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一生做了很多事,做了很多大事。相比他的两个前任,他的父亲和祖父没做多少事情而言,他可谓“雄才大略”。现今的一些史学家已经有所谨慎,反思汉武帝死后留下的烂摊子。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会选择在文景帝的时代生活,还是在汉武帝的时代生活?
项羽在推翻大秦帝国后在政治制度的选择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依然采用邦联制度。他主持分封天下,很像西周初期的模样,自己做起了西楚霸王,天下共主。但时代已经不同,邦联制度过于松散,无法再适应中华地区的社会融合了。结果可想而知,各地区的“诸侯国”纷争不断,而项羽无力周旋。刘邦乘势做大,最终获得胜利,建立西汉政权。
项羽为什么会犯下这样严重的错误呢?归根到底,是他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他简单地认为秦始皇依靠军事扫平了六国,又因为抛弃了邦联制度才二世而亡。项羽看不到秦始皇一统中国社会的深层动因,尽管秦始皇做得不好,但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融合。我们在这里打一个比方,扬帆起航。船依靠天然的风力在水中行走,借助帆,它的航向与风的方向有怎样的关系呢?最理想的航向是与风的方向一致,所谓顺风顺水,但帆可以调整这个船的航向,使其与风的方向产生不同。但不管怎样,船的航向不可能与风的方向相背。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学问题。同样的道理,社会融合就是天然的“风力”,具体的个人与社会组织就是这里的“船帆”,而社会则是在水中行走的“船”。个人或社会组织尽管可以改变社会形态的变迁方向,但不可能与社会融合在方向上相背。
在项羽眼中,“暴秦”的内涵仅仅是残暴地打压“六国”的权贵阶层,而不是残暴本身。项羽坑杀秦军毫不手软,同样残暴。在这一点上,刘邦完全不同。或许,项羽更像一个“英雄人物”,“爱憎分明”,但这里的一切却很偏狭。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里,项羽就是一个“匹夫”。项羽看不到秦始皇的成功借助了社会融合的“风力”,虽然秦始皇这个“船帆”与“风”的方向角度太大,过于偏离,但毕竟还没有相背。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管控社会阶层之间的分歧,社会地域之间的分歧?项羽选择的邦联制早已失去了效用。项羽一怒之下烧了阿房宫,这是一个错误。建阿房宫是一个错误,建好了,把它烧掉同样是一个错误。唉,社会治理需要智慧!
邦联制度不行了。高度的集权中央行吗?秦国试过了,也不行。也许,有些人不同意,说秦国搞得不好,并不是高度的集权中央本身不行。这个观点恐怕很让人“信服”,但站不住脚。中央政府需要一些权利,这个没有问题;君主需要一些权利,这个也没有问题,关键是要多少权利?这个是有限度的。你不能无限制地要权利呀!就是蚁后也不能无限制得要权利呀!
极端思维真的非常害人。你一说不能管,他就完全放手,一切没他什么事。你一说要管,他就死死抓住,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完全不懂有个限度。要命呀。
中央政府的权利需要一个限度的约束,这个是政府有效治理的一个关键点。刘邦模糊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采用了一个混合政体,分封制与集权中央的混合体。为了防止分封制过于松散,除了加强中央的权利,还做了一个“歃血为盟”,非刘姓不能为王。刘邦肤浅地认为,血缘关系可以维护团结。这埋下了隐患,是后来“七国之乱”的一个前因。为了防止中央政府过度集权,刘邦分封了诸侯,但这种模糊无法具有长久的效用。经过“七国之乱”后,刘邦的这种混合政体完全失败了。
社会治理确实是一个需要高度智慧的事情,不过,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是需要一种能激发智慧的价值观的引导。所谓“大智若愚”,其实就是指价值观方面的。但这种价值观一定要是开放的,遵循求实精神的!否则一切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