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选聘有助于减少国企委托代理问题


     记者从国资委获悉,《关于开展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经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有望年内出台。下一步,国资委将从直接监管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的一级企业(不含金融、文化等国有企业)中再选择3至5家开展试点。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央企、国企的“一把手”或更多地从市场中产生,同时国企高管薪酬将与其选聘方式挂钩,即政府任命的由政府定价,市场选拔的由市场定价。(12月5日《经济参考报》)

国有企业改革最核心问题是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国内有些经济学家经常拿委托代理问题攻击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避而不谈,抓住委托代理问题大谈国企效率低下,借机推销国企私有化药方。事实上,不止国有企业有委托代理问题。任何企业都存在委托代理问题。企业越大,委托代理链条越长,委托代理问题越严重。中西方皆然。如果没有委托代理问题,关于公司治理研究也就没有必要了,当然,国企改革也就没有必要了。
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之所以被关注。首先是因为委托代理链条较长。国有企业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委托国家经营管理,而国家又将经营管理权委托给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构进一步将其委托为少数经营管理人员。其次是因为一些带着意识形态眼镜的经济研究者的固有成见。还有一个原因是国企经营管理者的任命缺少了市场化选择环节。缺少了市场化选聘环节,让很多国企经营管理者在决策时不是基于市场,而是基于“对上负责”。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国企的委托代理问题。
开展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试点的目的就是在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让国企经营管理者少一点“官员”作风,多一点市场思维,进一步减少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对增强企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国企改革极其重要的一步。
然而,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只能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减少,但无法消除。国企经营管理者市场化选聘和管理以后,如何激发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充分挖掘其企业家才能、减少其在经营管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都是必须继续解决的问题。在减少国企委托代理问题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