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面对媒体发言善待媒体就是善待公众期待
李华新
“部长通道”是今年两会一大亮点,成为两会开放透明和善待媒体的一个象征。在这个通道上,以往记者拉着喊着部长接受采访的场景不见了,变为部长主动站出来回应关切,甚至变成部长排队10多分钟等着接受采访。媒体报道称,两会前李克强总理接连两次“发话”,要求各部委主要负责人“要积极回应舆论关切”。部长主动放料,使这个通道上传出了很多新闻,如交通部长对拥堵费传闻的回应,人社部部长称网传延迟退休时间表属误读等。(2016年03月12日 19:51:30 来源:中国政府网)
让人感动的是交通部长杨传堂进入会场时,本次“两会”以来第三次站到了“部长通道”的发言席前,回应记者关于征收拥堵费的提问,称地方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收费,“各地情况不一样,治堵都能找到与实际相符的办法,让人民的心不堵”。
但是因为马上就要开会了,杨传堂离开“部长通道”后,杨传堂听到身后有记者追问关于三峡通行能力的问题,“他必须马上开会,来不及回答,所以让我出来找这位记者,要书面回复”。杨传堂要找的记者是谁?“部长通道”沸腾起来,数名记者扑到话筒前,询问详情。交通运输部研究室负责人站在两会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身边解释说,离开“部长通道”后,杨传堂听到身后有记者追问关于三峡通行能力的问题,“他必须马上开会,来不及回答,所以让我出来找这位记者,要书面回复”。
现在记不需要堵、逮和抢,部长们主动曝料,打通了各种阻隔,树立了开明开放的政府形象。期待“部长通道”不只在两会期间存在,最好能成为一种官媒交流、官民沟通的常态化新闻通道。
事实上,“部长通道”已经有了常态化的制度基础。各部委已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向媒体发布新闻,回应记者提问——只不过部长们较少亲自出席,以后部长们应更多地站到发言席上。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媒体采访,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
这是部长的出彩秀,可是也是李克强总理的要求,而且这些部长们都是不失众望的。
此次部长们在通道上的活跃表现,既起到了在很多问题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正能量传播效果,满足了媒体和公众的新闻渴求,也有效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政府部门工作,在一些问题上赢得公众理解。部长越坦诚,公众也越理解,没有一个实话实说的部长被吐槽,也没有一个坦诚回应的部门被批评,这就是打通官民阻隔后产生的效果。
部长们主动站出来答问,能够让政府部门更有亲和力,民众对政府部门更有亲近感。
部长站出来答问,也体现了一种政府诚意,能够减少新闻信息传播的中间损耗,部长应该是一个部门掌握信息最多、最先知情、也最权威的人,站出来回应公众关切,公众会更相信。老百姓有时候之所以变成“老不信”,不仅是“说了什么”,更在于“谁在说”,部长站出来说更能提高发言的可信度。这可能也是总理多次要求部委主要负责人“积极回应舆论关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由于网络的传播,使得一些本来不是这个意思的意思,因为口音的关系或是再传达的关系会使得一些信息走样。现在让部长们直接走向前台直接面对媒体,使得部长们非常接地气,因此就更加易于与大众交流沟通,使得人们对于部长的形象不再陌生。而部长们则是借助于媒体达到了最佳沟通效果。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