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苏红青

本人:苏红青,安徽庐江人。1999年大学毕业,大专学历。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我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这给了我巨大的打击。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头顶一片天,也是这个五口之家的精神支柱。父亲去世了,这个家庭陷入了地狱般的生活中,从实际生活,到精神层面的生活都如地狱般痛苦。母亲变得脆弱,变得迟钝,努力通过体力劳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不再太在意我们的生活,但她依然是一个好母亲。但我那个时候是不满母亲的。
    自父亲去世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我的生活都是非常痛苦的,心也是苦的。社会上有关联的人个个表现出某种迟钝和麻木,就像鲁迅笔下看客的那种迟钝与麻木。一个人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是一种“豁达的坚强”,还是一种麻木?
    我在很长时间里无法接受父亲的去世。在梦里无数次影像着父亲的生活,他在某处生活,只是与我们分隔。当梦到他与我们相遇,我的生活瞬间幸福。在那个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幸福生活的保障,有他就幸福了。
    我的情感中,理性在一天一天成熟。真实是理性思觉探求的。父亲去世了。这是真实。而我的生活为什么与我的父亲如此相连呢?有的人,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不是很高兴吗?比如杨广。还有的人不是盼着他的父亲去世吗?甚至还有杀了自己父亲的。我的精神为什么如此痛苦?仅仅是父亲的去世吗?我的精神信仰是我的父亲吗?
    在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回顾我的生活。我才刚刚二十出头,可我总是回顾我的童年、少年的生活,有时候苦苦思索生活细节。有好些生活细节都早已忘记了。这个回顾受到一个激发而强烈的,我在假设父亲在车祸前的一个生活轨迹的改变,他就会躲过不幸。
    从高三,我开始痴迷于阅读。大学的三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1999年,我的思想获得了一个巨大的突破,我建立了实体主义哲学。这是我长期苦苦思索的结果。
     2014年,我基本完成了《实体主义哲学》初稿。

四十五、论三国(一)


 

 

应该说,有关三国的文章太多了,如果没有必要,真的不必再写了。但三国社会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又是那么另类而重要,跳过她就是不完整的。因此,我还是下定决心写一章。在这一章里,我尽量另辟路径,突出几点不同。我对一段历史的看法是建立在实体发展主义下的形态历史观上,着重社会形态的论述。对于三国社会,我着重以下几点论述:

一、三国社会是中国古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开创,努力走向社会主体性社会,可惜弄得一团糟。

二、三国社会是东汉社会的延续性。

三、士族阶层的形成,贵族权利获得壮大,一直延续到唐代社会。

下面,我们就围绕以上三点看法展开本文。在论述三国社会时,我们不得不...

Read more

四十四、论刘秀及东汉社会的文明创造(六)


 

我们还是简略地探讨一下东汉社会的文明创造。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我们就不去着重探讨了,看看诸葛亮在机械方面的灵巧创造,可惜没有用到社会生产中,而是用到了战争中。下面,我们探讨一下王充哲学。

王充是东汉初期著名哲学家,王充哲学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东汉社会对儒家学说的批判。在整个东汉社会,官方意识形态都是比较宽松的,统治阶层保持着与某种意识形态一定的距离。可以说,东汉政权尊重社会主体性,在社会文明方面尊重社会主体性探索。

用某家把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串联起来,形成一种封闭的社会思想流派,这是古中国和中国古代要命的文化认知,严重扭曲了文明创造,抹杀了学者的个性,真是愚蠢至...

Read more

四十四、论刘秀及东汉社会的文明创造(五)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社会形态的冲击。社会发展在根本上就是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所以它对社会形态的推动是最为全面的,也是对社会形态的冲击最大,但并不核心。社会生产效率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社会形态的综合结果。它不是仅仅与科学、技术有关,不是狭隘的生产力概念,而是与社会方方面面相关的综合表述。除了科学、技术,还和社会组织形态相关,比如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一个表现社会组织形态的概念,社会分工自然涉及社会形态。一个人做一整件衣服,和十个人分工做一件衣服是不同的,后者涉及到社会分工。谁的生产效率高?这要看生产多少衣服。如果就生产一件衣服,一个人做反而会生产效率更高。但...

Read more

四十四、论刘秀及东汉社会的文明创造(四)


 

社会因发展而容易产生的第二个社会问题就是人口增多。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似乎得到了解决,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消费压力增大,普通家庭会谨慎选择性生育,从而抑制人口增长。现代社会医学水平的提高,为人们生育选择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这极大约束了社会因发展而引起的人口膨胀。但在古代社会,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不仅仅在于医学水平,更在于认识水平。

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而重大的问题,不关注是失职的。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人口问题,比如马尔萨斯等。但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论是极端残酷的,也是根本违背人类社会的。尽管马尔萨斯认识到人类的潜在的繁衍速度是惊人的,但人类...

