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跋涉(40):布达拉宫·财富


 万里跋涉(40):

布达拉宫·财富

2015713日。

其实我那种朴素的阶级意识是被有意设计并特意调动起来的,它服务于我一时产生的怀疑和批判的需要。在罗布林卡用过一次之后,准备在布达拉宫再用一次,然后就让它暂时退出。

布达拉宫就是拉萨的象征。拉萨不是圣城吗?圣城不是宗教之城吗?布达拉宫不过是政教合一的西藏政府的办公机构,它并不是寺院,为什么就成为圣城的核心,成为膜拜的对象?作为一个同情宗教而怀疑政治的半无神论者和半自由主义者,我对布达拉宫的宗教地位表示不信任和不认同。其实这种怀疑和批判的意念,还不是产生于布达拉宫可能僭越了圣地核心的地位,而是产生于布达拉宫内涵的某些与我的自由平等理念相冲突的东西。

布达拉宫被认为世界上现存最为壮观的古典宫殿建筑群。它确实宏伟壮观,气势非凡。众多的宫殿,无数的房间,神奇的结构,高质量的营造。它红色的墙面使用的是藏红花熬制的颜料,它白色的墙面每年用牛奶粉刷。多么的奢侈淫逸,多么的荒谬绝伦啊!这样的建筑,在那样技术落后的时代,只能是奴隶制的产物。红山上白色的布达拉宫,有时候会被想象为是白骨累就,是鲜血染就。我这样邪恶地思想的时候,会有一些渎神的感觉。不过,久未显现的无产阶级情感又给我支持。封建的腐朽的没落观念腐而不化,我们应该保持持续的批判。

布达拉宫的传奇还不在于其建筑的恢弘,而在于其财富的庞大。听两个导游说过两个数字,一个说布达拉宫储藏的财富相当于四个上海,一个说相当于半个地球!我不甚明了这些数字的意义,但是,进入布达拉宫,它财富的庞大还是让我深深震撼了。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黄金和珠宝,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庞大的金银的堆积。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僧人也许真正可以做到视金钱如粪土,所以他用撮箕收集信徒奉献的纸币。其中的一座灵塔,据说使用了3700多公斤黄金,还有无数的珠宝!这是什么样的财富概念,这是什么样的财富观念啊!这么多的财富显然只能来自千百万信徒世世代代的奉献,想一想西藏极为艰苦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积累并奉献这么多的财富,意味着要有多少藏民冻饿而死,要有多少家庭倾家荡产啊。可是这样的财富数百年来就静静躺在宫殿之中,不能发挥任何实际作用,它的意义究竟何在?我知道我的想法偏狭而愚陋,但被激发出来的阶级情感还是迫切需要一个哪怕是愚陋的解释。

我又看到了金山银山之下的累累白骨,看到荒原之中饥寒交迫的妇女儿童,于是我对那无尽的财富产生了反感。为什么那些将千百万民众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宗教代理人会得到信徒们无尽的崇拜呢?他们不是一群勾心斗角的政客吗?他们不是为了保持权力,为了谋取财富不择手段,相互残杀吗?他们为什么值得崇拜?

    想着这些无端而邪恶的问题,我对布达拉宫的敬畏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