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苏红青

本人:苏红青,安徽庐江人。1999年大学毕业,大专学历。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我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这给了我巨大的打击。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头顶一片天,也是这个五口之家的精神支柱。父亲去世了,这个家庭陷入了地狱般的生活中,从实际生活,到精神层面的生活都如地狱般痛苦。母亲变得脆弱,变得迟钝,努力通过体力劳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不再太在意我们的生活,但她依然是一个好母亲。但我那个时候是不满母亲的。
    自父亲去世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我的生活都是非常痛苦的,心也是苦的。社会上有关联的人个个表现出某种迟钝和麻木,就像鲁迅笔下看客的那种迟钝与麻木。一个人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是一种“豁达的坚强”,还是一种麻木?
    我在很长时间里无法接受父亲的去世。在梦里无数次影像着父亲的生活,他在某处生活,只是与我们分隔。当梦到他与我们相遇,我的生活瞬间幸福。在那个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幸福生活的保障,有他就幸福了。
    我的情感中,理性在一天一天成熟。真实是理性思觉探求的。父亲去世了。这是真实。而我的生活为什么与我的父亲如此相连呢?有的人,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不是很高兴吗?比如杨广。还有的人不是盼着他的父亲去世吗?甚至还有杀了自己父亲的。我的精神为什么如此痛苦?仅仅是父亲的去世吗?我的精神信仰是我的父亲吗?
    在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回顾我的生活。我才刚刚二十出头,可我总是回顾我的童年、少年的生活,有时候苦苦思索生活细节。有好些生活细节都早已忘记了。这个回顾受到一个激发而强烈的,我在假设父亲在车祸前的一个生活轨迹的改变,他就会躲过不幸。
    从高三,我开始痴迷于阅读。大学的三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1999年,我的思想获得了一个巨大的突破,我建立了实体主义哲学。这是我长期苦苦思索的结果。
     2014年,我基本完成了《实体主义哲学》初稿。

四十、诸子百家的逻辑渊源(三)



 我们通过老聃哲学中几个基本概念来探讨它与自然哲学的逻辑渊源。我们在《道德经》中完全看不到关于这些基本概念的推演交代,但从这些概念本身的内涵却可以清晰看到它们的逻辑来源。

《道德经》仅仅五千余字,篇幅很小。但把它雕刻到竹简上就是一大摞了,这个是部分原因,很现实的。


    老聃也开创了道家学说,沿着他的哲学形成了一个哲学流派。但我们要区分道家学说与老聃哲学,它们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的几个哲学流派中,道家学派与其开创哲学之间的区别是最大的。老聃哲学尽管显示了其悲观的情感,但这种悲观情感中却隐藏着非常积极而良性的情感,如果其继承者能够抓住这点,那...

Read more

四十、诸子百家的逻辑渊源(二)


 

我们得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先秦古中国社会的基本制度是邦联制度。

诸侯国的兴起宣告了邦联制度的衰败,松散的邦联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国家社会的融合。原本平静的社会开始急速流动,人口与社会财富的大范围流动搅乱了社会的平静。同时,社会阶层也急速变化。诸侯国的界限变得模糊了,人们不再只待在某个诸侯国里,他们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来回穿梭。新的财富权贵挑战旧有的社会秩序,人们渴望约束这些新兴的力量。这是一幅如十九世纪欧洲的画面。

各诸侯国之间的巨大差异激起国家之间的冲突,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战争不断。人们渴望消除这些过大的差异,怎么才能做到呢?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更大的国家社会。

...

Read more

四十、诸子百家的逻辑渊源(一)


 

 

马克思学说阶级论的一个巨大缺陷在于固化社会阶层,激化它们之间你死我活的冲突,断然否定在现实下的社会融合。它是一种极端学说。阶级论反映严重分化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功利主义诱导下的知识创造。尽管它极力为当时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底层人代言,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谋福利”,但它是错误的知识。

马克思生活在一个极度扭曲的社会形态里,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异常艰难,社会竞争残酷而丑恶,一些资本家赤裸裸地追逐权利最大化,失去理性的善,他们全然不顾别人的死活。整个社会展现出一幅“悲惨世界”的画面,面...

