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马云的邻居、逃离江西的上海女?


 最近听到“两个人”的新闻,印象很深。

  一个是马云的邻居,一个逃离江西农村的上海女,即,网传一名上海女子陪江西籍男友回农村老家过年,因无法忍受男友家中的一顿晚餐而分手并连夜返回上海。

  

  关于前者,《都市快报》刊发的《马云发家的小区湖畔花园 今年给业主发了总计近40万元现金红包》一文有这样三段文字:

  “马云啊?原来就住在我楼上啊!他是1999年搬进来的,我晚一年,2000年搬进来的。”黄先生的房子大约140平方米,当时花了40万左右,马云的房子比楼下多一个房间,估计在45万左右。

  “马云还在湖畔花园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他进进出出。大家见到也就点点头,不太说话的,都有自己的事情忙。”黄先生笑着说,“要知道他现在这么成功,我当时应该多跟他接触一下,说不定我就是‘十九罗汉’了。”

  “喏,你看,16幢一共8户,除了马云的202和我的102,其他都已经转手卖过了,我是最老的一批邻居了。那会儿的202,是马云和阿里‘十八罗汉’开会的地方,椅子移来移去吵啊,我还拿过竹竿捅过天花板,咚咚敲几下,上面就安静了,哈哈。”

  至于后者,搜狐《网传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 网友质疑》一文有这样的报道:

  澎湃新闻搜索发现,该事起源于网络社区篱笆网一篇题为《有点想分手了。。。》的帖子。发帖人称,她不顾父母阻力来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看到了男友家的第一顿晚饭,决定分手回家。网帖首发时间为2月6日19时28分,发帖人“想说又说不出口”在网帖中写道:“楼主正宗上海人,88年,长相一般性,在外企做HR(注:人力资源管理)。爸爸国企已经退休,妈妈是学校老师,还有两年退休,家庭小康。谈了个朋友,有一年了,是外地的,人工作能力蛮强,卖相是我喜欢的那种,但是因为没有家底,估计近两年没法买房……我也有点动摇了,尤其是今年,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让我去他老家过年,我同意了。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这是今天到他家的第一顿晚饭。”

  

  发帖人晒出晚饭照片后跟帖称,“(我)下午到的,下了火车,转了一次车,还搭了类似拖拉机一样的车,颠得我晕车了,一看到这个饭菜我真的想吐了。比我想象的要差一百倍,我接受不了。现在肯定没法走,没交通工具了,我和他妹妹睡,明天一早我就走,已经和他说了,他说硬要走也不拦我,但是如果走了,就等于分手了,我说是的,然后他就出去了。”

  现在,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大家都可以想象出来。若按其心态来看,非常常见,但是,正常的事情处理不当就会衍生出新的问题。

  对于前者,马云的邻居,有这样的后悔非常正常,也非常普遍,不应苛责,自古以来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慧眼识英雄的更是少之又少,出身于草根的英雄人物更是容易被周围的人忽略。略有不妥的是,以这样的表述方式放到媒体上说,则显得不大合适,当作个人的人生体验或换一种方式来谈,给后来者一个启示或忠告,则更为妥当。

  对于后者,暂且不论其是不是炒作。这样的事情一样很多,因为对方的家境而分手不足为奇,但是一定要拍照并上传公开在网络上,则不应该。你有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你有的自身条件和择偶标准,不同意就分手,但不要在有意无意中贴上标签,好像这样的一顿饭很丢人,或来自农村就丢人。

  人生短暂,区区几十年,不如意事常八九,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顺风顺水,没必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起起落落、跌跌撞撞很正常!

  看一看《红楼梦》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读,我们更能明白: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所以,即便不要求每个人都能雪中送炭,也不要求每个人都能慧眼识英雄,更不要求每个人都能客观面对地区差异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甚至可以退一万步说,你可以看不起别人,也可以否定别人,甚至可以鄙视别人,但是,请记住,一定不要在公开场合这样做,因为你至少要为他人留一点“余地”,同时也是为自己留一点“余地”。

  开玩笑说,万一你抛弃的正好是下一个“马云”呢?

  当然,开这样的玩笑也好,建议你留有“余地”也罢,实质并非是为了功利主义,而是出于对“人”本身的尊重。拿着对恋人为例,抛开高尚的道德不说,两个人在人格是平等的,且至少是相爱一场,何必要以贬低他人的方式来抬高自己呢?更何况这样做,并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一不小心如鲁迅所说,“榨出皮袄下的‘小’”了。

  “身后有余望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留有“余地”很重要!从古至今这样的人都有,只不过在今天,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这样不留“余地”的人越来越容易被知晓,也看起来越来越多。这不是好事,需要拯救!

  如何拯救呢?

  

  其实并不难,“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 为鉴,可明得失。”参考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话,多看看历史即可。(部分图片转自百度,向原摄影者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谢付亮,品牌实战权威导师、茶叶品牌营销权威,15岁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近20年品牌运作经验,观点、论著和案例被国内外1000余家媒体推荐或报道,著有《品牌天机——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的16条黄金法则》(机械工业出版社)、《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指点茶山——中国茶业诊断与谋略》(福建人民出版社)、《卖茶你要这样说——快速破解茶叶店的49个销售困惑》、《一群正在回家的人——一位“营销诗人”的人文诗选》(上海三联书店)等10余部著作。更多快速实战的茶叶销售策略请搜索“dianchachengjin”订阅点茶成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