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论弊病探析


  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通过一个强大的威权主义政府,运用强势政府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对社会的控制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GDP高速增长等政府规定的目标。比如高铁建设,铁道部成了政企合一的大公司,动辄投资上千亿元来修高铁,中国的高铁里程也雄踞世界第一,这是集中全国之力办大事的最好体现。然而,由于规模过大、指标过高、过于超前和投资效率低下,浪费十分惊人,投入资源和产出成果之间完全无法比拟,除了养肥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红顶商人”外,还欠下了巨额债务,最终要由平民百姓去偿还。光伏、物联网等产业也是如此,不考虑后果进行大规模投资,因为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饱和,海量的投资无法收回,最终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境地。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成了政企合一的大公司,书记是董事长,市长是CEO,由政府主导,用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以房地产投资项目建设为基本内容进行“造城运动”,这种以“摊大饼”、平面扩张方式推进的城市化,一方面,城市建设浪费的资源过多,城市化的代价太高;另一方面,建成的城市结构不合理,营运效率极低,降低了城市工商业的竞争力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很多地方出现了“死城”、“鬼城”。更为不利的是,由于城建投资中很大一部分回报很低或者完全没有回报,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就会因为投资规模过大,信用过度膨胀,导致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使国家资产负债表不断恶化,杠杆率不断增高,在受到某些冲击时易引发偿债危机,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因而,所谓的“中国模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采取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用不顾后果的短期政策进行刺激,无异于饮鸩止渴,从长期来看,由于投资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必然导致资源浪费、产能过剩,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企业平均利润率下降、失业率增加和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一系列长期后果。

  再看出口这一侧。近年来,我国实行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造成长期的巨额盈余,这必然会导致本币升值压力,对出口企业不利,因为本币升值将使出口企业利润率下降,倒逼其改进技术或进行技术创新,这样企业成本增加,商品价格上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货币当局必然不愿让本币升值,长期保持货币贬值以利于出口。同时大量出口企业挣得外汇需兑换成人民币,货币当局通过大量购买外币发行相应的人民币来维持,据统计,我国每天平均购进约20亿美元的外汇,乘上约5倍的货币乘数,等于说每天向市场注入600亿—800亿元购买力。大量的货币发行和流动性泛滥的结果:一是市场积累起大量过剩的购买力,导致资产价格上升,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贬值,而在国际市场上升值,加剧外国热钱涌入,进一步助推资产泡沫(大量热钱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价格上涨);二是消费物价指数CPI上升,通货膨胀,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因而,从投资和出口分析,“中国模式”论还有很多弊端,我们应该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不计后果、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