋向,但这个趋向必然不能违背本质趋向。比如,时空场形态的吸聚属性,在极限范围内质变为不吸聚属性,但不会与吸聚属性排斥,即形成排斥属性。排斥是一种现象,而不会是实体的属性。现象与属性是不一样的,现象是属性产生的,但不是属性本身。排斥只能在两个实体的关联中产生的现象,实体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才会产生排斥现象。吸聚属性只能质变为不吸聚属性,而绝不能质变为排斥,排斥也不可能是属性。辨证学说与矛盾学说在逻辑上建立在排斥的基础上,然而排斥无法是实体的属性,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因此,辨证学说与矛盾学说是不成立的。尽管黑格尔的辨证学说与马克思的矛盾学说似乎能够解释很多现象,似乎很有说服力,但它们具有巨大的局限,在哲学上是难以成立的。把它们放在人类社会的引导上,必然产生分化和撕裂,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是危险和残酷的,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犹如一个搅屎棍。

实体属性的两种根本趋向是属性众多趋向的统称,并非就只有两种趋向。在辨证学说和矛盾学说中,一切事物就只有两个方向,而且这两个方向是对立的,一分为二的观念就是这种对立的简单表达。好与坏,是与非是典型的辩证判断,是影象存在的范畴,而且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的范畴,如果不能对应真实,那么它们就是毫无价值的。通俗地说,它们都是非常主观的,如果没有思辨逻辑的检验,它们就可以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任何解读都可以。而且,它们把世界绝对分化,绝对撕裂,没有融合的可能。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实体的相对属性与独立属性,以及它们的趋向矛盾属性没有任何对立的成分,只是不同的趋向,而且在遵循本质趋向的基础之上。相对属性描述了实体属性之间的关联,以及在本质上的相同;独立属性描述了实体属性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变迁;趋向矛盾属性描述了实体属性在关联与变迁上的连续,以及在差异上的连续。我们把实体属性统称为相对独立属性,表明实体属性是统一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否则怎么可以统称呢因此,对立的关系是不成立的,对立与排斥一样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对立是无法统一的,犹如中国的一句俗话,叫做不共戴天不能共存,怎么能统一呢?所谓的统一,只有在灭了对方才能统一。这叫统一吗?这在逻辑上是无法理解的。马克思学说的对立统一观念实在是一个可笑的观念。当然,你说不共戴天,你和他都还活着,但这只能表明你的话不对,或者你的话还没有实现。而不共戴天只能是不能共存,因此对立就只能是不能共存。如果你把对立理解为冲突,并非你死我亡的程度,那么对立是可以统一的,然而这样的对立就是一种误导用词,也是一种误导观念。既然实体属性是可以统一的,又怎么能是对立的呢?这在思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当然,不同的趋向依然存在,但对立在我们的理解中应该是趋向相反的不同,在不同的趋向中并不包含这样的情况,它们存在一个本质的趋向。有些学者或者阶层提出搏弈的观念,搏弈正如排斥,或者冲突一样是一种现象,而绝非实体的属性。

马克思哲学的矛盾学说对其思想体系产生诸多的影响,比如阶级学说。矛盾学说是黑格尔的辨证学说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极端,形成矛盾学说。在矛盾学说中,实体的属性被强迫分成两种对立的趋向,并且互相搏弈,产生明显的分化和撕裂现象,我们不妨一问,这样的属性为什么还要在一起,犹如婚姻一样,这样痛苦干吗不离婚呢?我们在思辨逻辑上无法理解这种情况,只能在务实精神里去寻找解释。这种状态只能在外部逼迫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现象,一个人的思想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一定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或者精神强迫症。这是真实存在的本来趋向吗?这是实体属性的本质趋向吗?根本不是。这样的状态会幸福吗?根本不会幸福。我们只能说,马克思哲学陷入了对应扭曲的现实中,对既成事实耿耿于怀,失去尊重。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甚至在现今,尽管人类现实非常糟糕,一群人仍然严重压迫另一群人,但现实是历史变迁造成的,对于今天的社会形态,尽管有既得利益阶层不愿意改变这种状况,但他们也只对当下和未来负有部分责任,对于历史,他们没有任何责任。在这点上,我们要好好以林肯和曼德拉在处理社会冲突问题上的理性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理性情感。他们的处理既遵循求实精神,又遵循务实精神;既遵循社会形态的本质趋向,又尊重历史。尽管他们不是哲学家,不是学者,但他们让黑格尔或马克思羞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也失去意义和价值。实体的属性是和谐的,尽管具有不同的趋向,但这些趋向不会在一起打架,它们遵循一个本质的趋向,这个本质的趋向来源于它们的原始形态,并一直在它们的趋向之中。实体的属性也因此可以统称为相对独立属性,属性也因此在一个实体形态之中。

我们必须摈弃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世界万物的本质,比较的方法是一种表象的方法,它只能起到一种辅助认识方法的功能,对于实体的本质,比较认识方法是无法获得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比较的认识方法必然至少需要两个对象,如果只有一个呢?而对于实体的本质,它必然在于其本身,在其内部,比较的认识方法如何去认识呢?比较的认识方法非常直观和容易理解,中国有一句俗话,叫货比三家,一比较,货的好坏出来了,容易认识。但对于监测部门给这个货的质量制定数据标准,比较的认识方法就无法做到了。如果把比较的认识方法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就必然容易产生犹如辨证学说或矛盾学说那样的分化和撕裂。尽管比较的认识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比如一个人不知道天高地厚,拿一个更厉害的人来比较一下就让他知道了,但比较的认识方法不是认识世界万物本质的方法,我们需要小心运用,否则就适得其反了。比较的认识方法容易让我们在比较中获得一个合适的状态,这个才是比较认识方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它只是一种辅助的认识方法。

实体的原始形态是原始形态的宇宙,对于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体只具有相对属性,而没有独立属性。只有当时空场在极限范围内产生质量,表象实体才产生了,在有限范围内才产生了独立属性。实体属性的本质趋向是向着平衡状态的,对于表象实体,极限属性约束着实体属性的相对属性与独立属性的趋向,整个宇宙也在相对属性层面约束着实体属性的趋向,表现为宇宙形态内部的属性趋向。所以内部是外部的前提,而不是倒置过来。相对独立属性是一个属性,同时可以立刻产生三个属性,即相对属性、独立属性与趋向矛盾属性或极限属性。我们理解实体概念,或者理解实体的属性概念,始终不要忘了实体形态的变迁有着一个来源于原始的本质趋向。相对独立属性必然产生这样的内在趋向,实体的外部因素在本质上也同样产生这样的趋向。

总之,实体的属性可以统称为相对独立属性,实体的变迁是相对独立属性的内在变迁,实体的变迁是自因的。我们尽管需要从外部把实体的变迁推一把,但实体的变迁永远是自因的,内在的动因是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