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开始的流动性紧张局面还在延续,在岸和离岸市场的借钱成本都被推高。12月5日,3个月Shibor报3.0889%,连涨32个交易日,创2010年12月底来最长连涨周期;离岸市场方面也没能放松,隔夜Hibor连续第六天上扬,涨522点至12.3813%,创9月19日以来新高。业内预计,资金紧张的状况可能会持续至明年春节前。(12月6日《北京商报》)
每年年末,资金紧张的局面都会出现。然而,今年似乎有点不同。因为央行似乎并没有缓解资金紧张的行动。据媒体报道,2月5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而当天到期量为1600亿元,故12月5日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回笼600亿元,结束了资金净投放情形。央行并没有因为资金紧张而加大资金投放,通过回笼资金变相“加息”的意图很明显。
为了鼓励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货币政策努力方向。在前期一系列降息降准累积作用下,企业的融资成本也的确下降了。从目前一系列经济数据看,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对经济回暖功不可没。按照央行的逻辑,为保持这个良好势头,利率即使不降,也不应该增加。
然而,事实上,由于银行间资金紧张即所谓的“钱荒”,导致实际利率却略有回升。难道货币政策方向要变?非也,非也。虽然央行的货币投放会根据经济运行的需要略偏宽松或略紧一些,但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变。尤其在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货币政策更要保持稳健,保持方向精准、力道恰好。
由于企业融资多为长期借贷,受长期利率影响较大,最近的“钱荒”所导致的的实际利率回升,属于短期利率上升,因而对企业融资成本影响不大。但是短期利率上升,会影响经济参与人的资产配置和对长期利率的预期,进而影响虚拟经济。
10月份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在严格调控下急剧降温,股市不温不火,而美元在美联储营造的加息预期下却趋于升值。资本逐利的需要驱使投资者更多地配置美元资产,直接致使人民币对美元呈现出贬值态势。尽管人民币只是对美元贬值,但在看空人民币的资本势力和部分媒体联合炒作下,国人事实上形成了人民币贬值预期。这个预期远比人民币贬值本身更可怕。于是,央行副行长不得不出来说,人民币只是对美元贬值,但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然表现强势稳定。在央行副行长解释了人民币强势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才止住跌势。
但是,美联储加息预期依然浓厚,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预期被扭转,不能只靠央行领导的解释,还要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利率充当了货币价格的作用。因而,必须让实际利率相对提升来对冲美联储加息预期对人民币贬值的影响。从根本上说,“钱荒”导致的变相“加息” 不过是在扭转人民对美元贬值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