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苏红青

本人:苏红青,安徽庐江人。1999年大学毕业,大专学历。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我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这给了我巨大的打击。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头顶一片天,也是这个五口之家的精神支柱。父亲去世了,这个家庭陷入了地狱般的生活中,从实际生活,到精神层面的生活都如地狱般痛苦。母亲变得脆弱,变得迟钝,努力通过体力劳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不再太在意我们的生活,但她依然是一个好母亲。但我那个时候是不满母亲的。
    自父亲去世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我的生活都是非常痛苦的,心也是苦的。社会上有关联的人个个表现出某种迟钝和麻木,就像鲁迅笔下看客的那种迟钝与麻木。一个人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是一种“豁达的坚强”,还是一种麻木?
    我在很长时间里无法接受父亲的去世。在梦里无数次影像着父亲的生活,他在某处生活,只是与我们分隔。当梦到他与我们相遇,我的生活瞬间幸福。在那个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幸福生活的保障,有他就幸福了。
    我的情感中,理性在一天一天成熟。真实是理性思觉探求的。父亲去世了。这是真实。而我的生活为什么与我的父亲如此相连呢?有的人,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不是很高兴吗?比如杨广。还有的人不是盼着他的父亲去世吗?甚至还有杀了自己父亲的。我的精神为什么如此痛苦?仅仅是父亲的去世吗?我的精神信仰是我的父亲吗?
    在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回顾我的生活。我才刚刚二十出头,可我总是回顾我的童年、少年的生活,有时候苦苦思索生活细节。有好些生活细节都早已忘记了。这个回顾受到一个激发而强烈的,我在假设父亲在车祸前的一个生活轨迹的改变,他就会躲过不幸。
    从高三,我开始痴迷于阅读。大学的三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1999年,我的思想获得了一个巨大的突破,我建立了实体主义哲学。这是我长期苦苦思索的结果。
     2014年,我基本完成了《实体主义哲学》初稿。

四十三、对汉武帝的批判(三)


 

刘邦为了约束过度的中央集权,为了还社会自我治理,良苦用心。他和他的群臣们建立了混合政体。但不懂得自我约束的诸侯国政府与中央政府发生了纷争,最终在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在平息了内乱后,中央政府的权利获得了明显的加强,但他依然遵循道家学说的引导,不过多地干涉社会。对此,中国古代的学者给了一个戏虐式的称谓,“与民休息”,等休息好了,再来折腾。

汉文帝的生活非常俭朴,对于中国古代帝王来说,这个是非常难得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恶人多了,就断定人的本性是恶的,也不能因此对人的要求低了。我们并不是要苛求汉文帝,但对人类社会本质趋向的探索不能耽搁。文景...

Read more

四十三、对汉武帝的批判(二)


 

我们仍需讨论项羽和刘邦所面临的问题。他们都意识到过度的中央集权政府不行,秦始皇搞的那一套要不得。但这个否定不能解决问题,明确某种道路行不通,不等于知道某种道路行得通。所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对于选择怎样的社会融合模式,具体到选择怎样的社会治理方式?这需要全社会的人开放地探讨。更为要命的是,被证明行不通的道路在斗转星移之后又会死灰复燃。总之,人与人类社会是异常复杂的。

如何避免这些要命的社会纷争?如何让那些行不通的道路彻底死去?这个非常重要,否则我们总是在那里陷入历史的循环里!唯一的方法就是社会开放,建立一个开放类型的社会,给社会所有成员充分的参与。任何人、任何社会组织在...

Read more

四十三、对汉武帝的批判(一)


 

 

汉武帝一生做了很多事,做了很多大事。相比他的两个前任,他的父亲和祖父没做多少事情而言,他可谓“雄才大略”。现今的一些史学家已经有所谨慎,反思汉武帝死后留下的烂摊子。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会选择在文景帝的时代生活,还是在汉武帝的时代生活?

项羽在推翻大秦帝国后在政治制度的选择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依然采用邦联制度。他主持分封天下,很像西周初期的模样,自己做起了西楚霸王,天下共主。但时代已经不同,邦联制度过于松散,无法再适应中华地区的社会融合了。结果可想而知,各地区的“诸侯国”纷争不断,而项羽无...