Read more

四十四、论刘秀及东汉社会的文明创造(三)


 

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与贫富分化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两个概念表述,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抑制贫富分化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未雨绸缪的事情,关乎社会的基本面。社会财富分配要始终以创造社会财富为主导,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所占比例必须在合理区间,并始终为社会财富的再生产和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服务。贫富分化并非因为个人的原因,那种把贫富分化归于个人能力的不同是完全错误的。个人确实有能力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创造社会财富上也会表现出来,但绝对不至于达到贫富分化的程度。即使一些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在体力上和智力上不会差异悬殊。也许有人会在现实中找到个人巨大差异的特例,比如张三和牛顿...

Read more

四十四、论刘秀及东汉社会的文明创造(二)


 

刘秀的历史成就被严重看轻了,他的个人成就远远高于历史学家给他的评判,他的历史成就高于汉武帝。在某些方面,他可以与李世民一较高下,是难得的有成就的帝王。通过刘秀对社会治理的一些具体决策,我们可以判断,他是任何一个皇权社会都期盼的明君,他在尊重社会现实下给社会一个非常良性的治理。我们不需要多大的名头,多么大的噱头,我们需要一个稳健的社会。干一些吸人眼球的大事情,潜藏着巨大的破坏性,于人与社会真的没有半点好处。难道我们做人的信心要依靠这些有毒的东西来支撑吗?平淡而安详的生活就真的那么糟糕吗?我们为何不在追求符合真实的知识方面取得耀眼的成就呢?那也是一种含有实践的社会活动呀!完全...

Read more

四十四、论刘秀及东汉社会的文明创造(一)


 

 

侧重于政治军事方面的历史学家或学者们往往看不上东汉社会,他们把东汉社会很自然地看成是西汉社会的延续。其实,这个是大错的。他们往往对东汉末期的三国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打呀,杀呀,这个计谋,那个筹谋,好看!热闹!东汉社会呀,没有什么显赫的帝王,就连开国皇帝刘秀也被抹去了光芒,因为是刘邦的子孙,所以很自然地被看成延续西汉政权的香火。这个同样是大错的。尽管刘秀是刘邦的子孙,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已经太过遥远,只是一个姓氏了。刘秀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并非帝王家。他成为东汉政权的开国皇帝是通过大规模的战争,不是通过宫廷政变;与其他开国皇帝比,他没少吃苦。

与西汉政权...

Read more

四十三、对汉武帝的批判(六)


 

三、战争准备不充分。汉武帝几乎是在仓促之间发动对匈奴人的战争的,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这也是战争打了十多年的重要原因。尽管汉武帝和他的大臣们也做了一些战争准备,但那根本是不够的。汉武帝对战争是不尊重的,简直就如同儿戏。面对匈奴社会的强大军事力量,怎么能有丝毫的掉以轻心呢。然而他几乎是在仓促间发动对匈奴人的战争,然后边打边做战争准备,不断地扩大战争规模,这是极为愚蠢的。一旦战争变成持久的,战争就很容易变成两个社会的殊死搏斗,两个社会就会投入全部的力量,战争的规模和战争的破坏性就难以控制了。这是最糟糕的战争!也是最残酷的战争!

 所以,我们要尽量地避免战争的时间长度...

Read more

四十三、对汉武帝的批判(五)


 

战争都是有破坏性的,但任何战争都是要考虑成本的。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同样要考虑战争的成本,即使是到了民族存亡的时候同样要考虑战争的成本。战争的破坏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无论什么样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尽管如此,战争的破坏性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必须要仔细地弄明白,绝对不能草草过关。同样是对外民族的大规模战争,汉武帝与李世民相比,后者要远远优于前者。因为后者发动的战争对国内社会没有产生多大的破坏作用,而汉武帝发动的战争却把国内社会弄得一塌糊涂。

汉武帝不愿意接受匈奴屈辱性的和亲政策是值得肯定的,甚至也可以对匈奴开战,但必须严格控制战争对国内社会的破坏性,更不能利...

Read more

四十三、对汉武帝的批判(四)


 

应该说,汉文帝与汉景帝没有体会到刘邦建立混合政体的良苦用心。有学者批评项羽在主持分封天下时不公正。这种批评是非常欠考虑的,根本就不是公不公正的问题,而是基本的政治制度问题。如果说,项羽的分封不公正,那么刘邦的分封就公正吗?所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是社会制度上的大事,一分封诸侯,就是松散的邦联制度了。那不分封呢?那些功臣良将又怎么办?职权地位一世袭,就没法保证良性的社会治理。怎么办?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利界限要明晰,要防止中央过度集权,又要防止地方政府形成国中之国。怎么办?刘邦弄了个混合政体,糊弄一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汉文帝与汉景帝更没有思辨地探索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