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干部造假“首战告捷”,看点在哪?


 反击干部造假“首战告捷”,看点在哪?

干部档案造假,不仅损害了制度的公平、公正,也会带坏官风民风。而坊间流传的“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则充分说明这一现象已成社会诟病,并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到了党的执政根基。

正所谓“治国先治党,治党先治吏”。为把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要求落到实处,中央组织部把整治档案造假问题列为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6项重点任务之一,从201410月开始,在全国分三批部署开展了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据报道:目前第一批即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已基本完成,420名省管干部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重用。

档案是记录干部人生轨迹的重要凭证,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档案造假者进行严肃查处,可以起到了有力的警示和震慑作用;让档案存在问题者失去提拔或重用的机会,可以使广大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和警醒。应当说,中组部的这次“动真格”、“硬手腕儿”,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干部造假的新闻屡见报端,小到“弹簧年龄”出笼、“政绩注水”出锅,大到个人履历“整容”、背景材料整体“洗白”,绝非一人之功,一日之效,而是缺乏纪律约束的利益链条所导致的结果,更是缺乏技术支撑的监控不力所导致的结果。亦是因为如此,各地坚持“清淤”与“防污”并举,围绕干部人事档案收集、整理、审核、利用、保管等重点环节,制定出台251项制度规定和细则办法,并启动了干部档案数字化管理,从制度和技术层面筑牢了“防火墙”、安装了“监控器”。

“人无不信而不立”,“官无德而失威”。某些干部之所以热衷于档案造假,目的就是为了“挣面子、占位子、图帽子、捞票子”。往小处说是动机不纯、党性不强,往大处说是对党纪法规的漠视、对党的极度不忠诚。所以,要真正实现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还须统筹并重、重拳出击。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党性教育,增强规矩意识和法纪观念,让每一名干部都能做到自觉如实地填报个人信息;二是要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淡化年龄、学历、身份等不必要的因素,避免滋生“恶小而为之”投机心理和腐败思想;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造假干部的查处力度,让其付出“血”的代价,不搞下不为例、不搞情有可原。四是要完善问责机制,对违法违规任用干部、协助篡改档案信息造假的责任人进行严肃追究、严厉惩治。

疾风劲吹荡尘埃,骤雨初歇亦有时。不管怎么说,在治理干部档案造假这场“战役”中,中组部已经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且首战告捷、大振民心。相信以此勇气和决心继续战斗下去,必然会还公众一个荡气回肠的朗朗乾坤、风清气正的亭亭生态。

(李吉明2016113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