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甘肃临洮县所有“吃财政饭的”的工作人员每年都会以绿化费名义,被扣掉一个月工资10%,3年共扣1380万元。记者发现,这笔钱确实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该县副县长称:做法确实不合乎国家政策,但我们实实在在想把绿化搞上去。(据2016年4月3日 央视)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4-03/doc-ifxqxcnp8506854.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9&doct=0&rfunc=83
“绿化祖国、造福子孙”等口号,激励了一代代人投身植树造林,算得上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
植树造林听上去很美,但听听临洮县被扣薪者的怨言,人们就听出了别样滋味,那里有权力的任性和张狂。
甘肃临洮县以扣薪植树的苛政,将权力的手伸进了公职人员口袋,在张冠李戴中,给权力戴上了绿帽子,把地方政府推上了民意审判台。
这让人想起1993年《教师法》出台前后大范围出现的教师待遇拖欠问题。当年,笔者在湖北孝感市教育局工作,一项重要工作是跟随领导下基层调研教师待遇拖欠,听地方政府领导解决教师待遇拖欠的决心和信心。在广水市,时任市长蔡民族高调宣称,“教师待遇不兑现,首先停发我的工资。”这一表态后来被我推到了湖北日报。
当年,个别地方、个别领导的雷厉风行,并没有改变教师待遇变相拖欠的现实。那一年,孝感所辖的大悟县卷烟厂出现滞销,地方政府以烟抵薪,许多教师不得不低价抛售高价抵扣的香烟,换取必不可少的养家糊口费用,事实上被克扣了工资,教师队伍对此强烈反弹,人民日报记者专门赴当地做了调查。
时过境迁,在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良好增幅的情况下,个别地方再次出现扣薪植树的问题,这与当年拖欠教师工资异曲同工又迥然不同。
众所周知,全民参与的植树造林是民心工程,但超出地方政府支付能力的绿化工程,则异化成了面子工程,这样的面子工程各地做了不少,并蔓延到众多领域。
笔者乡土调查期间,曾在高速路上看到一车车大树北上南下,多是从贫穷落后地区送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在乡村,树贩子出没于村庄和山林间,寻找可以卖出好价钱的大树、古树、名树,以极低的价格收购,然后高价转手卖给城市。
那些年,大量名贵树木流向城市,一棵树动辄数十万元,藏着深不可测的绿化腐败,巨大的差价打着绿化的旗号流进利益集团腰包,个别官员为此身陷囹圄。
在哈尔滨,笔者曾看到整个城市屋顶披上红色,站在高处俯瞰城市,发现不少没有屋顶的旧楼天台被刷上红漆,与红屋顶融为一体,可以想见,这是用纳税人的钱染红的,是一项扭曲的政绩工程,有人希望慷国家之慨染自己的红顶子。
在乡间,笔者曾听到这样的抱怨,农村水利灌溉工程年久失修,需要排队轮候改造资金,往往一等就是十多年,好不容易轮到了,却被告知,地方某项迎检工程需要绿化重要路段,当年小农水资金不安排了。为了给领导脸上贴金,为自己的政绩披红挂绿,有的地方不惜挤占农村有限的建设资金,暴露的行政冷漠令人寒心。
用劳动和汗水浇灌出的青山绿水很美,但用百姓的血泪堆砌的政绩工程很丑。在追求社会善治的今天,如果不能在法治中走向以民为本的正途,就会在人治中陷入与民争利的泥潭。
2016-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