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跋涉(39):罗布林卡


 万里跋涉(39):

罗布林卡

2015713日。

参观布宫之前,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我正好去参观罗布林卡。“林卡”就是园林,“罗布林卡”可以汉译为“宝贝园林”,它修建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的七世达赖喇嘛时代,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场所。罗布林卡是拉萨所有园林中规模最大,陈设最豪华,环境最优美的。它的地位相当于北京的颐和园。不过,由于年久失修或者其他原因,罗布林卡现在的规模已经大大压缩。

对于园林之美,我素来缺乏欣赏的兴致和能力。在我有些偏颇的意识形态中,这些东西都属于剥削阶级的奢侈淫逸生活的内容,它即使不是反动的,也是不健康的。我很反感某些似是而非的历史评价,比如既将颐和园看成是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象征,同时又将其作为劳动人民杰出才能的体现。这里面存在价值体系的混乱。它究竟的好的还是坏的?它究竟是丰碑还是罪证?我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判断方式自然是很偏颇的,一般情况下我也不认同。但在进入罗布林卡的时候,我有意选择了这样一种并非客观的认知方式,因为我实在找不到我到罗布林卡参观可能获得意义的视角。

我这些天几次到大昭寺,那些虔信者给我带来很多震动。从大昭寺周围磕长头的那些信徒身上我了解到,真正的信仰者正是那些贫苦的百姓。他们本来是创造财富的,但他们将自己的财富都奉献给了神。奉献给神其实也只是形式,这些财富被神的代理人直接持有,于是他们就用来修建罗布林卡了。虔信者们放弃财富,也就是放弃过舒适生活的选择;而神的代理人们利用虔信者的奉献过上了舒适的生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呢?舒适的生活究竟值得还是不值得追求呢?为什么虔信者要过艰苦的生活,而神的代理人则可以过舒适的生活呢?舒适的生活究竟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呢?

罗布林卡仅存的两座宫殿依然金碧辉煌,豪华气派,居住在里面一定很安逸,很惬意。解说员在介绍着这些建筑的出色以及墙上壁画的精美。由于知识的欠缺,我对导游讲到的很多东西都不甚了了。于是,我只能在听讲的过程中怀着愤懑的阶级情感,批判统治阶级的虚伪做作和奢侈淫逸。

最让我感慨的自然不是这两座颇章,而是园子中一片古树林。我头一天才从日喀则回来。两天之内,我看够了光秃秃的高山和荒原,看够了低矮的民房和简陋的街道。可是,在这样一片园林中,居然有这样一大片古树林,这些古树很多有合围之粗,有的要几人才能合围。在拉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培育、栽植、养护这样一课树木需要多少银子啊!我愤恨恨地想着,每一棵巨树下都埋着多少奴隶的白骨。

走出罗布林卡,感觉心情舒畅了很多。不是因为看到了秀美的景色,而是因为我刻意以一种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来审视我所看到的一切,我感觉自己朴素的阶级观念觉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