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而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下一期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里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别对之进行分析。
(一)工资全部用于消费模式下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对于生产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c+v+m”的商品价值形态公式,国民收入可以用公式表述为v+m,其中v表示为劳动者的工资形态,根据上述理论假设,其主要用于消费,因此,v作为工资形式价值形态的代表,其在使用价值形态上主要对应于一定时期社会生产的消费资料。就m而言,m主要代表生产要素投入者获取的剩余价值,其中有一部分要用于消费,笔者在这里用m1加以表示,其对应的是本期生产的消费资料,剩下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积累,这里用m2加以表示,其对应的是本期生产的生产资料,于是有m= m1+ m2。下面具体分析v与m增减变动对于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1.v减少对于下一期社会再生产的影响效应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如果以劳动为表现形态的工资v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减少,则必然使劳动者自身生存需求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下一期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与此同时,鉴于在生产要素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边际消费倾向较强的特征,因此,由于v参于国民收入分配份额减少而导致m增加的部分也不可能由其生产要素拥有者用于增加消费。受此影响,在市场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社会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总量是减少的,鉴于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一一匹配关系,在消费资料需求减少的影响下,必然会使消费资料出现过剩,在消费资料无法实现由使用价值形态向价值形态转换的背景下,消费资料的下一期再生产就会受到影响。鉴于消费资料的储存周期较短,因此,其一方面造成了本期消费资料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使下一期消费资料的再生产不得不相应地减少,以此来应对本期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由于v减少而导致消费资料需求的削减,其反过来又会影响为消费资料生产部门提供机器设备的生产资料部门顺利地实现由使用价值形式向价值形式的转变,由此引起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不平衡。此外,由于m部分拥有者边际费倾向较低,他们由于v减少而增加的m部分在不可能将之用于增加消费的条件下,只会用于增加积累,受此影响,其必然会使本期生产资料部门的价值需求大于其使用价值供给,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会导致m中新增的价值部分无法实现由价值形态向使用价值形态的转换。在实现生活中,其主要表现为没有使用价值形态商品做支撑的货币资本,这些资本在下一期再生产中主要通过放贷或进行金融投机的方式,实现其另一种形式的由价值形态向使用价值形态的转换。当然,如果生产要素所有者将由于v减少而增加的m部分用于消费,则必然是一种超出一般消费水平之上的消费升级需求,由于在本期的社会再生产中,消费资料的再生产是依据正常消费水平来进行的,因此,这部分由于v减少而增加的m部分的消费升级需求与消费资料由于v减少而出现的过剩供给,在价值形态和使用价值形态上并不是一一匹配关系。由于本期社会生产由于v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相应减少而导致了对于生产资料过多的市场需求,因此,在下一期社会再生产中,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部门生产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其资金来源一方面来源于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自身的进一步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来自于本期v减少而增加的m部分。[1]
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可以通过价格的调整,来达到供求的均衡。因此,就消费资料生产者而言,面对由于v减少而导致的消费资料过剩,消费资料生产者可以通过降价的方式,将消费资料卖出去,在此背景下,虽然劳动者由于v减少而获得的消费资料使用价值总量不会改变,但是,就消费资料生产者而言,他们获得的价值是缩减的,因此,与消费资料没有降价一样,消费资料生产者在下一期再生产中会缩减消费资料生产规模,甚至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消费资料生产者还有可能通过行业转型的方式,由消费资料的生产转向生产资料的生产。就生产资料生产者而言,面对增加的生产资料需求,其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的方式,使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实现均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v 减少而新增的m部分,如果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去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那么,其必将增加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利润,由此导致下一期社会再生产中生产资料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如果这部分由于v 减少而新增的m部分,不去购买价格上涨的生产资料,而是用于从事放贷或金融投机,那么,这些资金最终也会流入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从而在下一期(或下几期)社会再生产中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在生产资料供给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就此而言,在v减少导致m相对增加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生产资料价格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资料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只能是暂时的。
2.v增加对于下一期社会再生产的影响效应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如果以劳动为表现形态的工资v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增加,则其必然会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生存需求,从而增加下一期社会再生产中劳动力的供给或提高下一期社会再生产中劳动者的供给质量,与此同时,鉴于在生产要素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边际消费倾向较强的特征[2],因此,由v在国民收入中分配比重增加而增加的收入部分,主要由劳动者用于消费,其一方面会在即有消费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扩大消费品的消费数量,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劳动者进一步增加下一代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实现消费者在消费水平上的优化升级。就此而言,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v所占的比重得到提高之后,在市场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社会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是增加的。鉴于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一一匹配关系,在消费资料需求增加的影响下,必然会使消费资料出现供不应求。受此影响,一部分劳动力有可能将未转化为使用价值形态的价值存放于银行,形成银行存款,即个人储蓄。这部分储蓄一方面可以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未来在消费产品上进行升级换代的方式,实现由价值形态向使用价值形态的转变。在价格变动的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者有可能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实现消费资料供给与需求的均衡。鉴于消费资料在本期社会再生产中表现出来的较大需求和价格上涨之后所呈现出的较高利润,在下一期社会再生产过程序中,消费资料的再生产规模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扩张,其既主要表现为消费资料生产规模在维持即有消费水平上的进一步扩张,也表现为消费资料消费层次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使下期社会再生产中消费资料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就消费资料规模扩张的资金来源而言,消费资料生产规模扩张的资金来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消费资料生产者自身的进一步积累和消费者无法实现的那部分收入[3];另一方面来自于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跨行业投入。鉴于v与m之间所呈现出的“此增彼减”关系,因此,当v增加时,m必然是减少的,受消费刚性影响,在m减少的情况下,m所有者一般不会降低消费需求,而只会减少投资需求。因此,在本期国民经济结构中,如果生产资料价格不变,其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需求的减少,从而使部分生产资料无法实现由使用价值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变;如果生产资料价格可变,则生产资料生产者必然会通过降低生产资料价格的方式,实现生产资料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一般而言,鉴于生产资料具有储藏周期较长的特点,生产资料生产者会将其未实现的价值转移到下一期社会再生产中去实现,其主要表现为存货的进一步增加。受本期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生产资料供过于求的影响,生产资料生产者会进一步减少其在下一期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部分生产者甚至有可能转到需求较旺的消费资料生产领域,由此导致生产资料生产规模的进一步缩减。
总体来看,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增加或减少v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都会对本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平衡和下一期社会再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言之,虽然在重化工业时代,减少v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进一步扩大社会投资规模,从而增加生产资料的供给数量,加速工业化进程,但是,鉴于投资领域存在自身内循环的特征,因此,通过减少v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的方式扩大投资,可能会导致投资与消费的进一步失衡,最终影响投资的质量和效率。相反,在经济转型时代,通过增加v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刺激消费,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一方面通过劳动者消费水平提高的方式,为下一期社会生产提供优质的劳动力供给,从而促进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提高v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的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消费水平,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再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断满足和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当然,在平稳的经济增长状态下,保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