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存在与影象存在


 

 

存在与影象存在困绕着人类社会的认识活动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清晰地接近这样的困惑,他对苏格拉底提出的形式理论异常困惑,这种困惑正是存在与影象存在对人类社会的困绕。存在概念,在哲学体系中再普遍不过的了,几乎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会肯定某种范围的存在,至少肯定自身的存在。我想没有人会否定他自身的存在,即使再极端的人也是这样相反,他的认识会更加强调自身的存在,并且以自身为中心。存在概念,我们如何去界定呢?我们只能用描述的方式去定义,因为存在概念显然是一个公认的描述概念。存在是什么呢?存在是具有属性的存在体。存在的外延是清晰的,就是存在体。即使我们所肯定的现象也是某种存在体,属性与存在体是同等的概念。我们肯定属性是存在的,那当然是肯定具有这种属性的存在体。存在体总是在实体之中,而存在体的外延又包含了实体。在宇宙迈入表象形态之后,表象实体五光十色。由于存在体没有独立属性,所以不能成为实体,尽管它与实体是同质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描述,实体是世界的唯一存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或者说别无他物。

影象存在是一个新概念,当然,影象存在的外延早已被创造出来了。在宇宙从原始形态向表象形态的转变中,质量的产生就已经创造出了影象存在。由于质量的不吸聚属性,在关联中创造一个影像属性,这个影像属性就是影象存在,比如质量的质点属性。当然,质量形态的产生是在表象实体内部完成的,因此,影象存在是实体属性创造的。影象存在的概念是相对于存在概念提出来的,用来判断实体属性的创造物,把不存在的一切都归入影象存在的范畴。当然包括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比如思辨逻辑、比如语言与文字、比如知识体系等等。我们举一个鲜明的例子来理解影象存在。比如光成像,无论是实像还是虚像,它们都是光的创造物,都是不存在的。比如海市蜃楼,它是不存在的,是光的创造物。我们照镜子,镜子里成的像是不存在的,它是我们、光、镜子等的创造物。尽管影象存在非常逼真,比存在似乎还要真实,但它们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存在的影像,是存在的创造物。这犹如小说,写得比真实还要真实,然而它不是真实。因此,影象存在困惑着人类社会对实体本质的探索。

对于我们人类社会来说,影存在是重要的,我们正是通过影象存在的途径认识世界万物的,包括我们自身。真实本身是难以认识的,我们可以认识真实的本质,但由于实体形态在变迁之中,不通过影像途径,我们的认识将永远停留在一次的极原始感知的层面,无法做到无一例外的思辨逻辑的层面。所有的表象感官也都是通过影象存在途径认识世界万物的,比如视觉、听觉等。用一个人们容易理解的例子来描述这种影象存在的认识途径,就好象我们在时刻摄影留下我们在生活中的瞬间形态,而照片中的一切都影象存在。我们的记忆、判断、推理等等都是典型的影象存在的范畴当然,我们的大脑在运动,但它的运动是物理的,或者化学的;至于思维的结论都是大脑的思觉属性的创造物,都是影象存在的范畴。这犹如光成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大脑的成像都是虚像一般。

影象存在是不存在的,那么它是怎样的呢?它是不存在的,是实体属性的创造物,虚拟世界。我们如何界定影象存在呢?影象存在是存在的影像。就这么定义,它的内涵就是影像,它的外延就是实体属性的创造物,比如数学中一切,比如物理学中质点概念,比如人类的一切知识体系,比如光的实像虚像,比如电信号,比如电磁波信号等等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形式理论的困惑是合乎思辨逻辑的,因为他的形式理论就是影象存在的范畴当然,亚里士多德本人创造的知识体系同样是影象存在的范畴。理解影象存在的概念是重要的,它揭示了我们对知识的困惑,以及我们如何获得知识的困惑,人类的知识都是大脑的思觉属性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同时,我们也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它是影象存在的范畴,它没有任何实有的约束因此,它对人类社会的引导只是一种虚拟引导犹如中国的一句古语,信则有,不信则无。

世界为什么创造出影象存在呢?因为实体的独立属性,我们可以从实体的独立属性趋向来解释世界为什么创造出影象存在,为什么需要影象存在?独立属性具有隔绝实体关联的趋向,这可以从质量形态的不吸聚属性来理解,不吸聚属性犹如一个黑洞现象,内部几乎是不可能感知的。但独立属性具有形态趋向,并在变迁之中,它本身就产生了影像属性,外部实体的感知因此获得影象存在的途径。在实体的关联中,影像属性必然产生,这也是在实体相互作用中主客体之分的来源。产生影像属性的实体是客体,接受影像属性引导的是主体。因此,一切活动都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趋向。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认识与实践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活动形态,主体与客体也在换位。如果不创造出影象存在,实体将无法感知独立属性的形态趋向,通俗地说,就是感知不到。

