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出现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 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中,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享物品的概念由来己久。早在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讲道:“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上来看,共享使用比私人占有具备更大的优势”。这句话对旅游消费而言,再恰当不过。众所周知,旅游活动是发生在异地的暂时性综合体验活动。大众旅游者不可能携带食、住、行及其他相关设施设备,也不会为了暂时性消费而在异地修建食宿设施、购置交通工具。作为一种理想选择,旅游者会采取暂时租用当地的生活设施的方法,通常是与别人共享接待服务设施,包括组成旅游团共用旅游车、租用酒店的房间等具体形式。1909年起源于德国的青年旅舍(Youth Hostel)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以为年轻人提供短期住宿为己任,鼓励游客从事户外活动以及文化交流。青年旅舍大多设有交谊厅和厨房等公共区域,提供“通铺”或“上下铺”的团体房型,这就是共享消费理念的体现。
在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少旅行经验或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士通过互联网无偿发布旅游地信息、游记、旅游攻略,甚至为旅游者解答相关问题。在这类群体的推动下,一些网站开辟了专门的UGC社区,UGC型旅游网站陆续出现并成为一种趋势,如蚂蜂窝、一起游、驴评网、百度旅游、到到网、穷游网、游多多旅行网等就是这类网络平台。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即用户生成内容。它的本意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在UGC类社区或网站中,相当比例的内容都是用户义务提供的,而不是由社区负责人或网站运营商提供的。游客可以无偿浏览这些旅游信息,甚至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出游前先登陆相关网站查找相关旅游信息和攻略已经成为新一代的旅游消费习惯。在互联网时代,共享消费理念不断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了解并接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活动中的共享消费形式层出不穷,共享的对象从专业机构的资源转向了旅游地居民,搭车旅行和沙发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搭车旅行(Hitchhiking)是通过在路上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来完成旅程的旅行方式,因其体现的自由浪漫精神而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搭车在20世界60、70年代的欧美是一种常见的交通方式,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1957年创作的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就有相关描写。至今,欧美地区每年仍有数万人选择这种方式旅行。“沙发客”指“睡别人的沙发”,是指利用别人家中的闲置空间解决旅行中的住宿问题。2003年1月,范特创立了名为Couchsurfing的全球沙发客自助游网站。沙发客通过该平台互相交流,查找旅游地住宿信息。这种方式不仅节省旅行费用(沙发客多为志愿者免费提供住宿),可以融入当地生活,还为旅客带来了更多的不可预知性和奇妙性,迅速在青年旅行者中传播开来。在这两种共享方式中,搭车旅行具有当面性和随机性,搭乘的车辆的主人可能是当地人也可能是路过此地的人,沙发客则依托网络平台提前预约当地人,更多地体现了共享经济的特征,可以称之为旅游共享经济的雏形。(首发报刊:李庆雷,蒋冰. 国外旅游共享经济的发展及其启示.中国旅游报,2016年4月13日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