Read more

三十九、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文明(下)


 

如果没有智识阶层的努力,一个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是不可能建立的。智识阶层的使命就是提供知识,知识当然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反过来,如果一个社会遇到了棘手的问题,那么首先就会刺激智识阶层去创造知识。这个是春秋战国社会文明大发展的根本动因。

能不能解决社会遇到的问题,能不能符合真实地解决社会遇到的问题?这是检验智识阶层是否合格的清晰指标。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中国社会已经长期受到因社会人均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智识阶层就是在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

学术自由其实是针对探索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而言的。我们知道,自然有其本身的真实,智识阶层探索自然时要遵循其本身;那...

Read more

三十九、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文明(上)


 

 

老聃开启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新局面,从老聃时代的春秋末期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社会的大约400年是古中国社会及中国古代社会难得的自由时期。这一时期,智识阶层尤其突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为后来各个时期所称颂。

我们今天讲中国社会,其内涵不言自明。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中原、中华、华夏地区等,一个国际社会的内涵。尽管臣服于一个名誉上的共主——周天子,但那完全是象征性的。在各个诸侯国内,人们自称为“某国人”,而不自称为“周国人”。虽然说,这种既是国内又是国际的关系开始于夏朝,但真正得...

Read more

三十八、古中国自然哲学的平庸


 

 

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以国家社会形式趋向融合的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社会形态里,第一次产生成熟的智识阶层。社会产生了学者,一种职业研究学问的人。尽管在原始部落社会就已经出现了二次社会大分工,但这样的分工不足以产生学者阶层。人类的生活是有多方面需求的,幸福是这些不同需求的和谐融合。幸福是一种至善的生活形态,它只有在人的探索与追求中才能获得。生活的多种需求促使社会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以整部落的形式进行的,但手工业却是在部落社会内部出现的。农耕社会需要人们更多地认识大自然。国家社会的形成可以使得社会规模成倍地扩大,人类社会开始有意识地趋向融合。

探索世界万物...

Read more

第三部分、中国历史部分序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运用实体发展主义的历史形态观来考证与解读中国社会的部分历史。我们在探索历史问题时,首先就要区分出历史与历史资料,这个区分在理论上并不困难。对于历史资料是否符合真实,这个是对历史资料的考证,大部分是非常繁重和困难的。而有些所谓的历史资料,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是虚妄的。

实体发展主义的历史形态观,在这里需要简洁地解释一下。它是一个历史观,重在形态观念。我们在探索历史时,常常忽略社会的形态,容易简单地用一条或两条线来解释历史的变迁。然而事实上,社会是所有人组成的,它没有这么简单,它不像小说那样具有主角。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不会是少数人的历史,更...

Read more

三十三、思辨与信仰


 

 

信仰与思辨本质不同。人是需要信仰的,它往往揭示了思辨的不足。对于普通人而言,信仰更为重要。它往往关乎宗教。尽管如此,信仰与思辨却越来越趋向一致,最后必将融合在一起。

信仰与思辨是不同的,本质不同的;但它们并非对立。差异不是对立。对立中包含着冲突,或者说内在的紧张,有一种拔刀相向。差异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演变为冲突,此时的差异赋着在两个不同的实体上拔刀相向。一个人也会掉进内在的紧张,“分裂”成两个“我”,它们两个互不相让,来个一决高下。冲突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属性。

何为信仰?相信她,不需要问为什么!这个就是...

Read more

三十二、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价值评判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对人类社会本质趋向的因果判断。法律体系不同于道德体系的部分是把逻辑判断细化为因果判断因果判断是逻辑判断的范畴,犹如数学关系是逻辑关系的范畴一样,是对实体或存在体在变迁活动中关联的逻辑判断,清晰前因与后果。法律体系是对人类社会本质趋向的因果判断,是道德体系的狭义部分,是价值评判体系的核心部分。

一提到法律,人们立刻会想到强制、惩罚违法与犯罪会被追究相应的社会责任。惩罚的形式有许多种类,最严酷的是死刑。但这些并不是法律的本质,法律的本质与道德体系、价值评判体系是相同的,是影象存在。正如我们在论述道德的开始部分引述的...

Read more

三十一、道德体系


 

 

人是爱谈论自己的,尽管有些人并不爱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但同样有着谈论自己的需求。谁不呢?价值评判体系是人与人类社会对世界本质趋向的判断,那么对人与人类社会自身本质趋向的判断呢?那就是人类道德,或者伦理。道德是价值评判体系中狭义的部分,而法律是价值评判体系中核心的部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明确的。还是让我们在谈论之前读一段柏杨的短篇小说《一叶》中的对话。

在门口,阳光使魏成再度听到肚子里的鸣声。

官长,他说,我真后悔。

后悔不该偷吗?

当然不,我后悔我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