影象存在的作用是清晰的,就是帮助实体感知外部,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比如,如果我们不创造出数学,我们连起码的数数都不行,甭管我们创造出怎样的几进制,是二进制,或者十进制等等。苏格拉底在探索人类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的路途上,可谓历尽辛苦,最后无奈地获得了一种间接表述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影象存在的方法。我们没有人会肯定数学的存在,它在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比如1,我们知道它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把数看作存在的,那么就必然陷入神秘主义的困境。但数学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是否会在逻辑上产生悖论,然而却不会因为影象存在是对存在的对应,是存在的影像,存在与影像之间怎么会产生悖论呢?当然,在影象存在的范畴里却是可以产生悖论的,不符合真实的影象存在必然产生悖论,比如芝诺的悖论,依据不符合真实的时空观念而陷入困境。

影象存在既然是存在的影像,那么就必然要求影象存在对存在的真实对应,否则影象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或者说就无法帮助实体感知了。这对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实体是多余的,因为只有思觉属性创造的影象存在才会有是否符合真实的判断对于其它实体属性创造的影象存在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限制,受到自身实体属性的约束。即使再聪明的动物也还是动物,它们是不会具有思觉属性的,也不会判断。在宇宙中,实体属性创造的影象存在往往被我们称之为自然现象,比如光成像,比如多谱勒效应等等。在自然现象中隐藏着实体属性创造的影象存在,这需要我们的科学家去分辨。我们迄今为止的自然科学还没有系统地探索这个领域,对自然现象中隐藏的影象存在加以区分,这是重要的。影象存在的不存在特征如果不加以区分,必然会影响我们对世界万物本质的认识,尽管它本来是帮助我们认识的,但这种功能只有在我们清楚它的特征之后才会真正起到作用。当然,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探索世界万物本质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不断地剔除错误的认识成果,比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在力的作用上的错误认识。但这样的剔除是有局限的,即使我们认识到一半插在半杯水中的筷子并没有折断,那是一种假象,但我们不清楚这种假象是什么?提出影象存在,就是明晰实体属性的创造物是什么。这一点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个认识活动的基础,或者说是探索我们如何获得知识的逻辑前提。如果我们不清楚知识是什么,我们又如何知道怎样获得真正知识,即思辨知识

在哲学体系上,有一个人们非常感兴趣而又非常容易困惑的领域,认识论领域。在我的一个博客里,一位对哲学非常感兴趣的人,他就对认识论非常困惑。不仅仅是普通人,即使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们对认识论也同样困惑,比如老聃,比如贝克莱,比如休谟,比如马克思等等。老聃在他的唯一的哲学著作里直言对认识的困惑,包含了他对世界万物本质的困惑,包含了他对认识途径的困惑,尽管他对某些东西是确定的比如认为有生于无,比如认为道是无与有的宽泛统称。贝克莱和休谟更是被认识论困惑,或者确切地说就是被影象存在困惑,这是非常清晰的。如果我们让贝克莱和休谟接受了影象存在的概念,那么他们对认识论的困惑就全然没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错误,一场认识活动中的迷雾,贝克莱和休谟完全掉进了影象存在的虚拟世界里,从而否定存在,否定世界的存在。存在与影象存在,一个真实,一个影像;这犹如一个我,一个镜子中的我,一个我,一个镜子中的世界。如果按照贝克莱的认识逻辑,世界仅仅他一人,或者说,有了他,他就可以创造一个世界。物体是观念的集合。外部的世界全部是他的创造物,那么在他出生以前呢?在人类诞生以前呢?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认识贝克莱的人,很不幸,他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没有被贝克莱感知。我们不得不说,贝克莱的哲学体系犹如他的梦。

休谟同样被影象存在所困绕,尽管他的哲学体系较贝克莱的严谨得多。休谟没有前者的诡辩,他的困惑是严谨的。不过,他陷入和贝克莱一样的认识活动的迷雾中。除感觉之外,再也不能设想任何一种存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会真正超越自身一步。休谟也因此被称为不可知论者他在认识中完全被实体的独立属性阻隔,犹如那句话,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感知。他不同于贝克莱完全陷入影象存在的虚拟世界中,他似乎认识到影象存在的虚拟特征,但却又困在其中。休谟和贝克莱两位哲学家非常鲜明地被认识论困惑,但这种困惑并非如一些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肤浅恰恰相反,这种困惑是深刻的。只是他们陷入了影象存在的虚拟世界中太深,而不是如别的人那样发现不对立刻掉头,也不去管它到底是什么。当然,对待这种困境有两种选择,一个是陷入进去迷失方向,也许自己还认为发现了真理。一个是发现不对头,立刻掉头不去深究,或者草草给个令自己都困惑的结论,后一种是武断的。留给未来去探索是明智的

