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有关三国的文章太多了,如果没有必要,真的不必再写了。但三国社会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又是那么另类而重要,跳过她就是不完整的。因此,我还是下定决心写一章。在这一章里,我尽量另辟路径,突出几点不同。我对一段历史的看法是建立在实体发展主义下的形态历史观上,着重社会形态的论述。对于三国社会,我着重以下几点论述:
一、三国社会是中国古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开创,努力走向社会主体性社会,可惜弄得一团糟。
二、三国社会是东汉社会的延续性。
三、士族阶层的形成,贵族权利获得壮大,一直延续到唐代社会。
下面,我们就围绕以上三点看法展开本文。在论述三国社会时,我们不得不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比如对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汉献帝等历史人物的评判,对此,我们不必避开。在历史观的铺垫下,我们评判历史人物要容易一些,不过依然要谨慎,评判历史人物涉及到诸多历史事实。对于历史事件的考证,需要大量的艰辛的工作,这不是本文所着重的,我们尽量在有共识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去评判历史人物。遵循一种历史观尽管有帮助,但有时候作用并不大,而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又是一个细致的工作。
我们常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这是一个宏观的线性延续观念,但严谨地说,中国历史应该从大秦帝国开始的。夏商周三代和一个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先祖来源,我们可以叫她古中国社会。尽管中国社会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古中国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在延续上很紧密,社会主体变动不大,但从社会形态上看,也从中国作为国家社会的内涵上看,两者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我们要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当然也可以,但要明白其中的不同。
中国社会从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到三国社会,期间经历了秦汉三个社会,一直延续中央集权社会形态,政权组织主导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主导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社会形态走到东汉末期开始变得难以持续,由于经历大秦帝国和汉武帝以后的西汉社会在中央极权君主制度上的失败,刘秀开创的东汉政权开始抑制极权君主,尊重社会主体性。尽管东汉社会依然是中央集权社会形态,但要宽松得多,这种宽松让社会获得较大的发展。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东汉社会形成,士族政治。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现象呢?中国古代社会在社会形态上要走向哪里呢?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一种时空的颠倒,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如果我们过于注重社会形态的变迁趋向而忽略了现实社会的体验,漠视人们的生活现实,那是一种罪恶。不过,注重社会形态的题中之义就应该注重人们的现实生活,所以上面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但现实情况往往让人悲观,所谓的社会选择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假命题,高喊为了社会的集体权利而牺牲部分人的权利。如果东汉末期一直到唐朝社会不是在公元二世纪末到公元七世纪初,而是发生在公元十四世纪末到公元十九世纪初,那会怎么样呢?假设的一个前提是与近代社会的形成同步,那么近代社会即使不在中国社会初创出来,也会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大唐社会就不仅仅是古代隔离社会的巅峰,而是一个开放社会的巅峰。
这个假设只能博得我们一个想象的满足,我们知道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但在这里,我们要表达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也曾经有着这样的趋向,只是搞砸了而已。社会主体性社会需要一些条件,中国古代社会因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难以形成气候。
三国社会为中国古代社会开创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趋向呢?就是社会主体性社会,应该说,这个社会形态是走向近代社会的基本条件。有很多人有一个不解的疑惑,中国古代科学那么发达,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社会诞生?这个疑惑表达出中国社会一种历史情感上的痛,可这个疑惑的点是不对的。它没有弄明白科学不是孤立的,科学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部分,所以近代科学只是近代文明的一个部分。而近代文明是近代社会的一个创造物,所以,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是:近代社会为什么没有在中国社会诞生?
曾经,我们的中国古代社会在这个方向上努力过,可惜弄砸了。那就是三国社会起到唐朝社会结束的中国古代社会在社会形态发展趋向的一个努力。尽管这个努力失败了,但它的意义依然是巨大的,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古代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唐朝社会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到后来的宋元明清社会,社会的相对开放依然有一点点余热。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社会主体性社会是如何在三国社会中表现出来的?
我们必须从东汉社会谈起。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有一个表述社会主体性的词语,这个词语就是“民间”。如果一个社会,民间力量非常强大,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社会主体性社会。民间是相对于官方而言的,如果官方是主体,那么民间就不是主体。李世民呼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在这里的最好解释就是民间社会,而“舟”则是官方社会。李世民肯定民间社会的主体性,因此唐朝社会初期基本上是一个主体性社会。如果官方社会控制一切,民间社会的声音无足轻重,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社会主体性社会,就是一个极权社会。
我们来看看曹操、孙权和刘备三方的政权。从出身上讲,曹操、孙权都是权贵出身,只有刘备是草根出身,也就是下层平民出身,来自民间。尽管刘备也是皇族的血统,但他这个皇室血统因为出身低微而不受广泛认可。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作者刻意表现出对社会底层的热爱,因为他本身就是草根。一般情况下,社会存在一个“阶层夹心悖论”,社会底层的人往往与社会顶层的极权的人站在同一条战线,共同压缩中间阶层,即“夹心”。为什么是一个悖论呢?按理说,社会底层的人应该站在中间阶层一边,来共同应对社会顶层的权利扩张。但由于社会底层的人往往受到来自中间阶层直接的社会压力,所以他们更加痛恨中间阶层,鼠目寸光。而社会顶层的极权者往往会表现出对社会底层人的同情,并以此来打压社会中间阶层的人,所以极权者与最没有权利的人竟然结成了联盟,形成“阶层夹心悖论”的可笑逻辑。尽管荒唐,但完全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