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旅游”的理论基础


    “情感旅游”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尼可马可伦理学》中指出,人的灵魂由理性和非理性(情感、本能和冲动)两个部分构成。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指出,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对抗的:理性由于处于优势地位则往往卓越和显得大度,而情感受到压抑而变得平庸和没有气量。人们需要在理性和情感、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天地间往返巡游。只有把情感从理性主义的虎口中解救出来,才能发展情感民主、建设情感文明。根据谢彦君、龙江智、石培华等人的研究,旅游世界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个崭新世界,是一个不具有绝对客观存在性的、感性的世界,游客在这个世界中寻求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慰藉。概而言之,旅游世界应该成为文明社会的有机补充,而情感则是旅游世界的基本要素。
       人是情感性动物。情感是人类行为的调整器,是人类信息提取的中心机制,是人类智慧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情感需要便日益凸显出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的“爱和归属的需要”、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ErichFromm)在“人的五种需要理论”中指出“关联的需要”和“定向(献身)的需要”即与此相关。社会学家王宁认为,情感需要是指向他人进行情感倾诉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安慰和依赖的需要,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传统社会以人际情感沟通为情感满足和支持的主要方式,而现代人的情感需要越来越借助于情感消费的方式来得到满足。于是,一个巨大的情感产业群应运而生,旅游产业便是其中之一。换而言之,旅游业是一种情感产业。
        情感是重要的旅游动机。法国著名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的情感动机理论认为:感情、行为和才智构成人性,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感情,正是人的感情决定了人的理智和活动的目标,即人的行为主要受情感动机的推动。罗伯特·W·麦金托什(RobertWMackintosh)等人提出的旅游动机四分法中涉及了情感领域。“四分法”即将旅游动机划分为健康动机、文化动机、人际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四种,其中的“人际动机”意指“希望接触新的人群、探亲访友和寻求新的不同体验”。戴恩(Dann)也把情感动机归入旅游动机之列,将旅游动机分为情感梳理、自我提高、想入非非三类。CeesGoossens的享乐旅游动机模型(即倾向一刺激一反应模型)指出,旅游者被自己的情感需要所推动,被自身的情感利益所拉动。
        营销学、未来学指出了现代社会情感消费日益增长的趋势。“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PhilipKotler)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量的消费阶段、质的消费阶段、情的消费阶段。在第三阶段,新的营销理论强调的是消费者在观看选择和购买决策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澳大利亚学者贾莱特(KylieJarrett)、瑞典学者阿维森(AdamArvidsson)、美国学者哈特(MichaelHardt)等指出,创新、品牌营销和情感经济是后福特生产体制的核心。娱乐工业和各种文化工业的焦点都是创造和操纵情感。过去只要生产满足人们物质性需要(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就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现在则需要在产品中融入情感的文化元素,包含情感煽动力的信息,才能使产品被公众喜爱。未来学家詹森(Jensen)指出,人类在历经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之后,即将跨入第五种社会形态——梦想社会,情感市场即将取代有形产品的市场,旅游业是一个增长趋势很明显的行业。在他识别出的六种情感市场中,就包括了亲和力、友谊和爱的市场,以及关怀的市场,其他还有“我是谁”的市场、冒险精神的市场、醇和心境的市场、信念的市场。
        在旅游学术界,旅游被比喻为“现代朝圣”,具有鲜明的精神文化特征。纳尔逊·格雷本(NelsonGraburn)指出今天的旅游与历史上的朝圣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对个人有着极大的精神意义。麦坎内尔(MacCannell)则明确提出了“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郑晴云分析了朝圣、旅游的精神文化属性,指出:从外部意象看,朝圣与旅游征途上的一切物化载体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显呈;从内部结构看,朝圣与旅游作为一种人生的“通过仪式”,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寻根。旅游者与朝圣者一样,他们经历辛苦漫长的旅途,追求“他者”真实、“我者”真实以及“他者”与“我者”之间的人际真实,他们拥有同样类似的神圣情感体验。此外,家庭旅游、情侣旅游、亲子旅游、慈善旅游、寻根旅游、祭祖旅游、狂欢旅游等情感含量高的旅游类型也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受到旅游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引用格式:李庆雷,李芳.情感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启示()M.中国旅游报,2016-2-29(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