马克思哲学的反映论很接近承认影象存在,然而它还是影象存在界定为存在的范畴,只是又把它与存在加以区别。这完全是矛盾的当然,马克思哲学肯定了矛盾的存在。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们不得不说,马克思哲学同样陷入了影象存在的迷雾里。尽管它肯定了世界的存在,但同时又肯定了影象存在的存在,这完全是混乱的,不符合真实的。尽管马克思哲学论述的头头是道,但它完全经不起思辨逻辑的检验,如果影象存在是存在的,当然在马克思哲学中,它混合在别的概念里,而且是混沌的,比如精神、比如意识等等又与世界本质区别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我们在镜子中的虚像存在吗?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种现象存在,那这个存在又如何界定呢?那么必然导致一切虚幻的东西都是存在的,阿Q也是真实的。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肯定世界具有矛盾属性,那么我们将无所适从,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必然不成立,或A或非A,那么到底是什么?黑即是白,白即是黑,这完全是糊弄人的鬼话。尽管马克思哲学给人的印象是具有断然的倾向,然而它其实是混沌的,模糊的,肯定矛盾属性,又怎么能清晰呢?并不是马克思哲学具有内在的清晰的逻辑方向,而是社会形态给它的。这犹如一句本身意思模糊的话,然而语境给了它一个确定的含义。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本无法无天的时代当然,资本并非实体,也不是存在体,它不过是一个影象存在的东西,犹如上帝,犹如集权,但它却虚拟影响人类社会形态。人们生活在那个时代,尽管有一些阶层并不感到失落,但整个社会形态有一种趋向极度阴暗的状态,脱离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社会方向,等级观念、宗教观念等以一种更加恶毒的方式演化着,普通人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侵害。这种社会的扭曲影响着,同样侵害着马克思等人,尽管他们并不自知,还认为自己摆脱了这种侵害他的哲学体系,以及他的政治经济学说都是混乱的和极端的,并且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当然,我们应该理解马克思,也应该理解马克思哲学,以及他的政治经济学说,更应该理解追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层在一个极度扭曲的社会形态趋向里,全社会的人都要承担责任,而不是某个阶层,或者某些人,或者某个社会组织,当然所承担的责任有一定的差异。我也要喊一声,“理解万岁!”

我们要有林肯的面对历史和社会阶层的思觉觉醒,遵循人的平等与尊重的基本原则,这是人类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的唯一基准。这一基本原则必然引出两个引导精神,一个求实精神,一个务实精神,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中,这两个引导精神要一并遵循。涉及到人类社会实有的关联时,必须遵循人的平等与尊重的基本原则。对一个人的感情必须尊重,哪怕这种感情是极度扭曲的,因为这种感情是来源于他的经历,是他的真实感受。当然,尊重并不等于赞同,尊重并不等于放任,求实精神依然是根本尤其要对于那些侵害别人而违背人的平等与尊重的感情的有效约束。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马克思等人鼓动暴力革命,也不能简单地指责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前身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短暂的农民运动。

影象存在的特征是明确的,其本质就是影像,对存在的影像。我们深入影象存在的虚拟世界里,尽管它是不存在的,犹如一部经典小说,它必须遵循思辨逻辑规律。这是影象存在的根本所在,比较起存在,影象存在是虚拟的,它一旦失去遵循的规律,就什么都不是。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影象存在将是极度危险的,犹如法西斯主义。在人类社会诞生之前,影象存在至多是感觉经验,它尽管具有局限,也会带来危险,但不会有人类社会那样深入。我们也许会感叹,世界已经如此复杂,怎么会还创造出影象存在来增加我们认识的难度呢?这正如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形式理论的困惑,但这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免的,也是世界无法避免的,因为实体形态的变迁。也许我们可以用人类的爱情来比喻这种复杂,没有爱情,人们的生活将会单调乏味很多。当宇宙产生质量的时候,这一切都是必然的结果。

也许,原始形态的宇宙太过孤单,有限实体犹如一个小宇宙,表象形态的宇宙在光和影中充满迷人的诱惑。

也许,人们会对影象存在感到非常悲观,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存在的东西。然而这些不存在的影象存在却是对应着存在在很多知识体系里,我们几乎可以忘了影象存在,因为我们描述的都是存在。只有当我们表述或者判断的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想想,我们的表述与判断是否符合真实我们的表述与判断是否遵循了思辨逻辑?所以,在自然科学中,我们通常可以忘了影象存在的概念。在自然科学中,比如数学,比如物理学,我们自然地接受了对实体的表述与判断的对应关系,这是遵循求实精神的有力结果影象存在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复杂,而是在帮助实体,更在帮助我们人类社会。因此亚里士多德式的困惑是完全多余的只要我们人类在认识活动中遵循求实精神的引导,我们借助影象存在的帮助,人类才可以认识世界万物的本质,也才可以完成宇宙的使命。

在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文学和艺术,少不了精彩的虚拟故事。只要我们意识有这么个影象存在的东西我们就会在一边享受它的精彩,一边区分出它的虚拟。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而不会陷入虚拟中。影象存在的本质也必然会让它真实对应存在,我们对着镜子,没有什么可怀疑的,那就是我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