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三季度宏观经济的运行数据,GDP同比增长6.7%。另外,9月CPI上涨1.9%,扭转了此前连续四个月下降的势头,PPI同比增长0.1% ,亦是55个月后首现正增长。一系列的数据似乎说明,宏观经济有向好的态势。
今年一二季度,GDP增速均为6.7%,三季度再现6.7%的增速,其实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好于预期的。而CPI、PPI出现增长,亦被解读为经济向好的信号。不过,尽管前三季度GDP增速表现平稳,但全年的情况如何,还须等到年底才会有答案。而三季度的好于预期,也并不意味着全年好于预期。另一方面,9月份的CPI、PPI出现增长,也只是一个月的数据而已,而一个月的数据显然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甚至是稍长时间,或许才能进行定性。
说到股市,虽然从目前数据看宏观经济有向好的态势,但股市是否能走出“健康牛”的行情来,则又是另外一回事。退一步讲,即使是宏观经济L型拐点已过,与所谓的“健康牛”也没有多大必然的联系。
表面上,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其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在A股市场早已失灵。比如,中国经济多年来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即使是去年破“7”,在全球亦处于领先地位,但A股的表现却令人不敢恭维。20余年来,A股最大的特征即为大起大落与“牛”短“熊”长。而按照“晴雨表”理论,A股应该是长牛才能“对应”多年GDP的高速增长,但这显然并不符合市场的“预期”。
因此,在A股市场,GDP增速与股市表现的联系其实并没有那么“密切”。而且,由于A股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市场,与宏观经济走势“唱反调”的时候亦不少。事实上,A股是否走牛,与GDP增速并没有多大关系,与CPI、PPI同样关系不大,只与政策有关,这亦是其“政策市”的由来。
比如2009年A股出现的大幅反弹堪称一轮小牛市,但却是由4万亿投资计划“催生”出来的。其时,如果没有4万亿投资计划的助力,此次小牛市不可能出现。再如2004年7月份至2015年6月中旬沪深股市涨势如虹,背后政策的威力体现无遗。如果没有政策的“庇护”,此轮牛市会产生吗?至少笔者表示怀疑。
至于说“健康牛”,笔者更以为那是可望不可及的。客观上,A 股市场此前的每一轮牛市行情,均没有所谓的“健康”可言。A股个股常常表现出暴涨暴跌的走势,牛市来临时亦同样如此。如2007年那轮大牛市行情,从998点至6124点,只用了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去年那轮牛市,股指实现翻番,只用了11个月的时间,因此,暴涨是A股牛市的一大生态。
而且,牛市行情之后往往会出现暴跌,2007年牛市行情最终遭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上证指数创出了1664点的低点,从6124点到1664点,股指下跌高达73%,投资者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去年6月下旬开始牛市出现暴跌,上证指数从5178点跌至2638点,跌幅亦高达49%。因此,A股市场的牛市及以后的走势,都表现出暴涨暴跌的特性,背后毫无“健康”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