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使我们的农民工两头都不是家?


 谁使我们的农民工两头都不是家?

-----一位老乡感叹城里买房“付不起”而在老家建房“住不上”带来的思考!

汪华斌

昨天送一位老乡的全家人到南方去打工,他自己感叹这样的人生不知道何时能有个结果;因为他现在是在任何地方打工都买不起当地的住房,而自己当年在农村修建的住房因为长期没有人居住而破旧不堪;也就是说即使鄂州政府现在允许他维修自己的住房,他也是住不上;因为他在鄂州本地实际创造不出任何财富。正因为如此,为了孩子还得外出打工。现在孩子大了,而自己家的老人也都去世了;所以今后到什么地方都是全家人在一起。他说虽然现在的交通的确方便,但旅途辛酸实际只有亲历者自己才知道;它不仅仅是增加自己的开支,更是身心透支的过程。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产生了农民工这个群体,然而农民工离家来城市却格格不入;因为这不仅仅是户口问题,主要是再也回不去老家的生活了。首先农民工就业的都是体制外的临时工,所以解决户口实际也只是解决了农民工的二代之忧;即在读书等问题上与城市里的孩子平等了。然而即使如此,农民工同样难以溶入城市;首先就是住房无法解决,因为现在的城市住房想依靠农民工单打独创是不可能的。在现在城市普通老百姓都是一家人成为房奴的社会,农民工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购买商品房吗?由于农民工根本不具有分房的资格,所以住房就成为农民工溶入城市的门槛。

此外就是农民工即使得到支持而在就业城市购买了住房,也很难保证就业途径的风平浪静;因为农民工都是临时工,任何单位的风吹草动首先冲击的就是农民工。在我们这个关系就业的社会,失去工作的农民工想实现再就业也就更加困难了;因为现在的农民工普遍是裙带关系而到城里就业的。如某医院的后勤副院长是个农村人,于是将医院食堂承包给自己乡下的兄长了;最后是该农村的亲戚邻居全部来这里就业了。由于效益良好,所以不少农村人也有房有车了;然而这些人的工作难说固定或稳定,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更换承包难道还能保证这些人的铁饭碗吗?

正因为如此,不少农民工的奋斗史实际就是一曲眼泪史;因为他(她)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保证他(她)们的就业。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农民工曾想过赚到钱就回家创业;然而这些人过了几年才发现自己两头都不是家。因为家乡人说他们是城里人,而城里人说他们是乡下人;他们有的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竟然连户口都没有;因而不少农民工的孩子上学上幼儿园都是困难重重。而去年我有个珠海打工的老乡想回家乡创业,谁知鄂州市政府竟然禁止他维修自己的住房;结果自己农村的土坯房倒塌了。也就是说别说回家乡创业,就是回家乡居住都不可能了;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又带领全家人到处飘流;因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那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现在不少农民的二代又面临成家立业了,因而这再次成为考验农民工的问题了;如果孩子是正轨研究生或以上学历,那么才能说这农民工的二代已经溶入城市了。因为只有这样学历的人才可能不是临时工,而没有学历的农民工二代除了继承自己父母亲的个体户职业外;其它的任何职业同样也离不开临时工这个称谓。当然除极少数农民工与城市女组成家庭外,有不少农民工竟然在城市还很难组成家庭;正因为如此,不少农民工群体中的男女组合成农民工家庭;结果发现这样的家庭同样也是哪里都不是家。因为到处是城镇化后难容农民工了,所以无处去成为了不少农民工组成家庭后的难题。

本来住房是住的,可我们社会的农民工竟然是为了赚钱回家盖个好房子;于是一辈子流离失所,到处飘流;目的就是想自己老了的时候能够回家乡盖个好楼房。然而现在这种愿望也破灭了,如我老家鄂州农村就禁止老百姓修建住房。既然你自己原来的住房倒塌了都禁止维修,难道还能允许你盖新楼房吗?有的打工者想在外面学习一门手工艺,目的就是老了回家乡创业;然而同样这梦想破灭了,因为城镇化早就将我们自己的创业梦打破了。如我老家鄂州农村就禁止农民工回来创业,因为土地都卖完了;而且依然还是卖土地搞房地产的产业,它能允许你自由利用自己的资源创业吗?更何况已经没有资源了,如我的老乡从珠海打工回来想利用当年偏僻的山林创业,结果这里全部卖给人家修建坟墓了;所以创业也没有平台了,因而只能依然是到处流浪。

现在有人说农民工解决户口就是城市人了,事实真的如此吗?要知道连我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离开体制内都想回家乡创业,更何况农民工呢?因为农民工即使全部解决户口,实际上他(她)们依然还不是城市人;因为只有体制内的城市人才是真正的城市人,连下岗人员都不能是安逸的城市人;更何况还是农民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