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的诉求对簿公堂是法治社会的进步


民意的诉求对簿公堂是法治社会的进步
 
李华新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贵州一村民不服贵州省人民政府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将贵州省人民政府告上法庭。昨天上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这起行政诉讼案。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鸣明 作为省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坐上了被告席,到庭应诉,开全国先例,迅速引来热议。央广网遵义4月12日消息
 
先不说这场官司最终的结局,就是说作为一省的副省长能够做到被告席上,而且是有一个普通的农民作为原告;申述自己对于状告省政府的理由,这本身就是一种法治的进步。而作为副省长现在做到被告席上,这样的滋味也要尝尝了。
 
本案争议的焦点:一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方案的通知是否属于行政复议受案范围;二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作出的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是否合法。
 
 
这场诉讼向媒体开放,整个庭审活动持续了一个小时,坐在被告席上的陈鸣明格外引人关注,当天有来自贵州省直部门、贵州各地州市政府单位50多名干部到庭旁听。开庭,原告突然看到副省长在被告席上,他既兴奋又紧张。庭上,原、被告双方各自围绕诉讼主张进行了举证、质证和辩论,充分发表了意见。
 
总体上看,庭审中,村民有些紧张,陈鸣明很淡定,律师们言辞犀利。休庭后,陈鸣明主动走向原告,友好握手。他希望丁加强不要因为法庭诉讼影响生活。本案将在合议庭合议后择期宣判。
 
原告方“通过提起行政复议的方式来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值得肯定”。这是副省长的看法。有法学专家认为,昨天的庭审具有示范意义,解决了“民告官不见官”的这么一种常态,有利于消除“官贵民轻”的思想,无论谁胜谁败,对于推进依法行政,推动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算是开了个好头。
 
有旁听者表示,行政诉讼案件,副省长出庭应诉前所未有,开明的态度,将对贵州法治建设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这应该是个良好的开端,也应该是法治进步的具体体现。而本案的意义则是开启了民告官的可能性。贵州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认真对待农民的状告,能够在法庭上对簿公堂,即使是败诉,也应该看做是一场胜诉。
 
民意的诉求能够以对簿公堂的方式来陈述己见。这就是法治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