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观察之中国经济面临的分歧与未来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的分歧从没停止过。然而可能现在的分歧是最大的,而且是两个极端,悲观的认为2-3年后中国经济就会崩溃,乐观的则认为中国经济依然是全球最好、潜力最大,目前而言前者有很多的代表和拥护者,后者以林毅夫教授为代表。很少有中间观点。客观地说,我属于中间观点。

  目前研究、观察中国经济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学院派,以成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凭借合理的推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得出一个个子结论,然后采用综合评估的办法,得出综合的结论。2、经验派,即从自我观察的角度,以及从某个其他的角度,比如实业的角度、金融的角度、商业和服务业的角度、就业的角度,等等,深入思考这些线索,从而得出一个深刻观察的结论。3、纯分析派。给某些现象进行简化,以一个简单的模型进行纯分析,从而帮助读者认识经济现象,进而分析宏观的经济趋势的方法。

  事实上,从未来的某个时点回头看,现在开始的未来的经济趋势只可能有一个结果,因此,无论哪种分析,或许都难以胜任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真正分析,或许更多人参与的讨论会更有启发性和实用性意义。

  所以,我写这个文章的目的,正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爱好者、关心者从不同角度参与讨论。

  国经济转型,这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能否成功,也是争论最多的地方。那么是转什么型?不少人还是不太清楚的。

  转型的目的,是成为发达经济体,即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以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为基础,而高收入的工作依赖企业良好的效益为基础,而政府及相关人员的高收入,在中国是一种例外,这里不说。企业要有良好的效益,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取决于企业的研发、营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除此之外,企业也应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变迁,逐步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而企业的上述进步和发展,取决于企业家的涌现,包括年龄较大的企业家的更上一层楼,也包括年轻新锐企业家的脱颖而出。

  而企业的上述成功,需要有一个高效、低成本的外部系统环境。高效是指是否有一个优胜劣汰、诚信的制度体系,低成本是相对而言的,包括人力资源和企业收入增长相比和国外同行相对成本较低,包括税负成本、融资成本、行业管制成本等等。

  企业发展的上述内外条件,以前者为核心推动力,任何经济体,不会没有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原因是优秀的企业家总是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脱颖而出。后者也不可或缺,是加速的因素,比如说,由于行政管理成本高、税负重、融资成本高,会导致优秀企业涌现的数量减少、速度变慢,从而给转型带来更大的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

  在企业家的推动下,企业可持续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并且从旧的行业拓展、过度到新的行业,以持续推动有效的研发,创新而有效的营销手段,可持续的企业文化,推动就业岗位的可持续增加,推动高收入人群的不断增加,推动消费的不断升级和增加,这是经济转型的微观视角和逻辑。林毅夫教授以他的新结构经济学角度,结合大量的数据分析,认为中国未来几十年7%以上的增速可期,并且在2030年(我记得是这样)前进入高收入国家。尽管他没有公布他的全部的论据(或许是我没有读到),但我认为任何理论和推理的结论,也只能是一个参考,否则,投资界就没有多空的博弈了。

  中国经济的第一轮驱动力是外贸和外商投资,所谓最初的以低成本吃苦耐劳的劳工为基础的“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第二轮驱动力是房地产。目前是什么呢?管理层冠以一带一路、互联网+、改革推动,最近,再次强调“始终改革开放”。

  第一轮驱动始终没有停滞,只是减速了,官方公布的FDI数字还不错,但进出口贸易同步总额下降了,这有问题,虽然挤出了低收益的出口,但也说明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改善,有点没跟上。而内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降速、大宗商品量价齐跌,导致了进口的下降更多。

  房地产企业的转型,有几种方向,一是大型的开发商通过拉长开发周期、减少投资额、压低成本、加强产品研发、提高商品房质量和售后服务等,避开行业周期的压力,并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在下一阶段成为拥有卓越开发运营能力的城市开发商和运营商。二是小型开发商及时止盈止损出局,谨慎地逐步地把现金流转移到其他的新兴行业,成为未来崛起的行业的崛起者。三是把商业地产的经营和服务业的升级发展相结合,从开发转型到运营,并切入到其他的服务行业。

  第一种模型的代表是万科,万科从几年前就开始提城市基础设施综合建设和运营商,提工厂化、产业化住宅等等,这些都可以巩固其行业地位,成为有价值的行业领导者。

  经济危机的本质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枯竭。拿一个企业来说,在经济和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基于抓紧机遇扩大企业,抓住挣钱的机会,通常会扩大负债,增加投资,增加人员等,投资建设形成固定资产或者说服务设施、服务能力通常都需要几年的周期,同时行业中无数的参与者也基于这样的动机做同样的事情,这些投资行为同时带动了就业和消费,这样,企业进一步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形成一个自动正反馈的过程,使得供给规模远远超过了需求。接着,当这些固定资产和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后,形成了强大的供给能力,结果因为供给过量而不能产生不够的现金流返回。经过几年的经营,企业不断吞噬既有的现金流规模,最后逐步进入缺乏现金流的状况。期初,企业和银行都会为了挺一下,而借出新债偿还旧债,这样最的结果是,由于供给没有减少,反而陆续又有增加,而需求因为企业经营效应下降的关系,高收入岗位减少,消费实质性下降。这种矛盾下,势必导致企业经营的现金流进一步恶化,最终,银行也不贷款了,确认不良贷款或者坏账,而企业也就撑不住了。

  当大批企业在同一时期陆续倒闭,导致失业大量暴增,需求暴跌,加剧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导致更多的企业倒闭,这是一个负反馈的过程。

  这也是A股不久前爆发的一幕,只是股市的反应会更快,但实质类似,投资者利用杠杆负债买入资产,推动股市狂涨,投资者借更多的债,最后一个转头,导致一个剧烈下跌的负反馈。

  因此,企业的现金流管理,理性的投资和扩张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有许多僵尸企业,类似钢铁制造商,即使在形势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为了地方经济,银行只能放贷,导致实际缺乏现金流的企业能够苟延残喘,而经营优秀的企业效益也难以改观,行业固然不会发生突然崩盘,但长期的阴跌,只是拉长了调整的时间,可能会带来较长时间的衰退。

  假设所有的行业都按照这个样子调整,那么对整个经济的考验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会非常严峻。

  尽管央行可以不惜增发钞票保这些企业和行业,其结果是,以牺牲储户的实际资产价值代价,无声无息地消灭了普通储户的财富。