Read more

四十二、贵族出身的项羽为何被农民出身的刘邦打败(下)


 

当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时候,他的权利就成为绝对的,无人能够撼动的,他的“心脑”就腐化与没落了。社会阶层悖论暴露无遗了。这是一个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不要去寻找多少借口,说什么“以霸道行王道”,给极权专制寻找美好的外衣。只要背离了人的平等与尊重的基本原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的。

在战国末期,当人们不再关注战争,不再关心国家命运的时候,整个社会的上层阶层就已经陷入了腐化没落中,包括那些新型的还未成熟的地主阶层。社会陷入了社会阶层悖论中,各个诸侯国的权贵阶层,以及智识阶层...

Read more

四十二、贵族出身的项羽为何被农民出身的刘邦打败(中)


 

如果说大秦帝国因解放奴隶阶层而获得强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解救出被奴役的奴隶阶层,战胜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反对,在中华大地上强制推行郡县制度,这个在秦国行之有效的基本政治制度,那么它的覆灭却是因对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打压造成的,企图建立一个极权君主专制,妄图让整个社会匍匐在极权君主的脚下。

平庸的法家学说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依据整个社会属于一人的“天理”与“法理”,极权君主专制制度是完全“合理”的。儒家学说的“仁”完全是不必要的,是致使国家社会陷入混乱的祸水,必须打倒。任何挑战极...

Read more

四十二、贵族出身的项羽为何被农民出身的刘邦打败(上)


 

 

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都知道,中国社会的税是相当重的,除去实物税(后来折合成货币税),还有劳役。在很长很长的时期里,中国社会一直保留着国家劳役,各级政府组织以国家名誉无偿强征人们服劳役。“劳役”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灭迹,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不得不说,“劳役”是一个部落社会和奴隶社会遗留下的扭曲的影子。

有一件事情我们非常遗憾,大秦帝国的建立以及其二世而亡这样引人注目的历史竟然没有一本专著。在这一点上,让我不得不感叹修昔底德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它是一本记述古希腊社会内战、争霸的历史专著。此时的古希腊社会...

Read more

四十一、论秦始皇,中国走上了一条残酷的融合之路(下)


 

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秦始皇统一中国不同于夏启建立夏王朝。夏启一则是通过不光彩的方式夺取最高统治权,二则改变了核心的政治制度,破坏了朴素的民主政体。尽管前一条可以淡化,但后一条却决然不可以。夏启面临的社会选择和秦始皇面临的选择有某些相同之处,社会形态的变迁都处于一个拐点。社会融合的变迁趋向要求社会更加紧密,怎么做到这点?夏启与秦始皇,以及很多人都感受到这个社会变迁趋向,也可以说是历史使命,但怎么更加真实地认识它,以及以什么方式完成更加符合其真实?这个检验统治者的智慧和善。

对于夏启来说,原始部落社会要走向奴隶社会,部落联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改变。但怎么改变?是什...

Read more

四十一、论秦始皇,中国走上了一条残酷的融合之路(中)


 

普通人对社会的感知总是滞后的,而且是有局限性的,也是不成体系的。但如果社会的智识阶层创造不出符合真实的社会文明,那么就只能依靠他们中的一些人摸着石头过河,这样至少不会错得离谱。但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会翻江倒海,乾坤大挪移,其破坏性是非常惊人的。

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对此,一些历史学家会给我们描述一番,秦国如何一步步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又是如何纵横江湖,扫平六国的?也有一些历史学家会作一些评判,对这一历史事实作出解读;比如,社会统一是历史潮流,古中国自远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社会云云。而秦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顺理成章的,...

Read more

四十一、论秦始皇,中国走上了一条残酷的融合之路(上)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讲,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中国社会变迁史上都是一件大事。我想没有人会否定这个评判,无论对秦始皇是褒还是贬的人都会认可这个判断。至于如何评判则是另外一回事儿。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秦始皇第一次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政府,将一个诸侯国的社会制度推向了整个古中国社会,终结了古中国的历史阶段。

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是促成了汉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此,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就此确立。

在今天,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社会深入人心,尤其在汉民族的心中。在秦朝之后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尽管存在着一些分裂时期,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

Read more

四十、诸子百家的逻辑渊源(四)


 

“仁”的概念明显没有“道”的概念对“礼”所具有的批判继承,“仁的概念尽管不同于“礼”,但区别不大。它直接继承了“礼”,只是对其稍加改善,强调了对统治者本身的约束,但这种约束是建立在等级观念的逻辑基础上。可以这么说,“仁”的概念是对被统治阶层的一种妥协,一种安抚;在加强对社会控制的基础上强调了统治者的自我约束。不过,这种约束只能来自于统治者自身的“良知”,即“君君&rd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