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马克思主义论(12)


 

真假马克思主义论(12

——“列宁主义”批判

第三章,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误读

第五讲,列宁对“过渡阶段”的严重误读

列宁是怎样认识“过渡阶段”的呢?他说:“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几十年中考察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长,清楚地看到: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经过长久的阵痛,经过长期的无产阶级专政……”[1]

这段话完全误读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过渡阶段”理论。表现如下:

第一,准确地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既不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奠基人”,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学说的“伟大奠基人”,他们不是仅仅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是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变成真理的人,是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一切社会主义界线的人。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关于实现共产主义即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方法的学说。而不是列宁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学说,更不是列宁心目中的仅仅为“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即还需要由后人来发展、来完善,才能使之成为“科学”的学说。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过渡阶段”理论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几十年中考察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长”得出的结论。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发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即根据唯物史观,根据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马克思批判拉萨尔社会主义的《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阐明的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过渡阶段”理论是指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但在列宁那里却被歪曲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他甚至写到:“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2] 又说:“如果你们以为我们能从大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那你们就不是革命者,而是改良主义者或空想主义者”,[3]

其实,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相反,以为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毫无理论根据的,坚持这种毫无根据的错误观点才不是革命者,而是改良主义者或空想主义者。正是这种改良主义和空想主义才导致了列宁不得不承认的如下恶果:“ 你们粉碎了大资本主义,而从你们所有的毛孔中冒出来的却是最恶劣的投机性的高利贷性的资本主义”159

列宁还说:“在社会主义完全取得胜利以后,从社会主义中必然会生长出共产主义来”[4]

其实,一切非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或非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都是不存在的,都只能自觉不自觉地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都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资本主义”,因此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的胜利,更谈不上“从社会主义中必然会生长出共产主义来”,列宁的这种说法完全是毫无根据的幻想。全部“社会主义实践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第四,马克思讲的“经过长久的阵痛[5]是指在专制制度下,无产阶级必须经过艰苦的、甚至流血的斗争才能夺取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即进入过渡阶段。但在列宁这里却被误读为过渡阶段本身存在着“长久的阵痛”。

其实,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不存在任何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阵痛”。相反,搞“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只能陷入“口头上或主观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资本主义”并最终彻底回到资本主义老路上去,绝非仅仅出现“阵痛”。

第五,列宁还认为,过渡阶段不存在共产主义因素,只存在资本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因素,他说:“过渡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用在经济上是不是说,在这个制度内有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成分、部分和因素呢?谁都承认是这样的”,[6]

其实,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划分,都只存在资本主义因素或共产主义因素,所谓“社会主义的成分、部分和因素”都是不存在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是上述两种因素并存并逐步用后者取代前者的社会,否则,它就只能是单一的、完全资本主义的因素。我们说它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资本主义”,道理就在这里。

列宁又说:“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7]

列宁的这段话完全把理论是非搞颠倒了。其实共产党掌握政权后只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努力创造条件,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才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无往不胜。否则就只能重走资本主义老路。

列宁就是这样明确地、全面地、彻底地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阶段”理论。列宁的这一错误说明,他还根本不懂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明的唯一正确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是:逐步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而达到逐步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直至最终建成共产主义。

第六讲,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及其作用的严重误读

如前所述,列宁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和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他只认为“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他还认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原因是必须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各种坏分子的犯罪活动,没有认识到它的根本任务是实行和保护生产方式的变革,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他说:“凡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由于两个主要原因,或者说在两个主要方面,必须有专政。第一,不无情地镇压剥削者的反抗,便不能战胜和铲除资本主义…… 第二,……旧社会的一切有害分子——其数量当然非常之多,而且大半都是同小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因为一切战争和一切危机首先使小资产阶级破产和毁灭——在这种深刻变革的时候,自然不能不‘大显身手’。而这些有害分子‘大显身手’就只能使犯罪行为、流氓行为、收买、投机活动及各种坏事增多。要消除这种现象,需要时间,需要铁的手腕……从前历次革命中的不幸,就在于使革命保持紧张状态并使它有力量去无情镇压有害分子的那种群众革命热忱,未能长久保持下去……马克思正是总结了历次革命的这个历史经验,这个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教训,提出了一个简短、尖锐、准确、鲜明的公式:无产阶级专政。”[8]

这种观点完全是浮浅的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之谈。是丝毫不懂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很明确的:在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都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它的根本任务是实行和保护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任何阶级的专政,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没有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无产阶级执政后偏离了这个方向和原则就不能保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就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就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

第七讲,列宁对经济与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严重误读

列宁认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9]“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10]“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11] “任何革命的最主要的问题都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权在那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12]

这些观点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既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又完全颠倒了经济与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首先,经济与政治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其主次关系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依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也是这样。例如,无产阶级不掌握政权就不能变革生产关系,这时进行政治斗争,夺取政权就是主要任务而居于首位;当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进行经济斗争、变革生产方式就成为主要任务而居于首位,否则无产阶级政权就不能保持其性质。

其次,经济、经济基础是根本,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政治必须适应经济的要求,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才会有自己的生命力,决不能把二者颠倒过来。

因此,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政治制约和影响经济,上层建筑制约和影响经济基础则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所谓“反作用”就是这个意思。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既起着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作用,又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这种制度不走向灭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造成的阶级差别、阶级斗争和生产力浪费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政权,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其根据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常识,而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常识的观点;无产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固然不能维持它的统治,也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可是它如果不建立自己的经济制度,不解决它的生产任务,能维持它的统治,能作到在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吗;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变革生产方式问题,夺取政权只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手段和前提,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政权掌握在那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的观点也是错误的,难道资产阶级手中有政权就能永远维持它的统治吗,同样,如果无产阶级仅仅依靠手中有政权而不去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也不能维持它的统治。

(待续)



[1]《列宁选集》第三卷416页(92年版)

[2]《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190页(第二版)

[3]《列宁选集》第四卷92页(92年版)

[4]《列宁选集》第四卷93页(9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2页(95年版)

[6]《列宁选集》第四卷490页(92年版)

[7]《列宁选集》第四卷92页(92年版)

[8]《列宁选集》第三卷497498页(95年版)

[9]《列宁选集》第四卷 407页(95年版)

[10]列宁选集》第四卷 408页(95年版)

[11]《列宁选集》第四卷 499页(95年版)

[12]《列宁全集》第32458页(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