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旅游”的基本内涵


 “情感旅游”的基本内涵
       “情感旅游”是一个新颖的概念,明确这一概念的内涵、搭建讨论平台是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李金早局长在论述新六要素时指出,“情感旅游”包括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宗教朝觐等各类精神和情感的旅游新业态、新要素。根据这一表述,“情感旅游”既指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指以情感消费为主要标志的旅游业态,还可以指情感含量高的专项旅游产品(如蜜月旅游、孝亲敬老游)。其中的“情感”既涉及人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世俗情感,又包括以崇高、神圣为根本特征的精神信仰。
       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情感旅游”界定如下:为了表达、维护、增进、修复、见证、纪念、寻找与特定对象的情感关系而进行的旅游消费行为。这里的“特定对象”包括情侣、亲人、朋友,以及对旅游者而言具有意义的组织(如祖国、工作单位、民间团体)。相应地,为了满足上述需求而提供的场所、情景、活动、商品、服务就是情感旅游产品,如蜜月游、亲子游、敬老游、祭祖游、进香游;具有相同产品供给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商业形态就是情感旅游业态,如目前市场规模较大的婚纱摄影点、蜜月酒店、约会餐厅、蜜月度假景区、旅游礼品店、婚庆公园、情感教育基地、减压中心等。
        任何旅游活动中都会伴生情感要素,但情感的比重和强度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据此,可以将“情感旅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型。狭义的“情感旅游”亦称情感驱动型旅游活动,是指以情感为主要动机、情感消费含量高的旅游行为、产品或业态,如以海南三亚为目的地的婚纱拍摄之旅、以广西巴马为目的地的孝亲敬老游、以山东邹城为目的地的母教感恩游、以丹江口为目的地的饮水思源感恩游、以西藏为目的地的转山转水游、以云南丽江为目的地的爱情疗伤游、以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代表的祭祖寻根游、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雨花台为代表的缅怀纪念游。广义的“情感旅游”也称情感伴生型旅游活动,包含所有涉及情感消费的旅游行为、产品或业态,如丽江古城游览中的东巴风铃许愿、放河灯、购买礼品馈赠朋友等。与后者相比,前者更具有典型意义,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对象。
        通过与观光旅游、探险旅游、购物旅游等进行比较,不能看出,“情感旅游”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情感主导。与日常活动不同,旅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性超越理性。情感旅游者注重情感的表达、寄托和回归,追寻情感释放、心灵滋养、精神救赎,构建自己的情感家园,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情感消费活动。这造成情感旅游自由度较高、灵活性较强、非常规消费较多,与团队观光旅游差异较大。
        第二,重视象征意义。旅游者更加重视目的地、活动项目的寓意,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类似海南三亚“天涯海角”、重庆江津“爱情天梯”、法国“普罗旺斯”这样的情感“标志”景物备受婚恋旅游者青睐。同时,旅游者的消费容易受到影视文艺作品和时尚的影响。在杭州,许仙、白娘子雨中相会的断桥,梁山伯、祝英台三载同窗的万松书院,葛优、舒淇“非诚勿扰”的西溪湿地都成了婚恋旅游者的必游之处。这要求企业为旅游产品赋予情感内涵,引起情感旅游者共鸣。
       第三,支付意愿和能力强。为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情感旅游者有意愿也有能力付出金钱、时间、体力、智力和情感。例如,青年男女克服困难举行独特而又难忘的“海底婚礼”、宗教信徒不顾艰难险阻进行朝拜、退伍军人不远万里回到当年战场祭奠战友。这通常会给目的地带来较多的综合收入,是不少地方竞相发展情感旅游、甜蜜经济、幸福事业的重要原因。(
引用格式:李庆雷,李芳.情感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启示()M.中国旅游报,2016-2-29(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