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跋涉(104):三七和生姜


 万里跋涉(104)

三七和生姜

2015727日。

去城子参观之后,顺便去看看弟弟的“产业”。前两年种植三七亏本之后,去年种植了十亩三七和十亩生姜。三七真是一个疯狂的产业!弟弟种植三七之前,每公斤活三七价格在一百五十左右,而到他收成的时候,只能卖到二三十元,零头都不到。之所以亏本之后接着种植,一是期待价格会反弹;二是因为市场低迷秧苗价格下降;三是前期的一些材料还可以使用,可以降低成本。弟弟的三七地距离县城二十五公里,而生姜地则还在二十多公里之外的南盘江边。实在是不容易,下一次地相当于跑一次长途。

三七的长势并不乐观,但弟弟似乎也不悲观。上次亏本十万多,我都很替他着急了,看他还是无所谓的样子。弟弟相信财神总有一天会光顾他的,现在不过是暂时睡着了。看他们在田间的操作,除了施肥就是打农药。农药有各种各样,适应不同的需要。有除草的,有杀虫的,有解决霉斑病的……种植三七两三年后,他们已经成为专家。什么季节用什么药,怎么样配比等等,都已经搞得很清楚。说实在话,这样纯粹在农药环境中生产出来的滋补品,我是不敢食用的。

弟弟准备种三七时,我是支持的。据说,全球适于种植三七的,只是南盘江两岸文山和红河州的小片地区。我的想法是,三七作为一种药物以及滋补品,有着不小的市场,但其供给却是有限的。不仅适于种植三七的土地有限,而且不能连续种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七价格的波动居然如此激烈。生姜应该比较保险吧。毕竟它只是一种食物或者调料,该不会有太大的市场波动。不过,这次回去听弟弟说,生姜不仅卖到菜市场,还卖给酿酒厂酿酒。这一说,我感觉到这里似乎也存在投机的因素,也存在市场波动的空间。原来以为生姜的生产应该是绿色环保的,看他们的操作却发现,原来与三七生产没有太大不同,也是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

我们两辆车到了田头。烈日下,有的在田头干活,有的在树荫下乘凉。我似乎看到了小学课本里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与地主老财的游手好闲的场景。感到有些别扭,于是我挽起袖子,参与到田间劳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